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张良,大众并不陌生,他是西汉建国的开国元勋,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虽然同为三杰,但张良却有一项特殊待遇,是萧何及韩信没有的,就是刘邦称萧何韩信都是直呼其名,到了张良这,就改成子房了。
有人会问,这有什么区别?其实区别太大了,在古代,即使到近代,当称呼一个人的本名时,其实是有点不尊重的意思,至少是不带感情色彩的,但如果称呼一个人的字,则是一种敬意,由此可以看出,刘邦对张良是很尊重的。
刘邦对汉初三杰有分别的评价: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从刘邦的评价中也能发现,他评价三杰时把张良排在了第一位,张良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从这条评价中可以判断,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很强,那在刘邦取天下的过程中,张良都有哪些这样的功绩呢?一起来看看。
首先就是刘邦奉怀王之约西进的过程中,刘邦原本想直接拿下洛阳,然后直接从函谷关进入关中,但最后洛阳没拿下来,刘邦只好南下,在南下的路途中,刘邦跟秦军打了场遭遇战,秦军被打得躲进了宛城。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邦开始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他想绕过宛城,直接从武关进入关中,他要抢时间,因为楚怀王熊心曾说过,谁先进入关中,就封谁当关中王。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张良及时站出来阻止了他,张良的理由是,武关肯定有重兵把守,到了武关,少不了要跟秦军交战,如果只是这个倒没什么,但问题就在于,倘若宛城的军队赶了过来,前后夹击,那情况可就不妙了,很可能全军覆没。
张良的建议应当说是很及时的,如果没有张良的建议,刘邦就不会连夜掉头,也就很可能不会有后来的大汉王朝了,可以看见,在刘邦起事之初,张良就露了一手,挽救了刘邦一次。
如果说这次只是开胃小菜,张良的假设只是一种假设,因为宛城军队很可能没有跟上来,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前后夹击,刘邦就可以很快进入关中做他的关中王,那么第二次重大立功就是真正的救了刘邦的命,没错,就是鸿门宴。
刘邦进入关中后,听了手下人的建议,把函谷关封堵了起来,他这么做的目的是想自己独享关中宝地,但他没有想到,项羽是谁?天下第一战神,把函谷关堵住就能把他拒之门外?显然不可能,可以说刘邦这步棋臭到了极点。
果不其然,项羽在结束巨鹿之战赶到函谷关时,见到这样的情况,当场暴怒,于是就决定第二天天一亮采用军事手段把刘邦剿灭,这个决定对于刘邦来说可谓是灭顶之灾,别说一个刘邦把着关中,就是十个也挡不住项羽。
这次张良又站出来了,刘邦当时手足无措,问张良“为之奈何”,张良告诉刘邦要先把前来通风报信的项伯忽悠住,只要把他忽悠住,什么都好说,刘邦心领神会,很快就许诺要跟项伯结成儿女亲家,项伯回去跟项羽说了说刘邦的好话,这才把危机平息,让项羽撤销了军事打击的决定。
同时,在刘邦从鸿门宴脱身之后,是张良负责善后的事,打消了项羽的疑虑,也离间了范增跟项羽,可谓一箭双雕,这次的功劳,可就比西进那次大得多得多,是真的把刘邦从鬼门关给拽了回来,也因此可以看出,为什么刘邦会称呼张良为子房。
其实张良类似的功劳还有很多,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的那段时间里,张良再次挽救了汉军。
当时刘邦在彭城之战中输给了项羽,一直退到荥阳才算止住了败局,跟项羽开始了持久战,有个叫郦食其的谋士给刘邦出谋划策,让他建甬道来运送粮草,本来甬道已经投入使用了,但项羽在看出端倪后,就派兵将其毁掉。
甬道一毁,汉军就没有粮食吃了,刘邦一下就慌了,这时郦食其站出来跟刘邦建议,让他铸印,封被秦灭掉的六国的后人为王,这样一来,反对项羽的人就多了,汉军的压力就小了。
郦食其这个建议听起来不错,刘邦也是这样想的,就命人把印给铸出来了,正准备往外送时,张良回来了,出于习惯,刘邦就问张良这个做法怎么样。
张良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场对刘邦说:你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全完了,不仅打不败项羽,而且第一个被灭的就是汉军。
张良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把地都封给了六国的后人,那么就无地可封了,这会造成什么后果?这会让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人得不到地,得不到地,就不会再跟着刘邦。
同时,因为六国后人得到了封地,原先他们的手下也就不会再跟着刘邦,而是跟着他们走了,这样一来,汉军的实力大减,项羽的报复就容易多了。
张良的这一番分析算是把刘邦彻底点醒了,刘邦在听完张良的分析后,恍然大悟,当场把吃进嘴里的饭菜吐了出来,还把郦食其大骂一通。
张良能有“汉初三杰”的地位,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次次地挽救刘邦团队,如果没有张良,汉军可能被灭了很多次了。
当然了,张良之所以能让刘邦称他的字而不是名,除了他的功劳确实很大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张良本身没有实权,只是作为一个谋士而已,手里无兵无权,刘邦不怕他造反,所以才对他很恭敬。
张良,真乃谋圣也。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