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区域文明考古取得新进展
迪丽瓦拉
2025-08-03 14:03:30
0

国家文物局于11月22日在浙江杭州举行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发布会。本次发布会聚焦长江下游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考古发现和最新科研成果。发布的三个项目分别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整体研究进展、江苏东山村及寺墩遗址考古研究、安徽凌家滩遗址考古研究。

良渚文化主要遗址分布于长江下游区域。目前,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凌家滩、寺墩、福泉山、玉架山、良渚等中心聚落和中初鸣、磨盘墩、柘林、大榭等遗址的系统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对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整体进程的认识得到显著提升,对从崧泽到良渚的演进发展的动因、过程有了较深认识,对各中心聚落的结构和演变有了进一步了解。成果丰富了对良渚晚期社会多元性的认识,形成区域文明模式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稻作农业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的深度开发,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形成了明显贫富差异。

据“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项目组组长王宁远介绍:“这个课题最主要的成果是逐渐认识到长江下游区域为什么会在距今6000年到距今4000年之间逐渐走向文明化,可能和距今5500年的一次气候事件相关。因为这次气候事件,原来在山里以从事采集狩猎为主的人开始走向平原,以种植水稻作为主要的产业。”

距今6000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加速,进入古国时期第一阶段,出现了凌家滩、东山村等中心聚落。距今5500年前后的气候事件促使稻作农业成为主要产业,周边人口快速向太湖平原迁徙,带来大量先进技术和观念,创造出适宜水网平原的人居和生产模式。社会以个体小家庭私有制为基本社会单元,形成早期的江南生活,影响至今。

良渚遗址:发现了300多个遗址点

良渚遗址是古城、水利系统及郊区聚落的集合体。王宁远说:“良渚实际上是这个课题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现在发现良渚古城城内的2万多居民可能和现代城市非常类似,城里可能有宗教人士、贵族、手工业者,但是没有发现农民。他们从事玉器加工、石器加工、漆木器加工等高端手工业。他们的粮食、肉食等原料都从外部输入。基层聚落在当时也有很多分工,有的专门种粮食、种水稻,有的可能专门采集石料,甚至可能在海岛地区还有一些聚落以制盐作为主要产业。”

为统领大量不同来源的人群,良渚社会建立了统一的宗教信仰和王权制度,进入古国第二阶段。它以复杂的玉礼器系统、庞大的良渚古城作为信仰和权力物化形式,强化区域人群的共识和认同。良渚社会手工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不仅体现在城市高端手工业,基层聚落也有从事农业和石玉器等加工的专业化分工。

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对100平方公里的良渚遗址进行了彻底勘探。“我们现在对这个片区的遗址分布已经摸得比较清楚了,总共发现了300多个遗址点;还发现了除原来11条水坝之外更多的水坝,揭示了良渚水利系统的完整结构。”王宁远说。

凌家滩遗址:为研究复原当时祭祀场景提供了鲜活的资料

此次发布的项目中,位于马鞍山市含山县的安徽凌家滩遗址是一处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作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和关键地点,凌家滩的考古新发现,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关键的资料。

近年来,凌家滩遗址发掘了一处大型公共建筑;一处进出遗址的重要防御设施。一处位于墓葬区西侧的燎祭遗存,共出土器物260余件。石器以钺占绝对多数,拼合后完整石钺60余件。玉器多为残碎小型饰品。以大型红烧土遗迹为代表的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的发现深化了对凌家滩聚落布局的认识,证明凌家滩存在超大型的高等级的公共礼仪建筑,为大型墓葬、精美玉器的存在寻找到了相匹配的高等级的生活遗存。

