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想灭掉日本,却被刘伯温阻止了,他说的话现在都还值得深思
迪丽瓦拉
2025-08-03 04:02:36
0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

作为一个新出生的政权,朱元璋在国内休养生息,缓解战乱多年的民不聊生之外,也向外发出了大明的声音。

他向邻国发出派遣使臣,寄出书信

,向他们表明大明朝的实力之雄厚,与其交好。

大部分邻国都选择接下朱元璋的邀请并进贡宝贝,而日本却选择与明朝撕破脸,这让本就刚直的朱元璋大为光火,下令攻打日本的命令就在嘴边了,而刘伯温却站了出来,寥寥几句制止了暴怒的朱元璋。

刘伯温说了什么,他又为何会阻止朱元璋攻打日本

?他说的话现在都还值得深思。

被囚禁、斩杀的使臣

朱元璋的一生堪称传奇,从穷苦人家的毛小子,给村子里有钱的地主们放牛,忍饥挨饿;再到皇觉寺里的小和尚,25岁那年走上战场,东征西战最终坐上了皇帝宝座。

可以说,

朱元璋的帝王之位完全是他一步一步谋划而来的

,能在乱世之中争得天下的人,也一定有真才实学。

即位后的朱元璋,先是下令让农民回归田地,鼓励老百姓们开垦荒地,发展农业,让国家的根基更加牢固;而后又大力兴修水利,竭力休养生息,尽可能维护普通农民们的权利,将社会的生产力一步步提高到战乱之前的水平。

看着国内逐渐步入正轨,

朱元璋也在同时向邻国发出信函,

这也是在敲打觊觎这块土地的外国统治者,意思是从群雄之中胜出的人已经控制了这片土地,识时务的话就接下这个台阶,前来朝拜。

而大部分邻国也确实这样做了,他们根本无力与明朝为敌,而在这个时候向明朝示好,也能为自己谋取一点利益。

正当朱元璋看着来自各国的使臣恭敬行礼满心欢喜的时候,一则消息将他的怒火瞬间点燃。

派遣到日本的使臣,被杀了!

要知道自古就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不管战况如何激烈,都不能杀掉交战双方中传达信息的人,如果随意杀害使臣,那之后还会有哪个国家愿意与其交好互通?

何况当时的大明朝与日本并非敌对国家,斩杀来使就更加可恶了。

朱元璋向他们派遣国书,一方面是希望他们也来朝贡,另一方面也是命令他们尽快解决倭寇问题,不要再像跳梁小丑一样骚扰边境村子了。

但朱元璋没有想到,对方不仅不接招,反而砍下了使臣的头颅,傲慢的将盖着皇帝印玺的国书弃如敝履!

这样的羞辱让朱元璋怒不可遏,

立刻喊来大臣筹划攻打日本的事项

,大臣们看着怒气值满点的朱元璋,也只能顺从他的想法,而这时,却有一个人站了出来,给朱元璋泼上了一盆冷水。

圣意可违

所谓

“天子一怒,浮尸百里”

,面对怒气冲天的朱元璋,大臣们没有一个人愿意触这个霉头,说个“不”字。

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了一个大臣,他就是刘伯温。

朱元璋想灭掉日本,却被刘伯温阻止了。

他不慌不忙的解释了不攻打日本的理由,立刻就说服了朱元璋。

首先,刘伯温表示,

大明朝新创立不久,事事都没有踏入正轨

,如果随意攻打别国,从国家的角度上来说,十分不适合。

这就好比一个人,刚刚成家立业,家庭还没有稳定,事业上也没有赚到什么大钱,就急着跟街坊邻居割席,甚至还去殴打不礼貌的邻居,这并不是合适。

但刘伯温对于这点并没有说的十分具体,

用了一句“天道不宜”简单概括

,他相信英明神武的朱元璋能够理解,作为君主要顾及整个国家的运转,不能仅凭一时之气。

从国运上阐述完理由后,刘伯温看着眼前气消了一半的朱元璋,又开了口,

这一次他从朱元璋最在意的百姓们的生活入手了。

他说,我们大明朝还没有建立多久,田里的土地还有大片大片的荒草没人开垦,因为此时老百姓们还没有喘匀一口气,家里人丁凋零,连耕地的壮年都没有,只能让老弱病残们去开垦田地。

而他们还没有习惯现在的太平日子,整天心惊胆战,害怕战争再次发生,所以家里还是穷得叮当响,无暇劳作,

如果再把壮年人派到战场上去,老百姓的日子怎么过?

