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启也称夏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关于启的继位有很多传说,文献中的记载也不一致,但最让人信服的还是,禹先传皋陶后传伯益,最后被启取代的这条主线。而启的继位亦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斗争很激烈,期间启和伯益之间也发生过几次大大小小的斗争,对于当时的伯益来说,启的性质就是叛乱,并遭到伯益有力的反击,而启曾一度处于劣势,甚至被拘禁,但启毕竟有其父大禹的经营和培植,启背后的夏后氏根基更深、实力更强,于是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夏后氏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对益发动战争,最终将伯益杀了,使启夺得领袖的权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君王。
而启的继位亦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性质,开始由“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这也是军事民主选举制(禅让制)向君主世袭制的转化。其实夏启最终能够取得王位世袭胜利,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有一定的关系,这也说明那时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已经彻底瓦解,氏族部落会议制度己经转化,开始出现了国家的雏形,标志着奴隶社会的春天来了。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来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进步。因为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人们的生活极其艰苦。而到了奴隶社会,农业和手工业便有了分工,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所以说这是历史的向前发展。
夏后启夺得领袖职位后,在今河南禹县举行盟会,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启有钧台之享。目的是为了更多的争取支持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但是启破坏传统禅让制的篡夺行为,还是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且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从启作新的领袖,从而发生了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有扈氏是当时一个强大的部落。传说在大禹在位时期就曾发生过攻打有扈氏的战争,而这场战争是单纯的权利之争,没有孰是孰非之说。最终是以有扈氏败给大禹宣告结束。如今有扈氏的公然不服,再次给了启伐有扈的理由,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称为是禹伐有扈的继续。
甘之战的战况也是非常惨烈的,在发动战争之前,夏启宣读誓师词,申明有扈氏的罪行,认为有扈氏上不敬天象,下不敬大臣,引起天怒人怨,并标明此次讨伐是代表上天的意志,是替天行道,让自己的出征变得师出有名,随后又宣布军事纪律及赏罚制度。君王权威展现的淋漓尽致。有关甘之战过程描述的文献记载不多,传说启出师不利,战争打的很艰难,但最终还是启取得最后胜利。根据这场战争发生的前因后果,甘之战也可以成为维护世袭制的捍卫战。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