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坚信中国地大物博的慈禧太后,在经历了诸多动荡后,心态也开始转变。
直到1901年1月29日那天,她顿悟了,赶紧让伺候的太监准备笔墨。
太监们虽然心生疑惑,但丝毫不敢有一丝懈怠。
只见她拿起笔,一边沉思一边撰写,最后收笔完成,随即拿出太后玉玺盖了上去,诏书成。
随后,就是各位大臣被急忙宣召入宫,诏书一出,群臣朝拜,内容也进入脑中。
“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
“开始变法,实行新政”
“望诸位大臣尽快商讨出良策”
诏书念完后,底下一群人就开始讨论起来。
一些怕事的人只知道在不停地拍马屁,一些有想法的人则斟酌言语,最后那些有权势的人权衡利弊后也提出了很多意见。
讨论结束后,也收到了有用的建议,若要将这些建议进行划分,则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在考试制度上需要进行转变
人才数量和质量是后续开展其他改革措施的重要保证。
过去选拔人才都是采取科举考试,考试内容固定且缺乏新意,要想达到“取外国之长”的效果,就需要学习西方教育方式。
在进行教育培养上,立即着手创建新式教育模式。
一方面,将当下各级书院改造成学堂,并按照招收学员的年龄及受教育水平,划分为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从而保证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队伍。
另一方面,积极选拔合适的学生出国留学,等到留学期结束,就将这些学习外国经验的学生担任指导或教学工作。
除了教育改革外,工业方面也要发生转变
当时,清朝的工业发展主要由政府控制,这也导致工业发展缓慢,严重落后西方国家。
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则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有条件的资本家可以创办私人工业。
为了便于管理这些私人企业,清政府则开始成立商部,负责人则由皇亲贵族担任。
商部还将原先工矿业和铁路建设工作也一并划分入内,以此来壮大工业的发展。
最后,就是军队方面的改革
有了接受新式教育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以及工业发展后也促进武器装备改良,军队的训练也必须保证质量,因此军队政制与军制都要随之改变。
到了1903年12月,朝廷选择成立练兵处,通过改革后的制度训练士兵,不断提高士兵武力。
不过管理练兵处的人选依然是皇亲国戚,只不过实际负责带兵训练的人则是袁世凯,这也为后面的革命活动埋下了伏笔。
总之,慈禧后期虽然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保留了原本的封建势力,甚至在重要职位上都是选择皇亲国戚或封建贵族。
这使得整个新政实施过程依旧保留封建腐朽管控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结局。
过了几年后,一场辛亥革命直接把这个命不久矣的清王朝送上了断头台,封建制度从此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