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气势磅礴,规模宏伟,犹如一条巨龙穿越崇山峻岭,横卧在中国北方,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祖先留给后人最神奇的建筑,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修筑“万里长城”的过程,分别是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秦统一六国后将战国时的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被称为秦长城;到了汉朝,随着汉王朝与匈奴在西域的争霸战争,一条西起甘肃敦煌西,东至朝鲜平壤南,长达1万多公里的“外长城”拔地而起,史称汉长城;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西北的秦国和位居北方的韩、赵、魏、燕四国,长期遭受北方草原民族戎狄的侵扰,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阻止戎狄南下,各国纷纷修筑长城。
定西境内的战国秦长城,修筑于秦昭襄王时期。战国秦长城是有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长城之一,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襄王三十七年(前270年),起兵伐残义渠(戎),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抗胡”。而陇西郡辖有今临洮、渭源、陇西、通渭、天水等地,郡治狄道(今临洮)。早在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穆公用由余之谋向西征服,“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并设“县”“道”管理,狄道便是其一。《汉书》中说道:“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今临洮一带在古代原本为狄人所居,故名。
秦昭襄王时修筑的长城,恰在陇西、北地、上郡三郡的外围地带,其起于今临洮县南坪村望儿咀,即大柳林沟水与洮河交汇处,经临洮县、渭源县、陇西县、通渭县、静宁县,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县,经西吉县、固原市原州区、彭阳县再进入甘肃省镇原县,依次经镇原县、环县、华池县,进入陕西省吴起县,全长409公里。
定西境内战国秦长城遗址属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据2008年至2012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长城专题调查的资料,其首起临洮县新添镇三十里墩南坪望儿咀,经渭源、陇西至通渭寺子乡张家湾翻山后进入静宁县四河乡田堡村。总长度约269公里,实存123公里,城障、烽燧等较大型遗迹100余处,墙体已消失145公里。
历史上秦向西扩展疆土主要有三次:一次是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第二次是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又使司马错伐陇西”;第三次是昭襄王三十七年(前270年)“灭义渠”。前两次未言筑长城事,而“灭义渠”后有筑长城的记载。
《史记·蒙恬列传》中说:“秦以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此后,《淮南子》《水经注》也记载“筑长城起于临洮,至于碣石”。而秦长城起于岷县说最早见于唐朝李泰、萧德言所修的《括地志》:“秦陇西郡临洮县,即今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州西十二里。”
临洮战国秦长城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临洮战国秦长城烽燧 吴有仓 摄
临洮县境内的望儿咀是秦昭襄王长城西端起点,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经南坪、水泉湾、沿川子、蔡家岭、支家壑岘、古树湾、杨家山、长城坡等地,至夹槽梁进入渭源县境内。在临洮县境内,战国秦长城主要经过新添、峡口、八里铺、龙门、窑店等5个乡镇,约45公里。《乾隆·狄道州志》也有“长城在州北三十五里”的记载。
1991年,大型纪录片《望长城》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一时间,临洮杀王坡作为战国秦长城的西起首之地,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及观众的广泛瞩目,临洮这个鲜为人知的地方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临洮战国秦长城 边国鹏 摄
临洮境内的战国秦长城,根据专家考证,是战国后期秦昭襄王时所筑,比秦统一要早半个世纪。《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载:“仪相秦四岁,立惠王为王。居一岁,为秦将,取陕。筑上郡塞。”由此可知,在惠文王更始元初年(公元前324年),秦国已经开始修筑长城。直到秦昭王时期仍在修筑长城。
临洮战国秦长城走向清晰。裴正琪 摄
从临洮县城出发,向北三十分钟就到了新添三十墩。在当地人的指引下,穿过村庄,到杀王坡山脚下,再沿着陡峭的盘山路而上,走上杀王坡就到了南坪村,望儿嘴就位于这里。望儿嘴是杀王坡上的一座高岗,秦长城起首的第一个烽火台遗址就在这里。
2006年6月,临洮战国秦长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5月21日,国家文物局在《关于甘肃省长城认定的批复》(文物保函〔2012〕941号)中正式确认战国秦长城“西迄临洮”。
