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和各类影视剧中,消防员们持水枪、着战斗服冲锋在灭火一线的形象,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追溯消防历史,黄帝时期就专门设置了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员,称为火政。那么,古时候的“消防员”们都是如何扑救火灾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海淀区消防救援支队严锴,一起了解一下吧!
点击即可收听
世界首支官办专业消防队
宋朝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管理方式的变迁,加之火药等新的火灾危险因素出现,火灾频率、烈度和损失比前朝大大增加。据《中国火灾大典》收集的资料统计,隋唐五代380年中共发生火灾345起;两宋320年中共发生火灾1122起,其中县城以上城市火灾952起,占其火灾总数的85%以上(当然,这跟宋朝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广泛应用,文字记载资料大大丰富了起来有关,但也更真实地反映出宋代火灾猛增的实际情况)。一些大火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十分惨重,如南宋临安频繁起火,据《宋史》记载的大火多达44次,动辄造成成千上万户人家和众多建筑付之一炬,甚至连皇宫也屡遭劫难。
由于大火频发,宋朝皇帝三令五申,要求“修火政”“严火禁”。组建专职灭火队伍,成为了宋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迫切需要。
在北宋,每厢下辖2到26坊不等,坊内建有军巡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坊三百步许,有军巡铺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收领公事。”“三百步许”大约就是200多米,军巡铺的布点非常密集!军巡铺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夜间巡查火警、扑救火灾,已经具备了消防专业属性。
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北宋在各厢坊普遍设置军巡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在部分铺所驻地建设望火楼,配备专职兵士和灭火器具,专门负责扑救火灾。这时,专业消防队才完全形成。又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馀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杈、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汲水扑灭,不劳百姓。”《中国消防通史》指出,“这段文字,是我国历史上关于城市消防队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述。”这已足证,在北宋汴梁,已经建立了一支与今天消防队没有多大区别的专业消防队伍了:一是有望火楼和官屋等专用建筑;二是驻扎军兵百余人;三是配置了水桶、火钩等灭火器具;四是建立起巡查报警体系,明确了相关职责,一旦发生火灾迅速出动灭火。“官屋”“军兵”“不劳百姓”,这些关键词也清楚地表明:这是一支由国家建立的公益性质的专门扑救火灾的队伍。因此,《中国通史》说“这是世界城市史上最早的专业消防队。”
▌出品:海淀区消防救援支队全媒体中心
▌来源:组教科
▌编辑:丁佳辰
▌校对:丁佳辰
▌审核:姚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