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六纵参谋长因何对邓小平大发脾气,掀翻桌子:我不干了,回邯郸去
迪丽瓦拉
2025-07-12 21:03:13
0

邓政委的风格,我一辈子都学不完

巍巍太行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健儿征战沙场的地方,也是邓小平和张廷发等将领们出生入死的地方。

张廷发清楚地记得,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41年的河北涉县

,那也是他从八路军129师385旅调到师司令部担任作战科长的一天。

张廷发刚来到师部上任的第一天,师政委便来到作战室批阅文电了。早在红军时期,张廷发便听说过邓小平的名字。

来到129师后,他也不止一次听过邓小平的名字。但面对面接触,这还是第一次。他甭提多激动了,但他听别人说等政委不苟言笑,为人严肃,心中不免有些紧张。

张廷发正想着不知道怎么打招呼,没想到对方主动开口:“你叫张廷发吧。我听李参谋长说过你。”

说罢,邓小平便主动伸出手笑着说:“你来到作战科工作,我们今后接触的工作就多了。”

第一次见到张廷发,邓小平便说出对方的名字,这让张廷发既惊讶又激动,两人的距离迅速缩短了。

此后,张廷发在司令部作战科长的在任期间,有了很多机会接触邓小平,多次参加了他主持的会议。在邓小平和刘伯承的领导下,他受益颇多。

这两位首长刻苦学习、以身作则,对部下更是诲人不倦,常常利用行军的间隙教大家学政治、学理论、学文化、学战术、学技术。

邓小平还让张廷发等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干什么就学什么,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军事、政治、文化水平。

作战科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呈首长批阅签发、起草文电。

邓小平常要求张廷发和参谋人员起草文电时,不要有半点马虎,不要内容空洞、不要想当然,要扎扎实实、反复核对材料。

邓小平是这样要求也是这样做的,讲话特别精辟,从不长篇大论。邓小平提倡写短文章、讲短话、开短会,在向中央报告太行区反“扫荡”、整风、抗旱、灭蝗等情况时,其中有一句话非常生动,非常有力。

报告中说:“我们灭蝗的办法只有一个字:'打’”张廷发和参谋们深有感受地说:

邓政委的风格我们一辈子都学不完。

1942年和1943年,太行地区进入了自从抗战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除了日伪军的严密封锁和频繁地“扫荡”,还出现了灾荒。

为了战胜天灾,太行抗日根据地积极响应毛主席在延安发起的“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

邓小平和全体干部们同甘共苦,吃穿上和普通战士们一样。除了带头劳动之外,他还在办公室放了一台土造纺车。每到工作和指挥间隙,他便会亲自纺线。

张廷发看在眼里,内心深受感动,便带着作战科的同志们开辟了一块西红地,收获颇丰。邓小平看到这些,表扬了作战科不仅会作战,还会种地。

邓小平意外发现,张廷发是一名战将

在两人相处过程中,邓小平发现张廷发不仅足智多谋,还善于作战。

而这个体会,源于一次突发的日军偷袭事件。

1942年夏天,日军出动2.5万人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蒋介石也趁机派出阎锡山的部队进占浮山、冀氏地区搞摩擦。

邓小平率领少数精干人员从太行山离开之前,特地和张廷发等司令部有关同志们叮嘱:

如今大敌当前,务必要提高警惕、做好司令部的工作,保证刘师长的安全。

同年6月,张廷发收到一份情报,称日军有一部去向不明,很有可能是奔着129师师部涉县赤岸村而来。

张廷发预感事情不妙,立即和参谋长李达作了汇报。

李达和刘伯承研究后断定敌人已经掌握了129师领导机关和后勤机关所在地,必须要立即组织转移。

在危难之际,张廷发立即组织警卫连,号召大家誓死保卫首脑机关和师首长的安全。相比于刘伯承和李达率领的前梯队,后梯队几乎没有战斗力。在行动上,后梯队的难度也更大一些。

张廷发手中拿着驳壳枪,率领警卫部队在前后两个梯队之间,随时准备策应。

他的脑子里手中绷着一根弦,叮嘱警卫部队要高度警惕。

当他们行进到南委泉附近时,突然枪声大作,先头部队和敌人的大队人马开始交火。在危急关头,刘伯承镇定自若,指挥两个梯队从另一队转移,张廷发则率领警卫部队迅速抢占山头,控制制高点,阻击日伪军追击。

