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李晔 形象)
公元900年,唐昭宗李晔还在睡梦之中,就被宦官刘季述给软禁了。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唐朝的宦官们倒反天罡,这不是头一回了。
软禁皇帝还不算,刘季述干脆废除掉了昭宗的帝位,把昭宗的儿子,也就是太子李裕立为了新帝。
刘季述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扶立傀儡小皇帝,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
当然了,想法很丰满,这现实很骨感。
因为,唐朝地方上的各藩镇军阀,根本就不承认刘季述搞出来的这个伪政权。
不过得不到支持没有关系,因为谁不支持就拉拢谁呗,于是刘季述立刻给河南的朱温写去书信一封,说老朱你支持我吧,你要是支持我,我就把唐朝的军国大权都交给你。
这话的分量不轻,隐隐有让朱温代唐称帝的意思。
在这关键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人物,这个人,就是崔胤。
崔胤,字垂休,出身于清河崔氏,进士及第,当时正是昭宗的宰相。
崔胤一直很反感宦官,简直和宦官势不两立,眼见刘季述如此操弄皇权,作威作福,他受不了了,也偷偷给朱温写了封信,内容是:
老朱啊,我知道你是国家栋梁,我信任你,所以我邀请你来铲除宦官势力,你就赶紧来清君侧吧。
(崔胤 形象)
朱温名为朝廷节度使,但他和大多数军阀一样,在当时的世道下,他只为自己的利益而存在,刘季述也拉拢他,崔胤也拉拢他,一时半会儿他也下不了决定,所以朱温干脆装起了傻甜白,说哎呀,这是中央政权的问题,是朝廷里的大事儿啊,这可不是我区区一个小节度使能管的了的。
以朱温既得利益者的性格来说,他主观上其实更倾向于帮助刘季述,因为刘季述很明显能给予到朱温更多想要的东西,当然刘季述说会拥立朱温当皇帝那是扯淡,但至少刘季述目下有实权,而崔胤让朱温来清君侧,只不过是听起来好听,朱温是向来都不在乎这种虚名的。
朱温摆出了一副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的样子来,那不是他内心真正的平静,而是他需要参考意见。
因为,朱温也好,李克用也好,他们都不是一个人,他们其实代表了一群人的意识形态。
这个时候,朱温帐下一个叫做李振的谋士站了出来。
李振,字兴绪,年轻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后来好不容易求取了功名,工作安排的也不是很好,本质上来讲,李振和当年造反起义的黄巢拥有一种类似的心情,那就是对朝廷不满,对士大夫阶级也充满了怨恨。
李振获得功名之后,被安排为了台州刺史,他从长安到台州的路上,正好赶上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台州也去不了了,于是李振只好往回走,路过汴州的时候碰上朱温,索性直接就跟着朱温干了。
(李振 形象)
在李振这种知识分子看来,宦官始终是成不了大事儿的,早晚要倒台,而且李振在一定程度上也认为,当年自己仕途不顺和宦官的擅权所带来的政治 黑暗也有着莫大的关系,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帮助宦官做事,充其量只不过是成为宦官的爪牙,而帮助丞相崔胤,去做这个清君侧的工作,事成,那么朱温就可以代替宦官,到时候挟持天子号令诸侯的,可就是朱温了。
李振的想法打动了朱温,但朱温当然不会只身涉险,或者带兵就奔着长安去,时局纷乱,他必须坐镇汴州大本营,所以他干脆直接把李振派到了长安去和崔胤接头,让他帮助崔胤消灭刘季述。
李振当然也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他到了长安之后和崔胤筹谋策划,又搞出了一场兵变,诛灭了刘季述等宦官,重新把昭宗扶上了帝位。
当然了,刘季述是杀了,可是朝廷里的权宦还有好几位,宦官们的势力依旧强盛,崔胤对这个现状很不满意,因为他担心今天杀掉了刘季述,明天可能又跑出无数个刘季述,攘外必先安内,要振兴大唐,必须把宦官势力消灭掉,所以崔胤一直在密切的联系朱温,希望朱温帮忙,祝自己一臂之力,直接把朝廷里的宦官都给一锅端了。
可是,崔胤有朱温做后台,朝廷里的宦官们也背靠大树,当年因为护驾除贼有功的凤翔李茂贞就和宦官们关系暧昧,愿意给宦官们撑腰。
崔胤是个敢想敢干的人,他不想要这么拖下去,所以立刻以天子的名义发布了一封矫诏,命令朱温带兵入长安。
(朱温 绘像)
朱温一看时机已到,也不装了,直接摊牌了,率兵七万,由汴州出发就往长安赶。
而且,在这个赶路的过程中,朱温还没忘了顺手把经过的州郡给占领了,收入自己的麾下。
朱温高歌猛进,很快抵达了长安近郊,长安城的宦官们一看这能行吗,这要是让朱温进城了,不得把宫里的小太监全给杀完了?
这个时候,长安城里的宦官领导,是权宦韩全诲。
韩全诲一看大难临头,他也不装了,悍然暴起,劫持着唐昭宗离开长安,投奔了凤翔的李茂贞。
自从僖宗把李茂贞封到了凤翔之后,他就一直在扩大自己的地盘,提升自己的实力,陕西和甘肃的很多地方都慢慢的被李茂贞给占据了。
而且,李茂贞和别的军阀还不一样,你比如跑路四川的王建,天高皇帝远,无论他造反不造反,起义不起义,对中央朝廷的影响其实不大,可李茂贞的根据地凤翔就在长安附近,他就觉得自己既然有这种地缘优势,那么就可以借此来染指朝政,所以李茂贞一直对朝廷是指手画脚,仿佛天家的事情就是他李茂贞的私事。
昭宗新君即位,宫里的宦官收拾他不说,外地的军阀也给他气受,您说他能干吗,他肯定不干啊,于是昭宗也不给李茂贞好脸子,甚至还好几次要求李茂贞离开凤翔,到别的地方去任职,以期通过这种工作调动来瓦解李茂贞的势力。
(李茂贞 形象)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李茂贞拒不奉诏,他压根就不走。
皇帝说李茂贞你赶紧给我离开凤翔,结果李茂贞反唇相讥道:
你们大唐的皇帝整天跑路,我要是走了,蜀中你也去不了(已经被王建控制),到时候看你往哪儿逃!
