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千古一帝”康熙帝病逝;康熙帝病逝时留下的遗诏中提到: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必能克承大统,继皇帝位”
自己亲生的儿子终于登上皇位,作为胤禛的生母—乌雅氏也算是终于熬出了头,成为独一无二的皇太后。
我们在看清宫剧的时候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妃嫔们为了争宠,给儿子争地位而明争暗斗,比如《甄嬛传》中的皇后宜修,再比如《康熙王朝》中的惠妃,就是想让自己的儿子(或者养子)能当上未来的皇帝,自己好成为皇太后颐养天年。
但乌雅氏的表现真的是让人匪夷所思:
不仅为康熙的病逝哭的死去活来,还非要殉葬,甚至是不吃不喝;如此不想做皇太后意欲何为呢?
好不容易被雍正劝好了不再闹着要殉葬,然后又开始整幺蛾子,处处与雍正作对:
拒绝出席雍正的登基大典
不搬到皇太后居住的宁寿宫去
不要太后的尊号
这也就算了,更过分的是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居然公开质疑:先帝真的将皇位传给胤禛了?我怎么都没想到?
作为新帝的生母都如此质疑,外人又如何相信呢?
其实归根结底乌雅氏之所以怀疑雍正的皇位,就是因为乌雅氏觉得康熙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小儿子-老十四胤禵,而不是这个从小就别宫而居的雍正。
关于雍正继位的说法中的确有一种是关于胤禵的:
雍正皇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雍正抢了自己的亲弟弟胤禵的皇位。
但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
康帝的确将胤禵封为“大将军王”,但这个王爵不过是一个“假王”而已,如此便可以看得出康熙并未打算将皇位传给老十四。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胤禵是雍正的同母胞弟,康熙二十七年出生,比雍正晚出生10年的时间,也就是说雍正在10岁的时候,胤禵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俗语有言“三岁便有一个代沟”,更何况是10岁呢?
所以兄弟二人之间没那么多的共同话题也很正常,但实际上胤禵慢慢长大以后与雍正并非不是没有共同话题那么简单,而是互相视为仇敌,争储的仇敌。
可能有人不是很理解:即便是年龄相差比较大,也不至于成了仇敌,为何不兄弟二人同仇敌忾,一起与其他异母兄弟争夺皇位呢?毕竟“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其实胤禵与雍正虽然是一母所生,但实际上并非一母养大成人:
雍正刚出生时乌雅氏还只是一个没有位分的庶妃,自然不能亲自抚养皇子,所以雍正是在孝懿仁皇后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在胤禵出生的时候,雍正还在孝懿仁皇后膝下;
而胤禵呢?
作为乌雅氏最小的一个儿子(一共生三子三女,但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大成人),乌雅氏将所有的宠爱都给了胤禵,至于已经别宫抚养的雍正,乌雅氏自然是感情比较冷淡。
生母如此厚此薄彼,雍正慢慢长大怎么能感觉不出来呢?
俗话说“生恩不及养恩大”,在孝懿仁皇后膝下长大,自然与养母的感情更加亲密。更何况孝懿仁皇后无子,将所有的母爱都给了雍正,雍正又怎么能感激养母呢?
相对而言,胤禵与皇八子胤禩(非常善于社交,人情世故)、皇九子胤禟以及皇十子胤?几位异母兄长的关系更加的亲密,甚至为了帮助皇八子胤禩争储,站到了亲哥哥雍正的对立面上;胤禩在经过“毙鹰事件”后彻底被康熙放弃,胤禵开始成为胤禩集团新的争夺皇位的人选,更加与亲哥哥雍正势不两立。
之所以让乌雅氏以及很多人认为康熙会将皇位传给胤禵,是因为康熙对胤禵的确很钟爱:
胤禵从少年时开始变跟随康熙一起出巡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给与一些特殊的照顾:比如胤禵享有支取官物的符权,虽然其他皇子也有,但时间最长的就是胤禵;
胤禵出征西北后,康熙赏赐胤禵10万两银子;
胤禵虽然爵位只是贝子,但其子大婚与亲王长子结婚是一个标准;
胤禵的儿子曾被康熙接入宫中抚养,有如此殊荣的除了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外,就只有雍正的皇四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如此种种确实容易让人产生幻想:在胤礽被废掉太子之位后,康熙是不是真的想将皇位传给老十四胤禵呢?
