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康熙不会将皇位传给老十四胤禵,胤禵被封“假王”便是证据
迪丽瓦拉
2025-08-03 17:03:31
0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千古一帝”康熙帝病逝;康熙帝病逝时留下的遗诏中提到: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必能克承大统,继皇帝位”

自己亲生的儿子终于登上皇位,作为胤禛的生母—乌雅氏也算是终于熬出了头,成为独一无二的皇太后。

我们在看清宫剧的时候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妃嫔们为了争宠,给儿子争地位而明争暗斗,比如《甄嬛传》中的皇后宜修,再比如《康熙王朝》中的惠妃,就是想让自己的儿子(或者养子)能当上未来的皇帝,自己好成为皇太后颐养天年。

但乌雅氏的表现真的是让人匪夷所思:

不仅为康熙的病逝哭的死去活来,还非要殉葬,甚至是不吃不喝;如此不想做皇太后意欲何为呢?

好不容易被雍正劝好了不再闹着要殉葬,然后又开始整幺蛾子,处处与雍正作对:

拒绝出席雍正的登基大典

不搬到皇太后居住的宁寿宫去

不要太后的尊号

这也就算了,更过分的是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居然公开质疑:先帝真的将皇位传给胤禛了?我怎么都没想到?

作为新帝的生母都如此质疑,外人又如何相信呢?

其实归根结底乌雅氏之所以怀疑雍正的皇位,就是因为乌雅氏觉得康熙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小儿子-老十四胤禵,而不是这个从小就别宫而居的雍正。

关于雍正继位的说法中的确有一种是关于胤禵的:

雍正皇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雍正抢了自己的亲弟弟胤禵的皇位。

但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

康帝的确将胤禵封为“大将军王”,但这个王爵不过是一个“假王”而已,如此便可以看得出康熙并未打算将皇位传给老十四。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胤禵是雍正的同母胞弟,康熙二十七年出生,比雍正晚出生10年的时间,也就是说雍正在10岁的时候,胤禵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俗语有言“三岁便有一个代沟”,更何况是10岁呢?

所以兄弟二人之间没那么多的共同话题也很正常,但实际上胤禵慢慢长大以后与雍正并非不是没有共同话题那么简单,而是互相视为仇敌,争储的仇敌。

可能有人不是很理解:即便是年龄相差比较大,也不至于成了仇敌,为何不兄弟二人同仇敌忾,一起与其他异母兄弟争夺皇位呢?毕竟“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其实胤禵与雍正虽然是一母所生,但实际上并非一母养大成人:

雍正刚出生时乌雅氏还只是一个没有位分的庶妃,自然不能亲自抚养皇子,所以雍正是在孝懿仁皇后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在胤禵出生的时候,雍正还在孝懿仁皇后膝下;

而胤禵呢?

作为乌雅氏最小的一个儿子(一共生三子三女,但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大成人),乌雅氏将所有的宠爱都给了胤禵,至于已经别宫抚养的雍正,乌雅氏自然是感情比较冷淡。

生母如此厚此薄彼,雍正慢慢长大怎么能感觉不出来呢?

俗话说“生恩不及养恩大”,在孝懿仁皇后膝下长大,自然与养母的感情更加亲密。更何况孝懿仁皇后无子,将所有的母爱都给了雍正,雍正又怎么能感激养母呢?

相对而言,胤禵与皇八子胤禩(非常善于社交,人情世故)、皇九子胤禟以及皇十子胤?几位异母兄长的关系更加的亲密,甚至为了帮助皇八子胤禩争储,站到了亲哥哥雍正的对立面上;胤禩在经过“毙鹰事件”后彻底被康熙放弃,胤禵开始成为胤禩集团新的争夺皇位的人选,更加与亲哥哥雍正势不两立。

之所以让乌雅氏以及很多人认为康熙会将皇位传给胤禵,是因为康熙对胤禵的确很钟爱:

胤禵从少年时开始变跟随康熙一起出巡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给与一些特殊的照顾:比如胤禵享有支取官物的符权,虽然其他皇子也有,但时间最长的就是胤禵;

胤禵出征西北后,康熙赏赐胤禵10万两银子;

胤禵虽然爵位只是贝子,但其子大婚与亲王长子结婚是一个标准;

胤禵的儿子曾被康熙接入宫中抚养,有如此殊荣的除了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外,就只有雍正的皇四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如此种种确实容易让人产生幻想:在胤礽被废掉太子之位后,康熙是不是真的想将皇位传给老十四胤禵呢?