设身处地的替昭宗想一想,李茂贞以这种态度对待昭宗,昭宗心中该是何等气愤,可是眼下又有什么办法呢?
皇帝的尊严不在龙椅上,而在于剑锋之上,你昭宗自保尚且不足,又怎么能和李茂贞相抗呢?
昭宗的确是很有志气,但是他似乎摆脱不了志大才疏的影子。
这一夜,皇帝失眠了,在史书中,他更是满含热泪的留下了这样的感叹:吾不能孱孱坐受凌弱!
我不想要如此软弱,受到别人的欺凌。
长安城里的很多人仍然在推杯换盏,夜夜笙歌,就好像大唐仍然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繁华着,似乎任何人的缺席都改变不了这一切。
可是事实就是如此,李茂贞不仅对昭宗出言不逊,还经常领兵进犯长安,有一次他打到长安城下,兴师问罪,甚至要求皇帝把身边一个叫做杜让能的大臣给处死。
(杜让能 形象)
杜让能,字群懿,杜审权的儿子,而杜审权,就是当年提拔王建,给王建逆天改命的那一位。
僖宗昭宗时期宰相很多,崔胤是其中一位,杜让能是其中一位,另外还有一位宰相,名字叫做崔昭纬。
这个崔昭纬,对内和宦官沆瀣一气,对外和藩镇相互勾结,属于是典型的奸相,而且他和杜让能素来不和,李茂贞打长安,他就偷偷告诉李茂贞,说昭宗皇帝对你李茂贞的敌意都是杜让能培养出来的,李茂贞一听崔昭纬这么一说是大为光火,潜移默化的就把杜让能当成了自己的政敌,所以才会要求昭宗把杜让能给处死。
昭宗万般无奈,含泪赐死了杜让能,临死之前,杜让能还安慰皇帝,说皇帝你不用伤心,我知道李茂贞肯定要杀我,以我以性命,换来皇帝安全,换来江山社稷的保全,是值得的。
一语话罢,杜让能慨然就死。
除了杜让能,被李茂贞直接或者间接杀害的大臣不在少数,昭宗明面上只能忍让,但暗地里却已经和李茂贞是积怨已久。
当然了,和李茂贞有仇的也不止皇帝,李茂贞这个人,狂妄自大,谁也不服,河东李克用和李茂贞也有矛盾,李克用好几次讨伐李茂贞都未果,直恨得李克用是牙痒痒。
因为李茂贞比较擅长防守,经常龟缩不出,一般情况下拿他还真没什么办法。
李茂贞不是单打独斗,他和王行瑜相互勾结,王行瑜,就是当年那个劫持僖宗的将领朱玫的部下。
(李克用 形象)
李克用消灭不了李茂贞,但却在战场上把王行瑜给赌了个正着,王行瑜自知不是骁勇善战的沙陀人的对手,只好仓皇逃窜,最终被部下杀害。
有意思的是,当年王行瑜能成为一方军阀,也是以部下的身份杀害了他的老领导朱玫。
被部下杀害,似乎成了军阀宿命中的主旋律,在未来还会不断的重演。
反正总结来看,李茂贞绝非善类,而且本来就和皇帝有仇,韩全诲拉着昭宗往凤翔跑,那是压根就没考虑过皇帝的感受。
朱温当时的反应也很快,韩全诲带着昭宗在前边跑,他就率领大部人马在后头追,可惜还是慢了一步,让韩全诲带着皇帝跑到了凤翔城里。
朱温是又气又急,带着兵马就在凤翔城下叫骂,让李茂贞别做缩头乌龟,赶紧把皇帝交出来。
这没有权力的皇帝,就是傀儡,而傀儡皇帝,历来在乱世之中都是香饽饽,李茂贞难道不想控制皇帝吗?他当然也想,所以他铁定是不交人的。
李茂贞不交人,朱温只好把凤翔团团围住,李茂贞几次想要突围,都被朱温击败,甚至就连从其它地方赶来救援李茂贞的队伍也被朱温所击败。
(兵临城下)
一个在城墙上,一个在城头外,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军阀们当然都心照不宣,知道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只可怜这帝国的天子们,被人挟持,抢夺,似乎永远都没有尽头可言。
人在有些时候,会被眼前的假象所蒙蔽,就比如这个时候的昭宗,在他的情景里,韩全诲是歹毒小人,李茂贞是乱臣贼子,而城外的朱温简直就是踏着五彩祥云来拯救自己的大英雄。
昭宗不知道,其实城内的人只是凶残的草包,而城外的人,才是可怕的,伪善的枭雄。
中晚唐的皇帝们,尤其是晚唐的皇帝,他们人生就像是无法摆脱的混沌,好像时时刻刻有一双强而有力的大手控制着他们四处颠沛流离。
僖宗,昭宗,乃至以前的肃宗,玄宗,他们问自己,他们这样颠沛流离的目的是什么?
他们无法回答自己的疑问,仿佛只是为了颠沛流离而颠沛流离。
这也正是这位大唐帝王的可悲之处,他以为自己有很多选择,但他不知道,冥冥之中,他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