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大“馊主意”:
1. **李斯配合赵高更改始皇帝遗诏**:
- **事件经过**: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第五次巡游中病逝于沙丘宫,原本拟定传位给长子扶苏的诏书未发出。赵高说服嬴政次子胡亥,并威胁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同时发出诏书令扶苏和大将蒙恬自尽。扶苏因曾触怒始皇帝被发配塞北,远离权力中心,所以接到诏书后未怀疑便自尽,蒙恬也随之被杀。
- **影响**:胡亥即位成为秦二世,赵高把持大权,指鹿为马,诛杀大臣,把刚建立的大秦帝国搞得乌烟瘴气。不到一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乱世开启。西汉初期积贫积弱,匈奴趁机南下,华夏农耕文明受到草原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如果扶苏即位,秦帝国的历史或许不会如此短暂,此后的历史走向可能会截然不同。
2. **何进召董卓入京**:
- **事件经过**: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逝,大将军何进与宦官集团矛盾激烈。何进屡次劝何太后诛杀宦官,何太后拒绝。何进虽手握京城全部卫戍部队,但在中军校尉袁绍的建议下,向驻守西凉的董卓发出邀请函,欲借其力量铲除宦官。曹操、陈琳、卢植、郑泰等都认为此计不妥,但何进不听劝谏。结果何进还没等到董卓赶到,就被宦官所杀,随后袁绍带兵入宫,杀尽宦官。
- **影响**:董卓进京后,野心膨胀,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朝廷名存实亡。各地军阀割据,战乱频发,百姓涂炭。军阀为稳定边境,招募胡人充军,开启了五胡内迁的历史进程。西晋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古中国陷入了长达三百年的分裂与动荡。
3. **唐玄宗听信谗言诛杀高仙芝、封常清,逼哥舒翰出战**:
- **事件经过**: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唐玄宗紧急启用高仙芝。高仙芝与从洛阳败退的封常清会合后,认为野战无法阻挡叛军,且后方潼关无兵据守,若战败将无退路,于是采取坚壁清野策略,退守潼关。但宦官边令诚与高仙芝素来不和,向唐玄宗进谗言,说高仙芝畏战不出且贪污军饷,封常清夸大敌人军力、动摇军心。唐玄宗听信谗言,将高、封二人军中斩首。哥舒翰接手后,采用前任战术坚守潼关半年之久,证明高仙芝的策略是正确的。但最终杨国忠因担心被哥舒翰诛杀,劝说唐玄宗勒令哥舒翰出兵主动进攻,哥舒翰无奈出战,中了叛军埋伏,二十万唐军仅存八千多人,潼关失守,哥舒翰被杀,长安危机,唐玄宗出逃。
- **影响**:此事件使唐朝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唐朝的衰败和灭亡成为定局,朝廷内部的腐朽以及皇帝的愚蠢也成为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
4. **宋钦宗听信巫术,郭京大开城门**:
- **事件经过**:公元1127年,金军围困开封,形势危急。此时,名叫郭京的巫师向宋钦宗献计,声称能召唤神兵击败金军。宋钦宗信以为真,赐予他大量金钱并允许他募兵7777人,组成所谓的“六丁六甲神兵”。郭京还建议在半夜打开城门,让“神兵”突袭金军。
- **影响**:结果这些乌合之众根本不是金军对手,金军趁机攻入开封城,郭京见势不妙逃走。北宋王朝彻底走向灭亡,宋钦宗和宋徽宗被俘,史称“二帝北狩”,这是宋朝历史上最为屈辱的时刻。
5. **王振力主明英宗亲征,酿成土木堡惨败**:
- **事件经过**:公元1449年,明朝遭遇蒙古瓦剌部的入侵,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朝廷大臣一致反对,亲自率军出征。王振大权独揽,指挥失误,导致行军缓慢,士气低迷。撤军途中,王振为谋取私利,多次改变行军路线,使大军行军缓慢,最终在土木堡被瓦剌军队追上。
- **影响**:明军全军覆没,英宗本人被俘,成为明朝历史上唯一被敌军俘虏的皇帝。此役让明朝失去大量精锐军队,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为消极防御,也让东北女真诸部落对大明产生了轻视之心,为日后的边患埋下了隐患。
对于这些“馊主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 **决策层面**:这些主意的提出者往往缺乏全面、深入的思考,没有充分考虑到决策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他们或是被个人私利、野心所驱使,如李斯为保丞相之位与赵高合谋;或是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如宋钦宗轻信巫师郭京。这反映出决策的盲目性和短视性,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 **信息获取与分析方面**:部分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没有充分获取准确的信息,或者对已有的信息缺乏正确的分析和理解。例如唐玄宗在不了解前线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轻易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谗言,错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将领,这凸显了信息的重要性以及正确处理信息的必要性。
- **历史影响方面**:这些“馊主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国家陷入动荡、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它们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历史走向,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历史的惨痛教训,提醒着后人在决策时要谨慎、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