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在多年征战中,屡建奇功,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称得上明朝末年的一位英雄人物,就连明朝廷都称赞他“浑身是胆,满腹皆兵”,“好大将才也”。
短短几年,他也由都司迅速升为总兵、左都督,平辽将军等,原因也正在于此。
在当时,就是善于征战的努尔哈赤对毛文龙也是几分忌惮,也曾以各种手段诱他投降。
比如,明天启四年七月初二,他便以“议和”为名,对他实施劝降。降将李永芳还写劝降信,以“中分土地”为诱饵,鼓动毛文龙叛变投敌。毛文龙不为所动,将来使与信件一并上交朝廷。
当然,后来皇太极继位之后,毛文龙也曾以明朝封疆大吏身份,多次与皇太极联系“和平”谈判,希望维持边疆安定。但从根本上讲,毛文龙并无背叛明朝廷的迹象。袁崇焕宣布他的十二条当斩之罪中,也自是没有通敌判国这一条。
所以,作为明朝的最高层,无论是天启还是崇祯皇帝,对毛文龙的态度一贯都是倚重和优厚宽容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毛文龙产生了种种错觉。
所以,在对待辽东军事和自身所在东江军事看法上,他一直认为东江与袁崇焕所在宁远军事地位同等重要。目的也是希望得到与宁远同等的军职和军饷。比如,他就曾向朝廷要求岁饷为二百万两银子(这个数应该比给宁远的还要多些)。
毛文龙的这一做法,也势必会引起朝廷上下的一致反感,也从此给群臣上下留下了居功自傲,飞扬跋扈的深刻印象。但是,为了辽东安全,上下朝臣还是皇帝一样,也一致地对毛文龙迁就容让。
那么,即便如此,与毛文龙并无私人恩怨的袁崇焕又为何非杀他不可呢?
这或许正是袁崇焕的苦衷所在,也正是他的悲剧所在。
首先,袁崇焕已在御前会议上夸下海口,要五年收复辽东。皇帝也还赐予他尚方宝剑,让他便宜行事。
也是为到期实现诺言,他必须做到大独权独揽,决不容忍再出现先前那种“经抚不和”,互相掣肘的局面。也正因为此,他要撤销辽东巡抚和登莱巡抚两个建制。
但一向我行我素、不听节制的毛文龙,已是尾大不掉,不但拥有一支毛家军,深受皇帝崇信,朝中也还有一大批支持者在。只要毛文龙不肯离开皮岛,要将其调离皮岛怕是比登天还难。
但袁崇焕要想统领登莱,形成辽东、东江一盘棋,为接下来进攻后金国做准备,他除了先斩后奏,其实别无他法。
其次,因军响问题而发生的宁远、锦州兵变,也给了袁崇焕很大启示,再加上毛文龙开口闭口谈军饷。比如,他还随口对袁崇焕道:“某(毛文龙自己)海外八年,稍有微功,因被谗言,粮饷缺乏,少器械、马匹,不能遂心。若钱粮充足,相助成功,亦非难事。”
毛文龙这种开口闭口就以粮饷短缺相要挟的话,早已令袁崇焕恼怒异常。因为根据他暗线调查,毛文龙通过开展贸易等,最不缺少的就是粮饷。
所以,也是担心一旦调动毛文龙出兵,毛文龙会以军饷缺乏相要挟,以致功亏一篑。同样是在调离他无望的情况下,也只有先斩后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