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代官场三对著名的清廉父子
迪丽瓦拉
2025-08-03 14:03:10
0

作者:曾昭安

(一)胡质、胡威父子

胡威的父亲胡质,因尽忠职守、廉洁奉公而闻名。他与同乡蒋济、朱绩在江淮一带很有声望。胡质在曹魏时,官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胡威年青的时候就磨砺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

父亲做荆州刺史的时候,他从洛阳去探亲。家贫,没有车马和仆人,一个人赶着驴子上路。每到旅店歇息,亲自放养驴子,打柴做饭。吃完饭,又继续前行。

到荆州拜见父亲,在马棚里住了十几天。告别回家时,父亲送给他一匹绢子作为路费。胡威问道:“父亲大人一向廉洁清高,不知哪来这匹绢子?”胡质说:“这是我从俸禄中节余下来的,用作你路上的伙食费。”胡威接受了这绢子,辞别父亲返家。

胡质手下一个都督,于胡威动身前请假回乡,在离荆州一百多里的地方暗暗准备好旅途所需物资和食粮,邀胡威同行,一路上对他关照有加。同行了几百里,胡威开始怀疑,诱导都督说出实情。弄明白后,胡威把父亲给的绢子送与都督,向他道谢,打发他离开。

后来胡威在给父亲写信时顺便讲了这件事。胡质大怒,打了那都督一百棍,撤了他的职。

胡质、胡威父子就是这样清廉谨慎,于是名声传扬开来。

胡威后来到晋朝做官,晋武帝曾与他谈及他平生为人,赞叹他父亲清正廉洁,问胡威说:“你们父子俩,谁更清正?”胡威回答说:“当然是我父亲。我比不上父亲。”晋武帝说:“你父亲在哪一点上胜过了你?”胡威说:“我父亲清廉生怕别人知道,而我清廉唯恐别人不知道,这就说明我比他差远了。”

后来,胡质、胡威父子的事迹被写进了《晋书》,得以世代传扬。

(二)司马光、司马康父子

司马光(1019一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代。其人格、品行、节操和风骨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一生尚俭戒奢,为了将这一美德传扬后代,他专门为其子司马康撰写了《训俭示康》,就日常居家与入朝为官的具体伦理道德对他的儿子进行训导教诲。

在这篇著名的家训中,司马光着力强调尚节俭、戒奢侈的重要性,开篇即说,“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文中指出,“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意思是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共有的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司马光节俭至清,即使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位高权重,炙手可热,还一直如此。他晚年在洛阳定居,请朋友们吃饭,酒不过三巡,菜不过五味,要是不尽兴,酒可以再来一壶,菜是坚决不再上。

要是别人请司马光吃饭,司马光一样主张少点菜,够吃就行。等饭局结束,桌子上一般还剩些内容,司马光“既食而携其余”。“既食”就是饭局结束,“携其余”指的就是打包一一司马光觉得剩下的饭菜扔了可惜,就拾掇拾掇装起来,带回家给家人吃。

有人或许会认为司马光太小气,请别人吃饭的时候他抠门儿,别人请吃饭的时候他又通过打包占便宜。其实司马光非常大方,他二十岁就中了进士,当了几十年的官儿,从来没有贪污、受贿过一文钱,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宋仁宗在世时很喜欢他,赏他的金银珠宝价值百万,他一半送给了穷亲戚,一半捐给了政府。

他晚年在洛阳买房,居然凑不够房款,还得靠同事接济。他的结发妻子死了,他又出不起丧葬费,卖了田地才勉强让亡妻入土为安。

苏东坡给他写挽联,说他去世的时候家无余钱,只剩下枕头旁边一本书。像这样一位有风骨有气概、品德高尚、视金钱如粪土的官员,现如今已不多见,怎么能说他小气呢?他之所以请客的时候不多点菜、赴宴的时候又总是打包,完全是为了遵守古训、避免浪费。

司马光与夫人未生育,但也不愿纳妾以继香火。有个叫刘蒙的下级官员以为司马光太穷纳不起妾,就写信给他,说自己愿意资助他五十缗钱来买个小妾。司马光回信说:“我平时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粗衣蔬食,怎么会花那么多钱纳妾呢?恕我辜负了你的美意。”

后来司马光收养了族人之后司马康为子,并严以训教。司马康自幼随父仕宦,凭自己的真本事考中进士后,积极参与朝政,以天下为己任,以民心为关怀,事父母至孝。史载其“为人廉洁,口不言财”。

司马光去世的时候,墓前立神道碑,皇帝派人赏赐二千两银子作为经费,司马康认为这些钱都是官钱,取之于民,坚辞不受。他为官期间,品行正直,勤政为民,声誉颇高。司马康四十一岁去世,从公卿士大夫到市井百姓,都前往吊唁,为之痛惜。司马康这种道德操守和声誉的获得,是与其父司马光的殷殷教诲分不开的。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虎父无犬子。