临洮望儿咀长城作为“战国秦长城之源”,是长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长城精神的关键标识地,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在中国长城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窑店镇长城村的长城坡,秦长城一直沿山坡而下,由于大规模修地,秦长城时断时续。顺着长城坡上山,秦长城的遗迹比较明显,有几处高出地面3米以上,在秦长城上人们还发现了几块破碎的绳纹瓦片。站在长城坡的最高处,放眼望去,长城又沿山势而下,时高时低,蜿蜒而去,穿过东峪沟向渭源方向延伸。
临洮秦长城的修筑,对于拱卫陇西郡及保护由秦都咸阳通向西北重镇的通道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有效地保护了洮河以东的农业生产(河西为羌人所居)。三国时代,它还是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塞。公元239年,蜀将姜维伐魏,扬言要进攻狄道。魏将陈泰先占要塞,姜维只好烧营而去。后来姜维又先后四次率兵围攻狄道,因魏军占领有利地势和要塞,不克而还。据临洮县志记载,唐王朝还在秦长城南(在县城北15公里处)设置长城堡(即今秦家堡)。开元二年(714年)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率众十万侵犯临洮,唐将薛讷等人就是在长城堡大败吐蕃的。
渭源战国秦长城
渭源县境内的秦长城,为战国时期秦昭襄王灭义渠以后所筑,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地段之一。
渭源境内战国秦长城约40公里,走向由西向东北方向前进,走向清晰,基本相连,留有烽燧40多个。沿东峪沟从临洮县窑店镇进入渭源县境内,沿途经过庆坪乡、清源镇、北寨镇等三个乡镇的14个行政村,从北寨镇野狐湾进入陇西县境。跨越老王沟、唐家河、秦祁河三条河流,其余路线均沿高山峻岭的黄土梁峁山顶盘延,海拔在2100米到2500米之间。大部分地段残高3米左右,少数地段超过10米,宽度(墙体厚)4-8米,残迹明显,夯层清晰,蜿蜒起伏,雄伟壮观。每隔一里一小烽燧,十里一大烽燧。秦长城两侧,绳纹、涡板纹、网纹板瓦、筒瓦以及瓮、罐、壶残片依稀可见。
渭源县北寨镇马家山段长城,是渭源秦长城保存最完整、景观最好的地段,也是全国秦长城保存最完整的地段之一,矗立有战国秦长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牌。这里的海拔多在2200多米,两千多年前,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仅靠人力和简陋的工具修建了这样浩大的工程,令人叹服。
马家山段长城并非渭源战国秦长城最高点,最高点在清源红岘村的高咀山,第二高点是庆坪南岔湾垴2443米。
渭源的战国秦长城多建在诸如马家山、阳山、堡子梁之上的群山峻岭之上。
在马家山,可以鲜明地看到战国时期秦长城的建筑特点:多建在山坡长梁上,或翻山越岭,或沿河流而筑,有的劈山削崖,外削内堙,有的以沟为堑,只筑墩台,不筑长城,有的利用自然独立的险山作屏障,无需再筑长城。长城全是黄土版筑,不打地基,直接筑在生土上。之所以采取黄土版筑长城,是因为渭源和临洮、陇西一样受地理环境影响,地表均为黄土覆盖,黄土粘性较好,加湿夯筑后板结得十分结实。长城以黄土为基本材料,实际上就是就地取材,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成本。这种建筑方法是自地表向上逐层夯筑,夯层均匀,多在8-12厘米之间,部分地段发现5-7厘米厚的夯层。
在渭源县城西北的鸟鼠山下,长城脚下有一处古老的寺院,名叫秦王寺。相传秦始皇西巡陇西郡(郡治狄道)时,途经这里住宿一夜,后人为纪念秦始皇西巡而修建此寺庙,寺后院有一深井,名曰“秦王饮马井”,井旁有一棵千年古树,叫“秦王拴马树”。现仅存后院正殿一座、前院左侧偏殿一间,院东厢房三间,其余全部废墟。残存的旁殿壁画上写有抒怀诗:“渭水滔滔日夜流,不知征战几时休?万里长城遗迹在,不见昔日秦王侯。”
陇西战国秦长城
战国秦长城陇西段位于陇西北部山区,横跨德兴、柯寨、福星、云田、渭阳、和平等6个乡镇,总体走向为西北-东南方向。西北接渭源北寨镇、东南接通渭榜罗镇。境内墙体共28段,总长度约57公里,其中保存较差的8338米,保存差的20663.5米,消失28414米。单体个数8个,遗存个数9个,关堡个数7个。
陇西境内的长城是由渭源县郑家坪村段家岔进入陇西北方向的德兴阴山,经福星、高塄、云田、渭阳,从和平乡的沙川里入通渭县四罗坪。遗址沿梁傍崖,蜿蜒起伏,断断续续,残缺不全。沟谷地带经多年水蚀风剥,遗迹消失;沿山梁地段遗迹明显,夯筑的土层清楚,走向脉络清晰可见。
福星乡马莲岘到鱼家咀俗称长城梁,为战国秦长城遗址,长约15华里,残垣高1-2米,顶部宽约1-4米,基部宽6-9米,两侧有壕沟,共宽50米,遗址中有大量绳纹板瓦、筒瓦、盆、砖罐等残片。
距陇西县城东北约百里的乌龙沟长城遗址,墙土呈黑褐色,犹如乌龙,翻山越岭,蜿蜒于山峦之间,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浓缩成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通渭战国秦长城
战国时期,秦国兼并西戎并置陇西等三郡之后,地处秦国边陲的通渭地区是秦国与西戎、匈奴政权统治的交错地带,秦筑长城以抵御强悍的胡人,在当时是最为有效的军事防御设施。
通渭战国秦长城从陇西县和平乡小干村进入榜罗镇四新村,经文树川、第三铺、锦屏、北城铺、寺子川等地,在寺子川乡张家湾村进入静宁县田堡乡,自西南至东北,途经19个行政村33个社,墙体共32段,总长度88.8公里,壕堑2段401米,遗存障墙7段388.9米、关堡1处,198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提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上,战国秦长城——通渭段第三铺乡至榜罗镇四罗坪段被列入其中。
漫漫岁月无情碾过,一层层剥去了夯土台威严的装扮,一点点切削了古长城伟岸的身躯。在榜罗乡四罗坪南面山脊到平道村许家堡子山脊上,长城遗迹十分明显,并于夯层上发现直径30厘米的方形抹角夯窝。这些地段暴露丰富的红褐色、青灰色不规则绳纹、搓板状弦纹瓦片。在榜罗一村民处还征集到长城下出土的一块完整的绳纹筒瓦,直径17厘米、长67厘米。在四罗坪征集到一块长城建筑用水管,直径27厘米、残长48厘米,此种水管使用时应以两块合为一圆桶状。(刘居荣)
来源|定西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