看着朱元璋的脸色从愤怒转为沉思,刘伯温知道自己的话已经说服了他,但朱元璋的攻打意图已经说了出去,就这样直接偃旗息鼓或许有损帝王颜面。

于是刘伯温又加了一句,彻底挽回了朱元璋的颜面,

那就是他直接说明日本地处偏远,土地贫瘠,

没有什么值得攻打的宝贝和资源。

如果让将士们千里迢迢的赶过去,将日本打败、征服,也只是给大明王朝多了一块荒地而已,因为那个地方太远了,就算归于明朝,明朝也鞭长莫及无法管理。

刘伯温说完就直接跪在地上,再次恳求朱元璋收回成命。

这几句话兼顾了朱元璋的颜面更是向大臣们说清楚了利弊,朱元璋也顺势同意了刘伯温的建议,先专心发展国内的生产力了。

不征之国

刘伯温的话对于整个大明朝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他说的话现在都还值得深思。

朱元璋甚至为后代留下的丹书铁券中,将日本划分为了“不征之国”,

告诫后世朱家子孙不得出兵征讨日本和朝鲜等几个海外国家。

之所以选出了几个国家严禁子孙们攻打,并非是朱元璋畏惧战争,相反,

他认可战争的威力,但更加惋惜因战争而丧命的将士们

,因此朱元璋并不“好打仗”,用兵的时候十分谨慎。

而朱元璋的举措也确实让大明王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安稳度日,老百姓们也过上了一段安宁的日子。

到了明朝后期,与日本之间的战争避无可避,而在几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中,虽然明军胜利了,但也确实像刘伯温说的那样,自身也损失了不少。

刘伯温的话直到现在也依然有价值,那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发展自身才是硬道理。

#头条创作挑战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唐... #历史开讲# ? 在阅读本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个“关注”,方便以后继续观看和讨论,感谢支持![比心] 杨...
原创 圆... 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在多数中国人的记忆中,留下的只是一片残垣断壁和无...
原创 此... 曹操曾经在《短歌行》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通常酒是用来解忧之物,可...
原创 战...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女性的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的家务劳动,还要承担国家责任,女...
原创 赵...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秦二世胡亥并没有任何政治抱...
原创 这...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主人公名叫徐文金,她是开国大将徐海东的大女儿,她的弟弟是原文化部副部长徐文伯。作为开...
原创 韩... 题记 明明是秦国修的水利工程,为什么叫“郑国渠”?原来,主持此项工程的叫“郑国”,他本是韩国水利专家...
原创 秦... 在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中,打的最一波三折的应该属于灭楚之战。 始皇帝先派李信率20万大军,初期打的顺风顺...
原创 诸... 说到刘禅,大家可能想到的首先那句“扶不起的阿斗”。他的形象似乎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有人说他傻,葬送了...
原创 晚... 清朝是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大清从无到有,从昌盛到衰败完整体现了一个朝代的整个生长过程。末期的清朝,成...
原创 村... 翡翠西瓜是当时慈禧太后最喜欢的宝贝。这是用美国进口的一种玉经过好多年的打磨雕刻,出自于能工巧匠之手,...
原创 多... 一、奇人登场引瞩目 在那广东火车站呀,突然冒出个超级奇葩的人物!这位仁兄名叫爱新觉罗・州迪,那家伙...
原创 诸... 标题:诸葛亮死后姜维搞垮蜀国是玩无间道 在历史的长河中,蜀汉的兴衰犹如一场戏剧,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姜...
原创 比... 【历史】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每个国家国土面积和人口,那是天壤之别,差异巨大。很多国家人口众多,如欧洲,...
原创 为... 今年年初,河南省原阳县文管所突如其来地在齐街镇麦寨村树碑设立了一块题为“万俟卨故里”的石碑。 石碑正...
原创 曾... 曾国藩在清朝的历史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晚清时期社会动荡不已,慈禧太后把握朝政,她对于朝廷事务基本上...
原创 秦... 秦国发展到秦孝公时期,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危机重重。数年战争已经让秦国千疮百孔,民生凋敝,随时都有灭国...
原创 太... 一、太平天国风云起 今天咱来聊聊那段超级刺激的历史 —— 太平天国风云起!话说鸦片战争后呀,中国一...
原创 跟... 三国里面最为贤明的君主就是曹操,在曹魏集团的创业途中,曹操当好了一个伟大的创始人和领导者。 曹操的内...
原创 东... “招延俊秀,举贤任能”东吴孙权任贤使能,突出表现在他一生中四次任命都督上。 东吴有三十多贤良策士,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