在打打停停中,张廷发考虑到此时不论是率部跟在前梯队后面,还是跟在后梯队后面行动,都会引起敌人的高度注意。一旦在后面追击,都会给两个梯队造成灾难性损失。

一番运筹帷幄后,张廷发指挥警卫部队一边打,一边朝着两个梯队转移的相反方向行动,引诱敌人兜圈子。

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个高招。

历经千辛万苦,张廷发率部甩掉了一茬又一茬敌人,通过了一个又一个据点。三天后,这支英雄部队和师部会合。清点后,没有损失一人一枪。

张廷发成功保卫师首脑机关和刘伯承、边区党政机关的安全,总算是不负邓小平所托。邓小平重回太行山得知此事,满意的笑了。

他惊讶的发现,原来张廷发不仅是有谋略的参谋,还是一位能提兵上阵的干将。

1942年冬,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准备于1943年1月至2月召开各地军政首长会议,由中共太行分局书记邓小平作5年来抗日战争的总结和今后对敌斗争方针的报告。

会议的这个报告和其他重要文件都由邓小平亲自起草。

邓小平只要求张廷发和作战科的人员做3件事:

一是帮助收集5年来敌我双方战斗战役报告的资料;

二是要求作战科帮助抄清楚,他写出一部分,作战科就连夜抄一部分:

三是定稿后,油印好交给他。张廷发带领全科人员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邓小平交给的任务。

由于张廷发日益凸显出来的才干,他愈发受到两位首长的器重。

1943年,他被任命为太行七分区司令员,独自指挥作战。这一年,他25岁。

张廷发在刘邓首长身边耳濡目染学到的东西,巧妙灵活运用到游击战、运动战当中,越打越是出色。

邓小平因何批评:你横到我们头上了

解放战争开始后,刘邓首长任命张廷发为六纵参谋长,协助司令员王近山指挥作战。

张廷发在任六纵参谋长期间,有一次因工作差错受到邓小平的严肃批评,使他终生难忘。

事情是这样的,野战军编成后,战斗十分紧张,部队疲惫不堪,民众负担很重。刘伯承、邓小平决定把野战军拉到鄄城以北,濮阳以东地区休整。

出发前,邓小平讲:减轻人民负担,少用大车。

此时,张廷发不在现场,没有听到邓小平的讲话,也没有人转告他。

可是部队从濮阳出发时,天下起了大雨,刘伯承、邓小平用的两辆汽车因路淹了不能走,只好雇用7辆大车,他们也只能坐大车走。

邓小平一看,还是7辆大车,就对张廷发说:“讲了的事,为什么不执行?”

张廷发听后很生气,认为受了委屈,吃早餐时饭桌掀翻了,“我不干了,我回邯郸去!”

邓小平知道后对张廷发语重心长地说:

“张廷发,你兵骄将横,你横到我们头上来了。我们是这个地区的最高负责人,批评你几句,你还有意见。”

“我们干事情要有群众观点,不能单打一。这个地方,国民党来,我们也来,人民负担很重,不堪其苦。我们要尽量减轻人民负担,保护人民利益。人民拥护,是我们打胜仗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严肃地对张廷发说:“破坏纪律,脱离群众,是自掘坟墓!”张廷发自知自己有错,便主动找邓小平承认了错误。

邓小平点点头,随后用温和的语气说:“你是高级干部,相信你有这样的觉悟,只要今后加强学习和思想修养,绝对不会犯类似的错误。”

邓小平关于时刻要关心群众疾苦的观点,使张廷发终生受益。这些话,张廷发记了一辈子,也影响了他一辈子

后来他在一次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回忆起这件事,动情地说:

“这是邓小平留给自己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1947年8月,刘邓大军率领四个纵队朝着大别山挺进,将解放战争从内线作战转到外线去。此时身为晋察鲁豫野战军参谋处长的张廷发,协助野司首长参加临行之前的组织计划活动。

临行之前,张廷发的伤口复发,不适合长途行进,邓小平和刘伯承便决定让他回邯郸养伤,特地派人带去问候。

邓小平和刘伯承指挥师进入大别山后,在邯郸养病的张廷发密切地关注着战局。当他得知刘邓大军在获得胜利的同时,困难也随之而来。

对迅速发展的战局,张廷发心中痒痒的,病体初愈的他希望能早日提枪上阵。

同年10月,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突然找到张廷发,并告知他:“有一批物资和干部要南下大别山,这批干部由你带队组成南下支队,你担任司令员,彭涛担任政委。”

