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政委的风格,我一辈子都学不完
巍巍太行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健儿征战沙场的地方,也是邓小平和张廷发等将领们出生入死的地方。
张廷发清楚地记得,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41年的河北涉县
,那也是他从八路军129师385旅调到师司令部担任作战科长的一天。
张廷发刚来到师部上任的第一天,师政委便来到作战室批阅文电了。早在红军时期,张廷发便听说过邓小平的名字。
来到129师后,他也不止一次听过邓小平的名字。但面对面接触,这还是第一次。他甭提多激动了,但他听别人说等政委不苟言笑,为人严肃,心中不免有些紧张。
张廷发正想着不知道怎么打招呼,没想到对方主动开口:“你叫张廷发吧。我听李参谋长说过你。”
说罢,邓小平便主动伸出手笑着说:“你来到作战科工作,我们今后接触的工作就多了。”
第一次见到张廷发,邓小平便说出对方的名字,这让张廷发既惊讶又激动,两人的距离迅速缩短了。
此后,张廷发在司令部作战科长的在任期间,有了很多机会接触邓小平,多次参加了他主持的会议。在邓小平和刘伯承的领导下,他受益颇多。
这两位首长刻苦学习、以身作则,对部下更是诲人不倦,常常利用行军的间隙教大家学政治、学理论、学文化、学战术、学技术。
邓小平还让张廷发等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干什么就学什么,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军事、政治、文化水平。
作战科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呈首长批阅签发、起草文电。
邓小平常要求张廷发和参谋人员起草文电时,不要有半点马虎,不要内容空洞、不要想当然,要扎扎实实、反复核对材料。
邓小平是这样要求也是这样做的,讲话特别精辟,从不长篇大论。邓小平提倡写短文章、讲短话、开短会,在向中央报告太行区反“扫荡”、整风、抗旱、灭蝗等情况时,其中有一句话非常生动,非常有力。
报告中说:“我们灭蝗的办法只有一个字:'打’”张廷发和参谋们深有感受地说:
邓政委的风格我们一辈子都学不完。
1942年和1943年,太行地区进入了自从抗战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除了日伪军的严密封锁和频繁地“扫荡”,还出现了灾荒。
为了战胜天灾,太行抗日根据地积极响应毛主席在延安发起的“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
邓小平和全体干部们同甘共苦,吃穿上和普通战士们一样。除了带头劳动之外,他还在办公室放了一台土造纺车。每到工作和指挥间隙,他便会亲自纺线。
张廷发看在眼里,内心深受感动,便带着作战科的同志们开辟了一块西红地,收获颇丰。邓小平看到这些,表扬了作战科不仅会作战,还会种地。
邓小平意外发现,张廷发是一名战将
在两人相处过程中,邓小平发现张廷发不仅足智多谋,还善于作战。
而这个体会,源于一次突发的日军偷袭事件。
1942年夏天,日军出动2.5万人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蒋介石也趁机派出阎锡山的部队进占浮山、冀氏地区搞摩擦。
邓小平率领少数精干人员从太行山离开之前,特地和张廷发等司令部有关同志们叮嘱:
如今大敌当前,务必要提高警惕、做好司令部的工作,保证刘师长的安全。
同年6月,张廷发收到一份情报,称日军有一部去向不明,很有可能是奔着129师师部涉县赤岸村而来。
张廷发预感事情不妙,立即和参谋长李达作了汇报。
李达和刘伯承研究后断定敌人已经掌握了129师领导机关和后勤机关所在地,必须要立即组织转移。
在危难之际,张廷发立即组织警卫连,号召大家誓死保卫首脑机关和师首长的安全。相比于刘伯承和李达率领的前梯队,后梯队几乎没有战斗力。在行动上,后梯队的难度也更大一些。
张廷发手中拿着驳壳枪,率领警卫部队在前后两个梯队之间,随时准备策应。
他的脑子里手中绷着一根弦,叮嘱警卫部队要高度警惕。
当他们行进到南委泉附近时,突然枪声大作,先头部队和敌人的大队人马开始交火。在危急关头,刘伯承镇定自若,指挥两个梯队从另一队转移,张廷发则率领警卫部队迅速抢占山头,控制制高点,阻击日伪军追击。
在打打停停中,张廷发考虑到此时不论是率部跟在前梯队后面,还是跟在后梯队后面行动,都会引起敌人的高度注意。一旦在后面追击,都会给两个梯队造成灾难性损失。
一番运筹帷幄后,张廷发指挥警卫部队一边打,一边朝着两个梯队转移的相反方向行动,引诱敌人兜圈子。
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个高招。
历经千辛万苦,张廷发率部甩掉了一茬又一茬敌人,通过了一个又一个据点。三天后,这支英雄部队和师部会合。清点后,没有损失一人一枪。
张廷发成功保卫师首脑机关和刘伯承、边区党政机关的安全,总算是不负邓小平所托。邓小平重回太行山得知此事,满意的笑了。
他惊讶的发现,原来张廷发不仅是有谋略的参谋,还是一位能提兵上阵的干将。
1942年冬,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准备于1943年1月至2月召开各地军政首长会议,由中共太行分局书记邓小平作5年来抗日战争的总结和今后对敌斗争方针的报告。
会议的这个报告和其他重要文件都由邓小平亲自起草。
邓小平只要求张廷发和作战科的人员做3件事:
一是帮助收集5年来敌我双方战斗战役报告的资料;
二是要求作战科帮助抄清楚,他写出一部分,作战科就连夜抄一部分:
三是定稿后,油印好交给他。张廷发带领全科人员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邓小平交给的任务。
由于张廷发日益凸显出来的才干,他愈发受到两位首长的器重。
1943年,他被任命为太行七分区司令员,独自指挥作战。这一年,他25岁。
张廷发在刘邓首长身边耳濡目染学到的东西,巧妙灵活运用到游击战、运动战当中,越打越是出色。
邓小平因何批评:你横到我们头上了
解放战争开始后,刘邓首长任命张廷发为六纵参谋长,协助司令员王近山指挥作战。
张廷发在任六纵参谋长期间,有一次因工作差错受到邓小平的严肃批评,使他终生难忘。
事情是这样的,野战军编成后,战斗十分紧张,部队疲惫不堪,民众负担很重。刘伯承、邓小平决定把野战军拉到鄄城以北,濮阳以东地区休整。
出发前,邓小平讲:减轻人民负担,少用大车。
此时,张廷发不在现场,没有听到邓小平的讲话,也没有人转告他。
可是部队从濮阳出发时,天下起了大雨,刘伯承、邓小平用的两辆汽车因路淹了不能走,只好雇用7辆大车,他们也只能坐大车走。
邓小平一看,还是7辆大车,就对张廷发说:“讲了的事,为什么不执行?”
