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文
世人看待这个世界的原住民,经常会认为他们是生活在传统封闭的原始形态。但150多年前的台湾原住民,不只曾经与西方接轨,甚至在交战中获得胜利。
美军大战原住民,看起来像邪典电影的标题,却是真实上演的历史。
当美籍船员遇上原住民
这场远征的起点,源于1867年3月发生的罗发号事件(TheRoverIncident,亦称罗妹号事件)。
罗发号是美国商船,原本计划从广东汕头开往满州牛庄港(今辽宁营口),但因为遭遇暴风雨而偏离航道,飘移到南台湾屏东的恒春半岛,在今日观光胜地垦丁附近海域撞上珊瑚礁沉没。
船上14名成员坐上逃生艇开往陆地,登陆后却受到抵挡入侵者的原住民攻击,导致船长亨特、亨特妻子与船员共13人罹难。
唯一逃脱的广东籍船员逃往高雄告知当地官府,英国皇家海军也在得知状况后,通报美国海军东印度分舰队。
这支舰队主要任务是护卫美国在远东航线的利益,参与过鸦片战争与打开日本幕府锁国时代的黑船事件,历史上赫赫有名。
当时的恒春半岛是由斯卡罗王国掌控,清朝官方既没意愿也没心力控制,因此最初不愿意介入事件。
但美国公民在海外被杀,美国官方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于是派遣美国东印度分舰队开着炮艇来到台湾进行勘查。
而当时驻厦门的美国领事李仙得,也决定绕过清朝,直接到台湾与原住民协调赔偿事宜,最终却无功而返。
1867年6月,透过李仙得的建议,美军怀俄明号战舰(USSWyoming)与哈特福德号指挥舰(USSHartford),在打过南北战争的将领亨利贝尔(HenryH.Bell)率领下,协同181位官兵由上海航向台湾。
即使这个行动并未事先得到美国华府同意,6月13日,美军先锋部队登陆恒春海岸,指挥官乔治.贝尔纳普(GeorgeBelknap)与少校亚历山大.麦肯齐(AlexanderSlidellMacKenzie)兵分两路深入前线。
然而热带的南台湾,湿热丛林的热带地形加上6月的夏日高温,都让先遣部队步履维艰。
麦肯齐的队伍虽然隐约看到埋伏在高处、戴着面具操持武器的原住民,仍决定继续深入敌营,很快就发生战斗。
最终,带队的麦肯齐中枪身亡,当同僚拖着麦肯齐的遗体回到岸边时,后方支援的队伍也因为大量官兵中暑昏厥,无法进行反扑。
美军于是在任务未完成的情况下决定中止行动,全体官兵撤回船舰返航大陆,整场远征只持续12小时,在斯卡罗对上美军这一役,就由原住民取得胜利。
罗发号事件的后续效应
但战争不变的定律,就是他并非停止于战火熄灭的那一刻。
为了避免类似危机再度发生,同时要树立国家威信,回到外交途径的美国这次以强硬姿态要求清朝出面处理。
同治皇帝在奕?的建议下,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下令台湾总兵刘明灯镇压斯卡罗。
但刘明灯对这个任务的推进颇为敷衍,没有取得太大成绩。
最终使得美国驻北京公使蒲安臣与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干脆另找门路,直接与斯卡罗首领卓杞笃谈判。
美方与卓杞笃磋商之后,双方立下“南岬之盟”。
斯卡罗承诺归还从罗发号取得的财物,并保证未来若再发生船难,西方船员只要举起红旗做为识别,就不会遭受攻击,族人也会协助处理后续事务,美国一方则需给予相等的金钱物资回馈。
另外美国还要求清朝在鹅銮鼻建立灯塔,避免船难再度发生。这也是今天恒春地标鹅銮鼻灯塔的最早起源。
这次福尔摩沙远征行动在此看似和平画下句点。但转动历史的蝴蝶效应,却在8年后显现。
1874年在恒春,相似的剧情又重演了一遍,这次换成日本以琉球渔民被原住民杀害为借口,出兵攻打台湾的牡丹社事件。
主角虽然换了,但曾在福尔摩沙远征扮演关键角色的李仙得这次转进成为日本外务省顾问,成为牡丹社事件的推进者。
牡丹社事件让日本领悟当时清朝脆弱的本质,也揭露其对台湾的企图心,清朝则意识到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开始深入经营过去放牛吃草的区域。
当然,这也都进一步影响台湾近代的历史发展脉络。
回看现况,这片海域依旧荡漾着各国角力之争。
然而曾打败过训练有素的美军、有着独立国际外交能力与权力的斯卡罗原住民的故事,却在蒙尘的历史风沙里,逐渐被世人淡忘。
我是梅子,关注我,分享更多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