了解康熙的应该知道康熙曾先后三次亲征噶尔丹,终于剿灭噶尔丹,让准噶尔蒙古人退回了新疆。但是因为蒙古人信奉的是西藏的喇嘛教,所以与西藏的关系密切。
顺治与康熙两朝蒙古和硕特部人做西藏俗王,虽然隶属于大清朝,但是并不安稳。
康熙五十四年准噶尔部策旺阿拉布坦向清朝的哈密用兵,康熙派富宁安与傅尔丹两位大将前往,但是经过两年的时间毫无进展。
康熙五十六年策旺阿拉布坦杀掉和硕特拉汗王,将西藏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康熙虽然派人前往,但是全军覆没。
如此一来,准噶尔的形式十分严峻,若是新疆西藏不稳,必定会影响到临近的青海甘肃以及四川等地,大清便不会安稳。
这一年康熙说:我已经老了,若是还是壮年的话,早就将这件事情给办了。
康熙将所有关系西北的奏疏都拿给皇子们看,可见康熙此时已经有了让皇子出征的打算。
果然十月份,康熙决定让皇十四子胤禵前往,进封王爵。
康熙非常重视胤禵的这次出征,准许胤禵用镶黄旗旗纛,所有规格都是以亲王的爵位来(其实此时胤禵还是贝子的爵位)。
胤禵以及周围的人都将胤禵称为“大将军王”,十一月,康熙亲自为其祭旗;十二月胤禵出征时,诸位亲王以及二品以及官员全部为胤禵送行。
康熙是这样对西北的蒙古王公说的:
胤禵是我的皇子,也确实是一位良将,所以我让胤禵带兵出征,掌握生杀大权。你们的大小事务都要听从胤禵的指挥,就像是听从我的圣旨是一样的。
康熙此话确实有一种让胤禵“代替自己出征”的味道,也难怪会让人产生遐想。
康熙摆出如此大阵仗,可见对胤禵是寄予厚望;而胤禵确实也没有让康熙失望,西藏的战事大获全胜;胤禵开始转头新疆。
胤禵出任“大将军王”对于“九王夺嫡”的局面来说,也是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对于整个胤禩集团来说自然是好事,毕竟胤禵被委以重任,便是康熙重视宠信胤禵,所以胤禩等人便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胤禵身上(此时胤禩已经被康熙完全放弃,与皇位无缘)。
胤禟(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曾这样对自己的亲信说:
我、胤禩以及胤禵三个人当中必定能出一个皇储;
胤禵才能出众,我们都不如他。
康熙让胤禵“代己出征”,胤禟又说:如今十四弟出征,说明皇阿玛很看重胤禵,将来胤禵必定会继承皇位。
所以在胤禵出征之前,胤禟几乎每天都会前往胤禵的府上,到了晚上很晚才会离开,希望胤禵能当上太子。
胤禵本人确实也有当太子的野心,此时的康熙已经年迈,说不准那天就会病逝,所以胤禵觉得这个时候自己离开京城也有不利的地方。所以一再嘱咐胤禟,一定要及时将京城的情况告知,尤其是父皇身体有不妥的时候。
不要以为胤禵是真孝顺,关心父皇的身体,他更多关心的是皇位。
康熙五十八年,胤禵出征到了西宁,找了一个叫张恺的人算命,而张恺提前跟知府王景灏串通好了,说胤禵是“元武当权”,将来必定能九五之尊,39岁的时候大贵。
这一年胤禵是32岁,距39岁还有7年,7年后说不准康熙真的就病逝了,胤禵便可以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
由此可以看得出,胤禵是非常希望自己能当皇太子的,而且为了能当上太子之位,确实也付出了行动:招揽人才,尤其是文士。
如此便可以提高自己的声望,为了能得到康熙身边最宠信的大臣李光地的支持,胤禵从他的弟子陈万策入手,不称呼陈万策的名字,而是称呼其为先生。
之后又“三顾茅庐”颜立学派的首领李塨,李塨不想与胤禵为伍,便搬到了其他的地方居住。
由此可见胤禵为了能当太子,招揽人才,什么样的手段都用上了。
但一切不过是胤禵的“一厢情愿”而已,在胤禵出征之前,康熙确实将胤禵任命为“大将军王”,以亲王的规格出征,但这一切都是为了胤禵能方便指挥战事,至于亲王的爵位,康熙并没有真的给。
在清朝若是册封亲王的话,需要有王号。
比如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将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册封为亲王,是三月份下旨册封的,但实际上隔了七个月才将正式册封,并且给了封号,而胤禵呢?
虽然说是给了王爵,但是没有封号,便不是真正的亲王。
《永宪录》中提到:雍正登基后将胤禵册封为郡王时备注“没有封号,仍称贝子”。
可见没有封号,就是虚封,爵位还是按照以前贝子的爵位来。
清朝皇子的爵位:亲王—郡王-贝勒-贝子
当然我们不能单从雍正的角度来看胤禵,毕竟他们是对手。
在康熙的举动中业看得出来,在康熙的眼里,胤禵还是一个贝子的爵位:康熙五十八年八月胤禵的女儿出嫁,只是被封为了郡君;按照大清的规定,贝子的女儿婚假时被封为郡君,若是亲王的女儿则是被封为郡主。
与此同时胤祉与胤禛的女儿出嫁,都是被封为郡主,按照亲王女儿的标准来进行册封。
很显然,康熙还是将胤禵视为贝子。
康熙是一个等级观念非常强的人,而且有非常强的“立嫡立长”的心思,既然不能立嫡立长,便会从爵位相对来说高一些皇子中选一位贤能者。
胤禵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贝子”,距离亲王,还差贝勒与郡王三个等级,如此大的差距怎么可能被被封为皇太子呢?
康熙曾经斥责胤禩:你不过是一个贝勒还想要觊觎皇太子之位。
康熙并非真正将亲王的爵位给胤禵,可见并未打算将其封为皇太子将来继承皇位。
更何况胤禵后来的表现确实也有一些让人失望:
胤禵刚刚出征的时候名声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慢慢的居然直接开门索贿,“上梁不正下梁歪”胤禵手下的人也跟着胤禵学。自然慢慢地胤禵的名声便会受到影响,私下里抱怨胤禵为人的朝廷官员也就多了。
胤禵在外出征时确实也索贿了不少银两,一次性便送给了八哥胤禩20万两,给了胤禟6万两。
康熙作为一国之君,对于胤禵的这些事情又怎么会不清楚呢?
若是将大清的江山交到一个公然索贿的皇子手里,那不是自取灭亡吗?康熙自然不糊涂。
结语
从雍正继位开始便有关于雍正篡位的说法,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皇八子胤禩集团的人,因为不满十四弟没有称帝,而故意到处说雍正的坏话。
至于雍正篡改传位诏书: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的说法,是不了解清朝关于皇子的书写方式,向来称呼某位皇子,都是称作“皇十四子”或者是“皇四子”。
而且在当时“于”是写成“於”的,确实没办法篡改遗诏。
至于皇十四子,康熙钟爱他不假,但至于将皇位传给老十四,可能性并不大。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