(三)邝子辅、邝壄父子

明代的邝子辅先后任过安福县令、句容教谕(学政官),其人正直、质朴、清廉、本分,家风整肃,严于教子,深受人们称许。

邝子辅早年丧妻,与儿子邝壄相依为命,为望子成才,邝子辅招徒讲学,以舌耕维持生计,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长大。邝壄不负父亲教诲和厚望,严以律己,发愤攻读,学识日进,终于金榜题名,步入仕途后屡经升迁,做了陕西按察副使。

邝壄十分孝敬父亲,按月将俸禄带回家中,又常致书问寒问暖。西北多产毛皮,一年初冬,他从库中取了一件皮袄,派人送与父亲御寒。邝子辅深为不悦,当即修书一封,连同皮袄一同带给儿子,信中说:“为父安居家中,不缺温饱,你擅取库中公物,那像个父母官的样子?”邝壄幡然醒悟,复信自责,表示下不为例,并将皮袄重归库中。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三年过去,邝壄考虑父亲年老体衰,孤居在家,甚为寂寞,生活也多有不便,病了也无人照顾,便告假回到故乡,要父亲邝子辅随自己去陕西,并说他知晓父亲闲不住 ,已为他安排了乡试考官一职,如此既可父子早晚晤面,又可得月俸百两。

邝子辅非但不领儿子的情,反把儿子训斥一顿:“你依仗位高权重,先前以官家公物(皮袄)送我,今又为我谋猎官职,是为从政不公,吏治不清,既玷污了名节,又坏了国家法度,名为孝父,实为不孝!而应改弦易辙,克己奉公,当一个名副其实的清白吏,这才是孝父之道,爱父之心。”

父亲的一番训斥,如醍醐灌顶,终使儿子彻底省悟,从此邝壄谨记父训,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成为当时难得的清官良吏,受到百姓们的拥戴。

【作者简介】曾昭安,湖南洞口一退休干部,文学、文史爱好者,码字笔耕近半个世纪,小有成就。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比... 【历史】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每个国家国土面积和人口,那是天壤之别,差异巨大。很多国家人口众多,如欧洲,...
原创 为... 今年年初,河南省原阳县文管所突如其来地在齐街镇麦寨村树碑设立了一块题为“万俟卨故里”的石碑。 石碑正...
原创 曾... 曾国藩在清朝的历史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晚清时期社会动荡不已,慈禧太后把握朝政,她对于朝廷事务基本上...
原创 秦... 秦国发展到秦孝公时期,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危机重重。数年战争已经让秦国千疮百孔,民生凋敝,随时都有灭国...
原创 太... 一、太平天国风云起 今天咱来聊聊那段超级刺激的历史 —— 太平天国风云起!话说鸦片战争后呀,中国一...
原创 跟... 三国里面最为贤明的君主就是曹操,在曹魏集团的创业途中,曹操当好了一个伟大的创始人和领导者。 曹操的内...
原创 东... “招延俊秀,举贤任能”东吴孙权任贤使能,突出表现在他一生中四次任命都督上。 东吴有三十多贤良策士,起...
原创 古... 大家好,今日我们将携手踏入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深巷,揭开一个你可能略有耳闻,却未曾料到如此曲折离奇的历...
原创 孙... 前言 陆逊,这个名字在三国史上可谓是如雷贯耳。但你可知道,这位有名大将,年轻时竟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
原创 【...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
原创 陈... 元末有三大农民起义领袖,第一个就是我们熟悉的出身贫寒的朱元璋;第二位是张士诚,当年与弟弟张士义、张士...
原创 康...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千古一帝”康熙帝病逝;康熙帝病逝时留下的遗诏中提到: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
原创 商... 公元前343年,秦国,秦孝公嬴渠梁和大良造商鞅正在商量变法的事,有人突然冲进大殿:“好消息,魏军在马...
原创 太... 【前言】 1837年,陈玉成诞生在广西藤县的一户农家。幼时双亲离世,他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幸得祖父母...
原创 黑... 你知道吗,国父孙中山 并非大总统的第一候选人 ,而他最后为什么能力压众人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呢?背后竟...
原创 瘟... 胡适在《实验主义》中说:“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服从...
原创 吐... 文/寂寞的红酒 公元7世纪,世界上兴起了三大帝国,一个是大唐帝国,一个是阿拉伯帝国,还有一个就是吐蕃...
这一次,不得不去晋江了 一座闽南小城 因爱拼敢闯 砥砺奋进 写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历史 一种发展经验 因高瞻远瞩 传承创新...
原创 有...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历朝历代,只要边防有警,都是群情激昂。 但有些“热血”行动,却“热”得冒冷汗,比...
原创 从... 他早年从军,是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被聂荣臻元帅称为“红军过草地时的有功之臣”,他曾参与北平和平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