在中国历史上,鸿门宴可谓是精彩纷呈的一幕。在这场关乎两方命运的较量中,项羽和刘邦上演了一场斗智斗勇的博弈。最终,刘邦成功逃脱,并最终夺得了天下。
然而,关于鸿门宴上项羽为何没有杀掉刘邦,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项羽优柔寡断,错失了杀死刘邦的良机;也有人认为是项羽叔父项伯从中作梗,救了刘邦一命。
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回到鸿门宴的前夜,了解事件的导火索。
曹无伤的告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他向项羽透露,刘邦在攻占咸阳后,有意在关中自立为王,并且将秦王子婴提拔为相。这一指控包含着极大的爆炸性——它直接触动了所有反秦联盟成员的利益。
那时候,反秦的各路人马不仅仅有项羽的楚军,还包括其他被秦灭的诸侯后裔。他们本就心怀恢复各自国家的企图。
在巨鹿之战前,楚军虽然声势浩大,但项羽还未成为主帅。是宋义的观战和不作为,迫使项羽杀了他,自立为楚军主将。这一战,项羽的名声大噪,其后,他成了义军联盟的领袖。
然而,项羽控制的军队中,真正听命于他的并不多。除了项家军,其余都是各诸侯国的部队。这就意味着,项羽并不能完全左右这支庞大的军队,他的权威建立在脆弱的联盟之上。
曹无伤的告密,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它直接指向了刘邦的野心和咸阳城内丰富的财宝。如果刘邦真的关起门来,自己享受胜利果实,那么其他诸侯怎会甘心?这不仅是对他们的背叛,更是对他们梦想的掠夺。这种情况下,联盟内部必然爆发冲突。
然而,刘邦并非没有筹备。在张良和樊哙的提醒下,他选择了更为明智的路。封闭咸阳宫库,不触动里面的一文财物,并且声明等待诸侯共同分享这些财宝。他的这一行为,有效地化解了曹无伤的指控,并在诸侯中重建了他的形象。
鸿门宴上,当刘邦与项羽会面时,双方的谈话也显得极为微妙。刘邦表明自己无意争夺领袖地位,而项羽也通过对话显示出自己对曹无伤的指控并不全信。
事实上,项羽的处境很微妙——他不能仅凭曹无伤一面之词,就对刘邦动手,那样会在诸侯中引起极大的不满和恐慌。
鸿门宴上,樊哙还说了一段话,这番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他语气中带着责备,说得斩钉截铁。
他用秦朝灭亡的例子,给项羽点了一下。他说: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他接着又说: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樊哙这么一番话说完,项羽可就哑口无言了,只得让他坐下。你说项羽为啥不吱声呢?他心里明白,自己这回可是理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樊哙。
刘邦打进咸阳城,这功劳现在都已经让给项羽了,他对宫殿里的财宝,那是一分钱都没动,就等着你项羽来呢。从情从理上讲,项羽这时候都没有理由在天下诸侯面前杀掉刘邦。你想啊,要是项羽真敢把刘邦给杀了,那别的诸侯会不会人人自危,做出啥项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呢?
樊哙的一番话更是重点,他提醒项羽,刘邦的行为完全符合当初的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而且他并没有贪污秦宫的财富。
樊哙的话语直指项羽心中的疑虑:如果因为小人的挑拨而错杀刘邦,那么他自己将会在所有诸侯中失去威信,他的行为也会被视为继承秦朝的暴政。
从这一点来看,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杀刘邦,不仅是因为刘邦及其谋士的机智,更是因为项羽自己不敢杀。
项羽明白,错误地处理这件事,将会导致自己在反秦联盟中的地位不保,甚至可能引起更大的内部冲突。因此,项羽不敢对刘邦动手,这不是因为他仁慈,而是出于对局势的客观评估和对自身地位的保护。
因此,鸿门宴上项羽的决定,实际上是一种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