了解康熙的应该知道康熙曾先后三次亲征噶尔丹,终于剿灭噶尔丹,让准噶尔蒙古人退回了新疆。但是因为蒙古人信奉的是西藏的喇嘛教,所以与西藏的关系密切。

顺治与康熙两朝蒙古和硕特部人做西藏俗王,虽然隶属于大清朝,但是并不安稳。

康熙五十四年准噶尔部策旺阿拉布坦向清朝的哈密用兵,康熙派富宁安与傅尔丹两位大将前往,但是经过两年的时间毫无进展。

康熙五十六年策旺阿拉布坦杀掉和硕特拉汗王,将西藏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康熙虽然派人前往,但是全军覆没。

如此一来,准噶尔的形式十分严峻,若是新疆西藏不稳,必定会影响到临近的青海甘肃以及四川等地,大清便不会安稳。

这一年康熙说:我已经老了,若是还是壮年的话,早就将这件事情给办了。

康熙将所有关系西北的奏疏都拿给皇子们看,可见康熙此时已经有了让皇子出征的打算。

果然十月份,康熙决定让皇十四子胤禵前往,进封王爵。

康熙非常重视胤禵的这次出征,准许胤禵用镶黄旗旗纛,所有规格都是以亲王的爵位来(其实此时胤禵还是贝子的爵位)。

胤禵以及周围的人都将胤禵称为“大将军王”,十一月,康熙亲自为其祭旗;十二月胤禵出征时,诸位亲王以及二品以及官员全部为胤禵送行。

康熙是这样对西北的蒙古王公说的:

胤禵是我的皇子,也确实是一位良将,所以我让胤禵带兵出征,掌握生杀大权。你们的大小事务都要听从胤禵的指挥,就像是听从我的圣旨是一样的。

康熙此话确实有一种让胤禵“代替自己出征”的味道,也难怪会让人产生遐想。

康熙摆出如此大阵仗,可见对胤禵是寄予厚望;而胤禵确实也没有让康熙失望,西藏的战事大获全胜;胤禵开始转头新疆。

胤禵出任“大将军王”对于“九王夺嫡”的局面来说,也是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对于整个胤禩集团来说自然是好事,毕竟胤禵被委以重任,便是康熙重视宠信胤禵,所以胤禩等人便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胤禵身上(此时胤禩已经被康熙完全放弃,与皇位无缘)。

胤禟(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曾这样对自己的亲信说:

我、胤禩以及胤禵三个人当中必定能出一个皇储;

胤禵才能出众,我们都不如他。

康熙让胤禵“代己出征”,胤禟又说:如今十四弟出征,说明皇阿玛很看重胤禵,将来胤禵必定会继承皇位。

所以在胤禵出征之前,胤禟几乎每天都会前往胤禵的府上,到了晚上很晚才会离开,希望胤禵能当上太子。

胤禵本人确实也有当太子的野心,此时的康熙已经年迈,说不准那天就会病逝,所以胤禵觉得这个时候自己离开京城也有不利的地方。所以一再嘱咐胤禟,一定要及时将京城的情况告知,尤其是父皇身体有不妥的时候。

不要以为胤禵是真孝顺,关心父皇的身体,他更多关心的是皇位。

康熙五十八年,胤禵出征到了西宁,找了一个叫张恺的人算命,而张恺提前跟知府王景灏串通好了,说胤禵是“元武当权”,将来必定能九五之尊,39岁的时候大贵。

这一年胤禵是32岁,距39岁还有7年,7年后说不准康熙真的就病逝了,胤禵便可以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

由此可以看得出,胤禵是非常希望自己能当皇太子的,而且为了能当上太子之位,确实也付出了行动:招揽人才,尤其是文士。

如此便可以提高自己的声望,为了能得到康熙身边最宠信的大臣李光地的支持,胤禵从他的弟子陈万策入手,不称呼陈万策的名字,而是称呼其为先生。

之后又“三顾茅庐”颜立学派的首领李塨,李塨不想与胤禵为伍,便搬到了其他的地方居住。

由此可见胤禵为了能当太子,招揽人才,什么样的手段都用上了。

但一切不过是胤禵的“一厢情愿”而已,在胤禵出征之前,康熙确实将胤禵任命为“大将军王”,以亲王的规格出征,但这一切都是为了胤禵能方便指挥战事,至于亲王的爵位,康熙并没有真的给。

在清朝若是册封亲王的话,需要有王号。

比如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将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册封为亲王,是三月份下旨册封的,但实际上隔了七个月才将正式册封,并且给了封号,而胤禵呢?

