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帝国的衰落,往往开始于一场看似平常的晋升。公元736年,一个笑容可掬的中年人走进了长安城的宰相府。没人知道,这个永远挂着微笑的男人,会在未来的十九年里,成为大唐帝国最致命的蛀虫。
他叫李林甫。三个月后,他成了唐玄宗最信任的大臣。十年后,他让整个朝廷的大臣都闭嘴了。十九年后,当安禄山的铁骑踏破潼关时,人们才明白:一个帝国的倾覆,往往是从一个人的微笑开始的。
李林甫
开元盛世时,唐玄宗走到哪里,身边的大臣都会不停称赞:"陛下真是千古一帝啊!"唐玄宗听得多了,真把自己当成了千古一帝。谁能想到,这位在位44年的帝王,仅用了45天就从盛世明君变成了狼狈逃亡的昏君。
唐玄宗
天宝十五年冬天,长安城下起了大雪。唐玄宗正和杨贵妃在御花园里赏雪饮酒,突然一个太监跑来报信:"陛下,安禄山反了!"唐玄宗放下酒杯,冷笑一声:"胡说,安禄山是朕的义子,怎会造反?"
边关急报一封接一封传来,唐玄宗却置若罔闻。直到潼关告急,他才如梦初醒。这时的长安城内,还是一派歌舞升平。夜市灯火通明,茶坊酒肆里说书人正说着边关故事,街头小贩还在吆喝着"正宗长安饼"。
潼关一战,唐军败得一塌糊涂。守将高仙芝本想据城死守,杨国忠却让他出城迎敌。结果可想而知,十五万精锐一触即溃。潼关一破,通往长安的大门洞开。
唐玄宗这时才真正慌了神。但他没有第一时间告诉百姓真相,而是暗中收拾细软,准备西逃。直到百姓看见金吾卫往西门搬运财宝,才意识到大事不妙。有个卖烧饼的老汉一边收摊一边叹气:"这是要亡国的节奏啊!"
逃亡路上,唐玄宗一行人走得狼狈不堪。这位曾经的天子,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到了马嵬坡,禁军将士们实在忍不住了。他们认定杨国忠是祸首,直接冲进他的帐篷,把他乱刀砍死。
军心未定,将士们又把矛头指向了杨贵妃。这位让君王神魂颠倒的绝世美人,最终在一条白绫下结束了生命。唐玄宗看着杨贵妃的尸体,整个人瞬间苍老了十岁。
从盛世到乱世,从千古一帝到昏君,唐玄宗只用了45天。这45天里,长安城的繁华梦碎,潼关的坚固不再,杨贵妃香消玉殒,一个帝国的尊严也轰然倒塌。
这位帝王最大的败笔,不在于宠信杨贵妃,也不在于重用奸臣,而在于他沉浸在"千古一帝"的美梦中不愿醒来。当安禄山起兵时,他不信;当潼关告急时,他不急;当长安将破时,他先跑。这45天的表现,足以毁掉他前44年积累的帝王声望。
有意思的是,等唐玄宗逃到了四川,终于有时间反思自己的过错。他对身边的太监说:"早知如此,当初就该多听张九龄的话啊。"可惜,这世上没有后悔药。
大唐朝堂上演了一出权力的双簧戏。台上是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个主角,台下是一个逐渐被掏空的帝国。
杨国忠
李林甫是个人精,当大臣们为政事争得面红耳赤时,他总是笑眯眯地站在一旁。大臣们吵完了,他才慢悠悠地开口:"陛下,您看这事要不先缓缓?"唐玄宗一听就高兴,心想这个宰相懂得体谅朕。
朝中大臣私下给李林甫起了个绰号叫"口蜜腹剑"。他见人说话轻声细语,笑容可掬,背地里却在整人。御史裴敦复想参他一本,还没等折子递上去,就被贬去了岭南。
有人问李林甫:"您当了宰相,为什么不提拔点有才能的人啊?"李林甫笑着说:"我种的梨树下,不能再种梨树。"意思是,有才能的人会抢他的位置。
杨国忠上位的路子更野。他是杨贵妃的堂兄,仗着这层关系,三两年就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官混到了宰相之位。朝中大臣见了他,比见了皇帝还紧张。
有一年冬天,杨国忠府上要打造新院子。工部说木料不够,杨国忠一拍桌子:"长安城老百姓家的门板都给我拆了!"三天之内,拆了五千多户人家的门板。那年冬天特别冷,不少人家里烧起了值钱的家具,就为了熬过寒冬。
李林甫在朝中耍手段,杨国忠在民间作威。两人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把持朝政十九年。这十九年,大唐表面上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千疮百孔。
关键时刻,这两位"能臣"都掉了链子。安禄山造反时,杨国忠不懂军事,却要指挥大军。他一道命令,把守将高仙芝调出潼关,结果潼关一战打得大唐精锐尽失。
李林甫倒是早就死了,要不然他肯定会笑眯眯地对唐玄宗说:"陛下,要不咱们先撤?"
更讽刺的是,等安禄山占领长安后,在李林甫的墓前立了个碑,上面写着:"感谢李林甫为我的造反打下了基础。"这块碑后来被愤怒的百姓砸得粉碎。
安禄山
回头看,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两个人,一个像蛀虫,一个像蝗虫。蛀虫在朝廷内部慢慢蛀空,蝗虫在外面大快朵颐。等他们干完了,大唐这棵大树早已摇摇欲坠。
宰相的印绶是金子做的,但宰相的心不能是金子做的。李林甫和杨国忠,他们的心是石头做的,对百姓的苦难视而不见;他们的胆是纸糊的,关键时刻就露了怯。这样的大臣,如何能扛起一个帝国的重任?