张廷发听后很生气,认为受了委屈,吃早餐时饭桌掀翻了,“我不干了,我回邯郸去!”
邓小平知道后对张廷发语重心长地说:
“张廷发,你兵骄将横,你横到我们头上来了。我们是这个地区的最高负责人,批评你几句,你还有意见。”
“我们干事情要有群众观点,不能单打一。这个地方,国民党来,我们也来,人民负担很重,不堪其苦。我们要尽量减轻人民负担,保护人民利益。人民拥护,是我们打胜仗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严肃地对张廷发说:“破坏纪律,脱离群众,是自掘坟墓!”张廷发自知自己有错,便主动找邓小平承认了错误。
邓小平点点头,随后用温和的语气说:“你是高级干部,相信你有这样的觉悟,只要今后加强学习和思想修养,绝对不会犯类似的错误。”
邓小平关于时刻要关心群众疾苦的观点,使张廷发终生受益。这些话,张廷发记了一辈子,也影响了他一辈子
。
后来他在一次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回忆起这件事,动情地说:
“这是邓小平留给自己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7年8月,刘邓大军率领四个纵队朝着大别山挺进,将解放战争从内线作战转到外线去。此时身为晋察鲁豫野战军参谋处长的张廷发,协助野司首长参加临行之前的组织计划活动。
临行之前,张廷发的伤口复发,不适合长途行进,邓小平和刘伯承便决定让他回邯郸养伤,特地派人带去问候。
邓小平和刘伯承指挥师进入大别山后,在邯郸养病的张廷发密切地关注着战局。当他得知刘邓大军在获得胜利的同时,困难也随之而来。
对迅速发展的战局,张廷发心中痒痒的,病体初愈的他希望能早日提枪上阵。
同年10月,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突然找到张廷发,并告知他:“有一批物资和干部要南下大别山,这批干部由你带队组成南下支队,你担任司令员,彭涛担任政委。”
跟随刘邓首长南下大别山,是张廷发一直以来的愿望。但是他带着这支队伍,多少让她有些意外。滕代远见状说:
“让你担任干部司令员,是刘邓首长南下前交代的事情,你要保证干部们一个也不能少,而且物资也不能损失。”
10月下旬,张廷发便率领南下支队从山东阳谷县出发,和十纵在山东和河南范县渡过黄河,接着又马不停蹄渡过洪河、沙河、汝河,并于11月28日抵达河南省光山县,胜利达到大别山。
12月2日,刘伯承和邓小平接见了张廷发率领的南下支队干部和十纵连干部,握着老首长的手,张廷发汇报:
南下的干部基本毫发无伤,物资基本上也没有损失。
对于张廷发,邓小平非常信任。他指示张廷发来桐柏地区打开局面。张廷发也不负所望,苦战半年,歼灭了分区范围内多次反动武装,先后建立了新野、襄阳、南阳、邓县等地方政权。
收到三分区的战报,邓小平非常激动。在1948年8月电报中大加赞许:
“桐柏三分区则从两个团中分散小部掩护地方工作,集中一个多团积极歼击反动武装,结果胜利最多,士气民气最好,发展最大。这种方式比较妥善,即在初期应以集中力量消灭敌之军事力量为原则。”
纵观邓小平的一生,接连用三个‘最’来夸奖一个人,是极为罕见的。
襄樊战役结束后,张廷发冒着腿伤马不停蹄地直奔汉南开辟汉南新区。1951年7月,张廷发担任11军副军长。
这次任命,张廷发又回到二野和西南的建制上来,直接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工作。
1953年,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张廷发所在的11军调到空军,组建第五军部。张廷发担任空军副参谋长,随后担任空军参谋长、空军副司令员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