凌家滩祭祀遗存的发现,为研究复原当时祭祀场景提供了鲜活的资料,完善了对墓葬祭祀区布局的认识;200余件器物的出土,丰富了凌家滩陶器玉器的种类;龙首形玉器等特殊玉器的出土,对研究中国史前用玉制度及对历史时期礼制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东山村及寺墩遗址: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东山村的东山村遗址目前已揭示出了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大型房址、红烧土祭祀广场、祭祀坑以及大型墓葬与小型墓葬实施分区埋葬等重要遗迹,显示出存在有高于一般聚落且稳定的政治实体,社会已进入古国阶段,对深化“古国时代”的认识、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及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的寺墩遗址,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崧泽—良渚文化遗存为主体的中心聚落遗址,年代距今5500至4500年,遗址以一椭圆形土墩为中心,周围分布十余处小型台地,外围有双重水系环绕,总面积约为150万平方米。

良渚文化时期,寺墩遗址已形成以圆形土墩、周围台地和双重水系环绕的聚落形态。土墩底部由青灰色“草包泥”堆筑而成,北坡发现一处石砌遗迹,可能做排水或护坡之用,墩顶发现多条红烧土基槽,表明曾有大型建筑;墩体北侧发现多处良渚文化建筑基址及灶、水井等生活遗迹。墩东台地位于内圈水系外侧,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布有两处良渚文化贵族墓地,曾出土大量玉器,并出土有“日月山”等刻符的大口缸残片,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与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存在密切文化联系的证据。

寺墩遗址自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形态和聚落布局的变迁,生动反映了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的形成、发展,并最终迈向早期国家形态的过程。这个成果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报记者 陆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唐... #历史开讲# ? 在阅读本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个“关注”,方便以后继续观看和讨论,感谢支持![比心] 杨...
原创 圆... 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在多数中国人的记忆中,留下的只是一片残垣断壁和无...
原创 此... 曹操曾经在《短歌行》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通常酒是用来解忧之物,可...
原创 战...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女性的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的家务劳动,还要承担国家责任,女...
原创 赵...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秦二世胡亥并没有任何政治抱...
原创 这...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主人公名叫徐文金,她是开国大将徐海东的大女儿,她的弟弟是原文化部副部长徐文伯。作为开...
原创 韩... 题记 明明是秦国修的水利工程,为什么叫“郑国渠”?原来,主持此项工程的叫“郑国”,他本是韩国水利专家...
原创 秦... 在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中,打的最一波三折的应该属于灭楚之战。 始皇帝先派李信率20万大军,初期打的顺风顺...
原创 诸... 说到刘禅,大家可能想到的首先那句“扶不起的阿斗”。他的形象似乎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有人说他傻,葬送了...
原创 晚... 清朝是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大清从无到有,从昌盛到衰败完整体现了一个朝代的整个生长过程。末期的清朝,成...
原创 村... 翡翠西瓜是当时慈禧太后最喜欢的宝贝。这是用美国进口的一种玉经过好多年的打磨雕刻,出自于能工巧匠之手,...
原创 多... 一、奇人登场引瞩目 在那广东火车站呀,突然冒出个超级奇葩的人物!这位仁兄名叫爱新觉罗・州迪,那家伙...
原创 诸... 标题:诸葛亮死后姜维搞垮蜀国是玩无间道 在历史的长河中,蜀汉的兴衰犹如一场戏剧,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姜...
原创 比... 【历史】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每个国家国土面积和人口,那是天壤之别,差异巨大。很多国家人口众多,如欧洲,...
原创 为... 今年年初,河南省原阳县文管所突如其来地在齐街镇麦寨村树碑设立了一块题为“万俟卨故里”的石碑。 石碑正...
原创 曾... 曾国藩在清朝的历史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晚清时期社会动荡不已,慈禧太后把握朝政,她对于朝廷事务基本上...
原创 秦... 秦国发展到秦孝公时期,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危机重重。数年战争已经让秦国千疮百孔,民生凋敝,随时都有灭国...
原创 太... 一、太平天国风云起 今天咱来聊聊那段超级刺激的历史 —— 太平天国风云起!话说鸦片战争后呀,中国一...
原创 跟... 三国里面最为贤明的君主就是曹操,在曹魏集团的创业途中,曹操当好了一个伟大的创始人和领导者。 曹操的内...
原创 东... “招延俊秀,举贤任能”东吴孙权任贤使能,突出表现在他一生中四次任命都督上。 东吴有三十多贤良策士,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