睢阳城不大,方圆不过七里。这座籍籍无名的小城,硬是在安史之乱中扛了十个月,创造了中国古代最惨烈的保卫战。
城中守将是个倔脾气的老将张巡。安禄山派人劝降,开口就是黄金万两。张巡听完,指着城墙上的将士说:"你看他们人人都是黄金做的,比你那万两还值钱。"
守城第三个月,粮食就见底了。张巡下令全城搜寻存粮,在一个富户家发现了一千石米。这位富户姓严,张巡请他吃了顿饭,然后把他斩了,把粮食充公。后来有人问张巡:"何必杀人呢?"张巡说:"他自己有粮不报,害得多少将士饿肚子,该杀。"
守城第五个月,将士们吃完了树皮草根,开始煮皮带充饥。张巡从不开小灶,和将士同吃同住。有天晚上,他的亲兵给他送来一碗肉汤,说是打到了老鼠。张巡尝了一口,发现是人肉,当场把这个亲兵给宰了。
张巡
第七个月,城里的老鼠都吃光了。将士们饿得走不动路,就靠在城墙上用弓箭射敌人。张巡每天都在城头转悠,看见将士们实在撑不住了,就讲笑话给他们听:"你们说咱们这是在打仗还是在减肥?"将士们饿着肚子,还能笑出声来。
第九个月,城中只剩下一千六百人。张巡站在城头,看着城外黑压压的叛军,突然说了句:"真想吃碗面条啊。"旁边的将领都哭了,已经三个月没见过粮食了。
最后一战打响时,张巡带着最后的将士冲出城去。他临死前对着长安的方向跪下说:"臣虽死,也要护卫我大唐的江山。"
睢阳一战,张巡和他的将士们全部战死。但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时间,让大唐喘息了十个月。这十个月里,郭子仪得以整顿兵马,最终扭转战局。
有意思的是,后来郭子仪平定叛乱后,特意去睢阳祭奠。他对着张巡的坟墓说:"要不是您在睢阳拖住了叛军,就没有我们后来的胜利。"
睢阳保卫战改变了什么?它告诉所有人,在一个帝国最艰难的时刻,总有人愿意用生命去守护。张巡不是完人,他杀过无辜的富户,但在国家存亡之际,他选择了最艰难的坚守。
有人说张巡太傻,何必死守一座注定要失守的城池?但正是这种"傻",才是一个帝国的脊梁。当朝廷溃逃,权贵投降,是这些"傻人"用生命托起了大唐的天空。
长安城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朱泚叛乱郭子仪,背带儿牵着溜溜犊。"这句话说的是郭子仪七十多岁时平叛的故事。老将军真就带着一头小牛犊出城,就这么把叛军给收拾了。
郭子仪
但在安史之乱时,郭子仪可没这么轻松。当时他刚到前线,看到的是一片混乱。将士们三三两两,吃了上顿没下顿。郭子仪问:"为什么不去抢叛军的粮草?"将士们说:"打又打不过,抢什么抢。"
郭子仪二话不说,带着几百骑兵就冲向敌营。将士们不敢不跟,结果还真抢到了不少粮食。从那天起,军心大振。将士们私下说:"跟着老郭干,至少不会饿死。"
打仗要赢,光有勇气不够,还得有脑子。郭子仪最擅长的就是"化敌为友"。他知道胡人内部不团结,就派人去收买安禄山的部将。一来二去,不少胡人将领都倒戈了。
有个回鹘首领脾气特别大,动不动就要打人。郭子仪请他喝酒,这位首领喝醉了,拔刀就要砍人。郭子仪不躲不闪,笑着说:"老弟,喝酒伤身,改天咱们骑马打猎。"这位首领愣住了,第二天主动来认错。
郭子仪打仗有个特点:不打无把握之仗。潼关一战后,手下将领都说要抢回长安,他却说:"现在打,就是送死。"等了三个月,等叛军内部出现裂痕,他才发起总攻。
平定叛乱后,郭子仪成了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但他从不炫耀,见了皇帝还是毕恭毕敬。有人说他装模作样,他就笑:"我是个粗人,装也装不像。"
晚年的郭子仪,在家养了一群孤儿。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打仗这么多年,死了太多人。这些孩子,说不定就是战死将士的后代。"
有意思的是,郭子仪特别注意养生。他说:"将军不是死在战场上,就是死在床上。我既然没死在战场上,就得把身体养好。"果然,他活到了八十五岁,创下了唐朝将军的长寿纪录。
郭子仪最后一次上朝时,已经走不动路了。皇帝派人抬着轿子,把他送进宫。满朝文武看着这个佝偻的老人,想起他年轻时驰骋沙场的英姿,都红了眼眶。
回头看,郭子仪拯救大唐靠的不是一场战役,而是一种精神。他既有老将的智慧,又有政治家的远见。他知道,要赢得胜利,不仅要打败敌人,还要争取人心。
临终前,有人问郭子仪:"您这一生,最得意的是什么?"郭子仪想了想说:"没什么得意的,就是觉得没给皇上丢脸。"这话听着朴实,却道出了一个将军的担当。
权力的滥用和制度的崩坏,往往以温和的面具出现。
当我们面对笑里藏刀的"李林甫"们时,该如何避免重蹈大唐的覆辙?期待在评论区听到你的想法。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司马光
2.《旧唐书》刘昫
3.《新唐书》欧阳修
4.《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
5.《安史之乱研究》蒙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