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墓多年无人敢盗,康熙见一次拜一次?其中究竟有何玄机?
迪丽瓦拉
2025-08-04 00:33:24
0

在我国2000多年的王朝更替中,若论繁荣程度,明朝一定名列前茅,而作为开国君主,明太祖朱元璋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疑问的最好回应。

如此传奇的皇帝,不仅为世人所敬重,离世后,其陵墓也受到了后世皇帝严密的保护,历经600年的岁月洗礼,虽然许多木质建筑物已然不复存在,但其地下墓宫却依然完好如初,不曾受到盗墓者的洗劫。

乞丐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人。若用现代人的话来形容他的一生,那大概就是逆袭爽文小说中男主般的存在了。

其实在古代众多的开国皇帝中不乏出身贫寒,却凭借自身努力拼搏,从而逆天改命者,但能从乞丐和尚到开国皇帝,一步一步登上那至尊之位的,大概唯有明太祖朱元璋了。

公元1328年10月21日,在一个偏僻的农村里,朱元璋出生了,因其在家族中排行第八,故得名朱重八,直到日后与起义军首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成婚后,才改名为朱元璋,意为诛灭元朝的锐利玉器。

公元1343-1344年,旱灾、蝗灾与瘟疫先后席卷濠州,朱家本就一贫如洗,接连不断的天灾于这个生存艰难的家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导致朱元璋的父亲、母亲与大哥先后离世。

可悲的是,此时家中不仅没有买棺材的钱,还因为死去的人太多,他们甚至都找不到一块坟地安置亲人,幸亏好心的邻居施以援手。将父母与大哥安葬后,为了生存,朱元璋与仅剩的亲人挥手告别,分头逃难。

乱世之下,朱元璋无处可去,只得入了皇觉寺,剃度出家。可惜好景不长,没多久当地闹了饥荒,寺中粮食有限,住持迫于无奈,只好将寺内和尚都遣去云游化缘,17岁的朱元璋开始了三年的流浪生涯。

他边走边乞讨,一路途径合肥、河南、汝州等地,领略了各地风土人情,看遍了各式民间疾苦,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三年的云游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时正值元末时期,民间起义接连不断,频繁的天灾本就让农民们疲于奔命,元朝掌权者却不顾百姓死活,依然实行高压政策,欺压剥削民脂民膏。

忍无可忍的农民们终于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起义军,因其士兵均头裹红巾,因此被称为“红巾军”,如定远县的郭子兴便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在25岁那年投入郭子兴麾下,凭借着聪明才智与奋勇拼搏,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并将其养女嫁予他,自此之后迅速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1355年,郭子兴病逝,虽然表面上由其子郭天叙继承其元帅之位,实际上由于这支队伍多为朱元璋所招募,且相较郭天叙,显然是朱元璋更为智勇双全,具备领导才能,因此他成为了真正的主帅。

朱元璋赏罚分明,治军严厉,受到了百姓的拥护,不久便自立门户,做了元帅,此后数年间不断网罗人才,扩大自己的军队。

公元1367年,朱元璋举兵北伐,推翻了元朝,并于1368年于南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自此开启了明朝长达276年的统治,其在位时期也被称为“洪武之治”。

三十年后,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皇宫薨逝,享年71岁,结束了其跌宕起伏、辉煌精彩的一生。

无人敢盗的明孝陵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钟山风景名胜区内,始建于公元1381年,耗时30余年方才完全建成,占地170余万平方米,是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帝陵之一,被称为“明清皇家第一陵”。

公元1382年,马皇后去世后便葬于此处,因其谥号“孝慈”,且主张“以孝治天下”,故定名为“孝陵”;16年后,朱元璋崩殂,与其合葬,因此明孝陵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夫妻合葬陵墓。

历史上很多皇帝的陵墓都难逃盗墓者的毒手,但明孝陵却不曾遭逢厄运,600年来无人敢盗,究其原因,大概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

1、当权者的全力保护

在明朝期间,作为开国之君的陵墓,明孝陵始终被重兵把守,建文帝继位后便设置了孝陵卫与神宫监驻守,专职守陵,每五年考核一次,末位淘汰。这一守便守了200多年,直到明朝覆灭。

清军入关后,在占领南京,接管明孝陵后,为了更好的笼络人心,掌权者便安排了士兵专门守卫。

据史书记载,康熙在位时曾下令禁止砍伐陵寝四周的树木,并多次祭拜明孝陵,行三跪九叩之礼,亲笔御题“治隆唐宋”四个大字刻于石碑之上。

康熙皇帝此举不仅是一种仪式,而是表达了对明太祖朱元璋的尊敬,以及对大明王朝的认可,有利于加快满、汉两族文化融合的步伐,笼络人心,从而稳定清朝的统治。

此后,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亦每一次都会前往明孝陵祭拜,嘉庆帝、道光帝也都谨遵先祖嘱托,尽心守护。因此,在清朝统治的近300年间,明孝陵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时间推至近代,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解放后的新中国,由于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当权者对其也是极尽保护之能事。