跟随刘邓首长南下大别山,是张廷发一直以来的愿望。但是他带着这支队伍,多少让她有些意外。滕代远见状说:

“让你担任干部司令员,是刘邓首长南下前交代的事情,你要保证干部们一个也不能少,而且物资也不能损失。”

10月下旬,张廷发便率领南下支队从山东阳谷县出发,和十纵在山东和河南范县渡过黄河,接着又马不停蹄渡过洪河、沙河、汝河,并于11月28日抵达河南省光山县,胜利达到大别山。

12月2日,刘伯承和邓小平接见了张廷发率领的南下支队干部和十纵连干部,握着老首长的手,张廷发汇报:

南下的干部基本毫发无伤,物资基本上也没有损失。

对于张廷发,邓小平非常信任。他指示张廷发来桐柏地区打开局面。张廷发也不负所望,苦战半年,歼灭了分区范围内多次反动武装,先后建立了新野、襄阳、南阳、邓县等地方政权。

收到三分区的战报,邓小平非常激动。在1948年8月电报中大加赞许:

“桐柏三分区则从两个团中分散小部掩护地方工作,集中一个多团积极歼击反动武装,结果胜利最多,士气民气最好,发展最大。这种方式比较妥善,即在初期应以集中力量消灭敌之军事力量为原则。”

纵观邓小平的一生,接连用三个‘最’来夸奖一个人,是极为罕见的。

襄樊战役结束后,张廷发冒着腿伤马不停蹄地直奔汉南开辟汉南新区。1951年7月,张廷发担任11军副军长。

这次任命,张廷发又回到二野和西南的建制上来,直接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工作。

1953年,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张廷发所在的11军调到空军,组建第五军部。张廷发担任空军副参谋长,随后担任空军参谋长、空军副司令员等职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走近巴彦汗日本关东军毒气实验场... 本文转自【新华社】 巴彦汗日本关东军毒气实验场遗址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的草原深处,是日...
原创 两... 在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中,《旧唐书·列传第十五》提到:“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
原创 秦...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王朝。既然实现了统一,就必须通过制度来维持庞大政权的运作。秦始皇在...
原创 日... 你有没有想过,在那个以发达和秩序闻名的国家日本,也一样有穷人?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在日本生活的底层...
原创 水... 在谈起梁山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时,人们总会想起那些豪情万丈、仗义疏财的江湖人物。他们的名字早已家喻户...
历史知识里的山东抗战故事:及时... 海报新闻记者 姜洋 赵鹏程 张轶菲 报道 由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承办的山东抗战历史知识竞赛正在火热进...
原创 清... 谈及清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灭亡往往被归因于慈禧太后在宫廷中的权力巩固与博弈,若当...
原创 明... 历史上的蓝玉,是明朝开国初期一位极具勇武的将领。他在南征北战中屡立战功,智勇双全,长期深受朱元璋的器...
原创 明... 古人常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昔日的荣华终将化为过眼云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古代人对朝代兴衰更替的...
原创 日...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19...
原创 家... 在湖北省荆门市的一座古雅院落中,黄女士珍藏着一枚代代相传的中华民国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壹圆上六星版。这枚...
法国博物馆首次归还人类遗骸藏品... 1897年8月29日至30日夜间,马达加斯加西部梅纳贝地区最后一位独立统治者托埃拉国王,被入侵该国的...
原创 宋... 听说苏轼在杭州当官那阵子,每到三伏天就爱琢磨些新奇吃食。有回他跟友人在西湖边纳凉,看着湖里的荷叶上滚...
原创 朱... 当一个人处于弱小无助的境地时,该如何才能崛起并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成吉思汗在少年时期同样身处困境,...
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帆船壹圆银币... # 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帆船壹圆银币:历史光影下的银色瑰宝 在琳琅满目的钱币收藏领域,民国十八年孙中山...
原创 大... 前言 古人常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类心理中的警惕与戒备,尤其是在几千...
原创 后... 后蜀(934年—966年),又称孟蜀,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地方政权,由节度使孟知祥所建立,国都设在成...
闲人观潮|七个名字,八十年等待...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你看过电影《地道战》吗?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背后,是一段真...
原创 曹... 在研究三国历史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关于曹操身边的亲族与将领之间的关系,记载并不十分清晰。尤其是那些与...
原创 杨...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十四日,马嵬坡晨雾未散,山谷之间却已充斥着禁军的怒吼声,气氛压抑而又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