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对付北方强悍的游牧、渔猎民族基本上只有两种办法,第一,消极防御,建长城、修堡垒和城池,依靠高大坚固的城墙被动防御。第二,主动进攻,军队远征大漠,不定期主动出击,定点清除扫荡,并且反复打击,直到打散他们,或者让他们俯首称臣。
很显然,主动进攻是遏制北方蛮族最有效的方法,如汉唐时期,能雄于全世界,并且达到国泰民安的繁荣局面,和统治者对北方的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朝永乐大帝朱棣时期基本延续着父亲朱元璋的北方战略,朱棣论道德层面来说,不算个好人,但是确实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不仅有着清醒的头脑,沿袭着汉唐时期的北方策略,还将更深远的目光投向了南方的广阔海洋!
积极防御,主攻北方蒙古,收缩西北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坐上皇帝宝座后,内心是诚惶诚恐的,他不希望让天下人看笑话,所以内心一定暗暗下定决心励精图治。
要想天下安定,必须有效地控制北方,因为北方统一南方,似乎是不变的真理,“天子守国门”,将全部军事力量集中于北方,抵御北方的蛮族是必须的。因此,朱棣明智地将都城迁往北京(当然他也存在私心)。
蒙古人被朱元璋重新赶回了草原放羊,当然不甘心,他们一边放马啃肉干,一边准备重整旗鼓,梦想有朝一日重回北京城,继续做一等公民。黄金家族建立北元政权,虎视眈眈地窥视着中原。
斩草要除根!为了防止蒙古再次形成强大的政权,公元1410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1414年,明成祖统兵北征西部蒙古,与瓦剌战于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瓦剌战败后向明朝内附称臣。
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基本上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
其实朱棣的战略和汉唐相比,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比如,西北方面,他放弃了在中亚的争霸。1405年,枪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帖木儿在远征大明的行军途中挂了,终止了东西方的一场一触即发的世界大战。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朱棣多少对帖木儿帝国有所忌惮。此时,位于新疆境内的东察合台汗国国力强盛,也不是省油的灯。因此,明朝将疆土在西北方向只推进到了新疆的哈密。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了江南,而江南靠海、良港还不少。明朝沟通西亚(波斯-阿拉伯)的道路也从丝绸之路转移到了海上贸易之路。
所以,此一时,彼一时,朱棣敏锐的眼光开始密切注视南方的海洋,他或许差一点就热情拥抱了即将开始的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
经略南方海洋,大力发展海军,扩大海洋贸易
1405年-1433年,郑和率领明朝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明朝强大的海军足以摧毁全世界任何海上力量
当时大明已拥有4000多艘战舰,其中不包括九柱宝船,还1350艘巡洋舰,400艘战船,400艘货运船来运输粮食、水和马匹。
相比时间晚一些的英国亨利八世,他用来攻打法国的“皇家舰队只包括4艘渔船,每次仅可装载100名士兵通过运河。明朝舰队的运输量是欧洲最大战舰的400倍。
郑和的宝船是世界上最大的,承载量2500吨,体积和船员配置方面比欧洲的十倍还大,在《明朝那些事》,当年明月说宝船其实就相当一艘航空母舰。
当然永乐大帝不可能预见到大航海时代即将来临,工业革命在300年后爆发,但是他的海洋战略其实不自觉的和当时的时代不谋而合。
向北积极防御,向南发展海军,拥抱海洋,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像欧洲国家一样在海战中将热兵器发展起来,等到趋于成熟,反过头来再完全碾压那些只知道骑马射箭的北方蛮族。
如果是这样,朱棣一定会成为中华最伟大的君王,然而历史开了个玩笑,让中国与海洋文明失之交臂。
永乐之后,土木堡之变发生,南北方战略彻底反转,只有一声叹息
朱棣死后,儒家文官集团开始掌权,土木堡之役发生后,大明皇帝被瓦剌“请到”草原上放牧。明朝最精锐的“三大营”毁于一旦,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损失殆尽。
皇帝只能通过太监来制衡文官集团。文武大臣和君主离心离德,国势逐渐衰落,文官为了遏制武官,控制皇权,明朝重新恢复了两宋“以文制武,消极防御”的战略。
“北京保卫战”的成功,让孱弱的大明更加坚定用城墙防御作为自己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于是采取龟缩政策,开始被动地消极防御。东北方向的名将李成梁实在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倒是积极主动地打击蒙古和女真,但是却闭着眼睛让努尔哈赤在自己眼皮底下做大做强。
萨尔浒惨败之后,明朝不知反省,内部依旧在“党争”,此时的满清已统一蒙古诸部,在辽东形成了满蒙一体的强悍的北方政权。无奈,文官领袖孙承畴发明了堡垒战术,设置了“宁锦防线”,殊不知满蒙一家,多尔衮可以从蒙古入北京。此防线不过是马其诺防线。
最终,袁崇焕被崇祯千刀万剐,消极防御一败涂地,几乎害死了明朝。
在南方,朱棣死后,朝廷以劳民伤财为由,停止了下西洋,帝国禁止建设远洋舰队,还力推海禁政策。那些满载着“大国威严”的宝船被储藏,最后连同萌芽般的“海洋梦”一同被埋葬、腐烂。
大航海时代来临,明帝国彻底放弃了向海洋进军的策略。本来一手的好牌,打得稀烂,拱手将世界海洋的霸权让给了欧洲。当西欧列强们的战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掠夺各地财富的时候,中国只能依靠祖宗留下的手工业技术老老实实地挣辛苦钱。
15世纪后期,中国在各个方面已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之后的事情已不愿再提了,唯有一声叹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