可以说600多年间,各个阶段的掌权者对它的尽心保护从未间断,使得盗墓者有贼心也没贼胆,不敢对其下毒手。

2、依山而建,难以盗掘

明孝陵遵循旧制,依山而建,工匠们横向挖掘,掏空山体,形成玄宫,使得地宫巨石环绕,在工程上虽然难度大、耗时久,但较之一般陵墓更为坚固,除非运用大量火药,否则不可能打开地宫。

除了有巨石环绕外,明孝陵上层还铺设有大量的细沙与鹅卵石,其作用有二,一是排水,二是防盗。即便盗墓者用足够多的火药强行炸开陵墓,流淌的细沙与鹅卵石也会将盗洞堵住,将盗墓者拒之门外。

既然火药行不通,那么墓道便成为了进入地宫的唯一方式。但墓道不是这么好找的,按照常理,通道本该设立在地宫的中间位置,但明孝陵不是,经过现代仪器的探测,它的墓道偏向一边,古时的盗墓者没有精密的探测仪器,自然只能铩羽而归。

巨石环绕、沙石铺顶以及偏侧墓道,这三大防盗设计使明孝陵自身便拥有强大的防盗能力,虽然可能无法抵抗类似孙殿英那样的强盗军阀,但阻挡住一些装备有限的普通盗墓者还是轻而易举的。

当权者的尽心保护,加上强大的防盗措施,光阴转瞬即逝。600年来,明孝陵始终安然的长埋地下。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科学技术更上一层楼后,我们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开启它,从而更好的了解那段尘封的历史,但如今,我们能做的只有秉承先人的遗志,继续守护好这一传承百年的瑰宝。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处... 非洲拥有广阔的耕地却面临饥荒,却仍选择种植芝麻,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自然条件适宜**: - ...
原创 孙... 抗战岁月太阳正中时刻,师长孙立人在望远镜中看到日军排着队进饭堂,举枪朝天空发出三颗信号弹,命令部队快...
原创 中... 华夏民族的姓氏文化素来备受百姓们的关注,百家姓的诞生也正是基于姓氏文化占据了人们心中的关键地位,如此...
原创 9... 公元976年,50岁赵匡胤突然暴毙。他有2个儿子,可坐上皇位的,却是37岁的弟弟赵光义。当时,24岁...
原创 中... 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一个省,被强势拆分后,如今变成两个富裕大省 文|小羽 在许多的清朝电视剧中,我们经...
原创 郑... 宋国、鲁国还有郑国这三个国家在春秋初期的时候非常强势,但可惜的是,他们没有保住霸主的地位,而是昙花一...
猫三国攻城掠地技巧攻略 猫三国是一款深受玩家喜爱的策略卡牌游戏,其中攻城掠地是游戏的重头戏。掌握一些关键的攻城掠地技巧,将大...
原创 典...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描写中,如果单论武力值的话,典韦似乎可以算得上是魏国第一猛将,而蜀国名将赵云...
原创 龙... 一个人的容颜终会老去,老去的容颜里,只能依稀看到这个人当年的容貌,可这容貌毕竟只是一丝影子,所以很多...
敦煌文化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100多年前,由于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敦煌文献的流失,敦煌文化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外学者们从不同...
原创 历... 以下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大“馊主意”: 1. **李斯配合赵高更改始皇帝遗诏**: - **事件经过**...
原创 王... 我是狼君,一个陪您读历史的工科小伙儿 王平上将,是1955年大授衔中被授予上将军衔的55名将军之一。...
原创 鲁... 鲁肃:财富不是终极目的,为民造福才是真正的使命在东汉时期,财富和地位是许多人追求的终极目的。然而,鲁...
原创 甄... 浣碧真实身份是谁? 《甄嬛传》中甄嬛的侍女浣碧,真实身份是甄嬛父亲甄远道与罪臣之女何绵绵的孩子。 原...
政学研全方位探索公众参与长城保... 与会人员合影。 张卫京摄 在主题交流环节,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刘爱河带来《社会力量在世界文化遗...
原创 白...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白公馆和渣滓洞组织过武装越狱吗?...
原创 梁... 水浒传中讲述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因为不满于朝廷的暴政而聚兵起义。可以说众好汉们对抗朝廷,打得权贵们...
百余位中外作家以文学寻共鸣 第...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郭婧 20年前,考古学家在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发现了大量刻画符号和部分原始文字,被...
文化自觉与清代学人的“明道”追... 明清更迭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反思,诸多学人本着鲜明的文化自觉意识,因应社会政治之巨变,感应时代之脉动,...
原创 中... “美国梦”的幻灭与归途的反思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和中美关系的起伏,一股强大的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