虽然说是给了王爵,但是没有封号,便不是真正的亲王。

《永宪录》中提到:雍正登基后将胤禵册封为郡王时备注“没有封号,仍称贝子”。

可见没有封号,就是虚封,爵位还是按照以前贝子的爵位来。

清朝皇子的爵位:亲王—郡王-贝勒-贝子

当然我们不能单从雍正的角度来看胤禵,毕竟他们是对手。

在康熙的举动中业看得出来,在康熙的眼里,胤禵还是一个贝子的爵位:康熙五十八年八月胤禵的女儿出嫁,只是被封为了郡君;按照大清的规定,贝子的女儿婚假时被封为郡君,若是亲王的女儿则是被封为郡主。

与此同时胤祉与胤禛的女儿出嫁,都是被封为郡主,按照亲王女儿的标准来进行册封。

很显然,康熙还是将胤禵视为贝子。

康熙是一个等级观念非常强的人,而且有非常强的“立嫡立长”的心思,既然不能立嫡立长,便会从爵位相对来说高一些皇子中选一位贤能者。

胤禵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贝子”,距离亲王,还差贝勒与郡王三个等级,如此大的差距怎么可能被被封为皇太子呢?

康熙曾经斥责胤禩:你不过是一个贝勒还想要觊觎皇太子之位。

康熙并非真正将亲王的爵位给胤禵,可见并未打算将其封为皇太子将来继承皇位。

更何况胤禵后来的表现确实也有一些让人失望:

胤禵刚刚出征的时候名声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慢慢的居然直接开门索贿,“上梁不正下梁歪”胤禵手下的人也跟着胤禵学。自然慢慢地胤禵的名声便会受到影响,私下里抱怨胤禵为人的朝廷官员也就多了。

胤禵在外出征时确实也索贿了不少银两,一次性便送给了八哥胤禩20万两,给了胤禟6万两。

康熙作为一国之君,对于胤禵的这些事情又怎么会不清楚呢?

若是将大清的江山交到一个公然索贿的皇子手里,那不是自取灭亡吗?康熙自然不糊涂。

结语

从雍正继位开始便有关于雍正篡位的说法,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皇八子胤禩集团的人,因为不满十四弟没有称帝,而故意到处说雍正的坏话。

至于雍正篡改传位诏书: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的说法,是不了解清朝关于皇子的书写方式,向来称呼某位皇子,都是称作“皇十四子”或者是“皇四子”。

而且在当时“于”是写成“於”的,确实没办法篡改遗诏。

至于皇十四子,康熙钟爱他不假,但至于将皇位传给老十四,可能性并不大。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真... 《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在历史大势上还是尊重事实,但对于具体的细节,也做出了很多艺术加工。其中...
原创 英... 我国古代历史上,评价高的皇帝基本也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了,除此之外,让人想到的厉害皇帝就不多了。这...
原创 郭... #头条创作挑战赛# ? 郭嘉,字奉孝,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和政治家,生于东汉末年,是曹操麾下的一位军...
原创 到... 【历史】从二战历史来看,德国再次崛起后,在欧洲攻城略地,短短几年内,灭掉十几个国家,占领广阔的领土,...
原创 差... 北宋靖康之耻成为南宋抹不去的伤痛,也是后世很多人对北宋最无奈的叹息。 然而,早在宋真宗年间,宋朝就曾...
原创 长... 首先要说一下,单就长坂坡的形势来说,关羽或者张飞要杀出去并不难 曹军当时在战场上有数十万之多,赵云又...
原创 如... 如果没有韩信,刘邦照样能够击败项羽,有1个人可助他攻略齐国!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如...
原创 作... #历史开讲# 明太祖洪武五年的时候,朱元璋竟然下命将孟子逐出孔庙,并且说“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射...
原创 演... 在《三国演义》里,公孙瓒虽然也是一方诸侯,每次遇到敌将却都是第一个首先出马,这主要是因为他手下的武将...
原创 李... 11月24日,一场备受瞩目的活动吸引了众多眼球,而其中最耀眼的当属知名文化传播者李子柒的古装亮相。 ...
原创 明... 我记得有一天我和我的室友在寝室,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我的室友发表了一个观点,就是明朝的覆灭和官吏腐败...
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百家争鸣与... 一、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 百家争鸣被众多学者称为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
原创 安... 中国古代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流传下来了不少的文物,有不少的盗墓贼,就专门盯着这些大型的古墓,从里面盗取...
原创 他...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三国应此而立,有人因此流芳百世,一代枭雄千古传唱,也有人因此遗臭万年,在历史这道...
原创 德... 1941年6月22日,德国出动550万大军大举进攻苏联,德军势如破竹,一路打到莫斯科郊外。德军和苏军...
原创 官... 大家好,龙傲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古代历史以及闲评文学作品。我们一起来探讨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第一百三...
原创 不... 战争难抉择,命运多舛 1、为国抗战,奔赴前线 廖耀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
原创 “... 本文为百家号历史红馆原创首发,商业转载须授权! 在香港电影中,往往不能缺少一个元素和一位人物,那就是...
科教向“新” 区域提“质” 来源:中国教育报 北宋时期,一场地震导致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城外平原凹陷。斗转星移,凹陷处形成了风...
原创 一... 二战中,有许多神奇的国家,比如意大利,作为轴心国之一,本应该有着强劲的战斗力,结果却成了软脚虾,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