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联合国五常:美国支持,苏联反对!
中国和联合国的故事,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故事,要想说清楚,必须先从美国总统罗斯福说起。
这是在1943年,是罗斯福总统的第三个总统任期。
这一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得空前惨烈的时候,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持续200天后,德军惨败,双方共伤亡超过200万人,但从此之后,德军再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同样是在这一年,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盟军在欧洲的最高指挥官;4月份,山西五十六被美国海军击毙;9月,意大利投降,次月,向曾经的盟友德国宣战……
这个时候的盟国,已经在世界范围取得战争的主动权,斯大林格勒是欧洲陆战的转折点,上一年的中途岛海战之后,日本在太平洋也只能转入守势。
这时,老而弥坚的罗斯福总统把目光从硝烟弥漫的战争,望向了战后,他开始构建战后的国际格局。现在二战虽然远未结束,但盟军取得胜利是早晚的事,对于未来的事必须要早做准备了。
23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根据
《凡尔赛和约》
,以美国为主导,也建立了一个维护战后全球新秩序的组织“国际联盟”,当时经手人就是罗斯福的前辈威尔逊总统。不过,当时还算世界新贵的美国并没有从中获取多少好处,一气之下干脆不加入,就这样,国联一共有四大常任理事国:英、法、日、意。
后来苏联加入之后就成了五个常任理事国。
国联成立时标榜的责任是维护世界和平,但恰恰是国联的无能和不作为,国际局势一片混乱,既支持不了弱的,也遏制不了强的,连当时的中国也吃过她的大亏。最后,在一片哄笑声中,国联完蛋了。
罗斯福想,我可不能重蹈国联的覆辙。
在罗斯福的设想中,战后的世界秩序需要由世界警察来维护。谁来充当世界警察呢?显然是由最强大的几个国家出头:
第一首先是美国,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后发制人,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虽然是盟国的主导力量,但除了太平洋和阿拉斯加极小的一部分外,战争没有在美国领土上进行,因此损失极小。因此,美国必须是世界警察局局长,绝不能再像一战后的国联一样,被卸磨杀驴,开成了国际玩笑。
罗斯福考虑的第二个国家是英国,英国长期和美国亦敌亦友,美国世界第一的宝座就是从英国手里夺来的。英国既是美国的竞争对手,也是二战中的战友,如今日不落大帝国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又在二战中遭受严重损失,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足之虫,死而未僵,英国的影响仍在,罗斯福也不能无视她的国际地位,因此英国是必须考虑的。
第三个国家是苏联,苏联对二战胜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苏联,德军就可以在欧陆横行,世界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美国肯定对苏联是怀有深刻敌意的,这一点和试图使德军祸水东流的英法没有任何区别。但美国需要苏联强大的军力,甚至不惜亲自下场开辟第二战场,因此苏联是一个必选项。
第四个国家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甚至引来了苏联和英国的坚决反对。这就是中国,因为当时的中国有4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又坚持抗战十多年,为二战做出极大贡献。如果不是中国把日本羁绊在东亚战场,世界局势就很难说了。日军在1942年共计58个师团,投入中国战场的就有37个,占到了全部兵力的64%!
不过,罗斯福的设想让苏联很不爽,斯大林认为,战后的世界警察由苏、美、英三国充任即可,中国积贫积弱,连自己的权益都不能正常维护,有什么资格当世界警察?
斯大林坚决反对中国入围,但又不能公开说中国太弱太菜,于是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中国没有出席德黑兰会议。德黑兰会议是美苏英等大国商讨战后国际新秩序的会议,你中国不是参会国,有何资格入围大国名单?
不过,对于斯大林的反对意见,罗斯福并未妥协,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中国人口太多了,地盘太大了,你能想象没有中国的世界吗?
最后妥协的是斯大林,这个事情本质上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的。当时苏联虽然已经在卫国战争中取得战略优势,但仍然打得异常艰苦,急需美国在欧洲直接参加,开辟第二战场,东西对进,夹击德国。
这是德国最怕的,从普鲁士战败法兰西、排斥奥地利、统一德意志以来,就面临东西两大强邻的威胁,东有俄国,西有法国,一旦东西两线同时开战,德国必败无疑。因此,德国的国策就是尽可能避免两线作战,一定要打的话,也是用闪电战先击败法国,再调头东进俄国。从最早的施里芬计划,到二战横行欧洲的闪电战,都是德国不得已的选择。
美、苏都看到了德国的这一软肋,所以苏联急需美国直接出兵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而美国则吊着苏联,提出了种种条件。
于是,在这种条件下,苏联退让,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警察。这是中国以一个弱国的地位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开始。
回忆一下中国在一战结束后的屈辱,虽然也是战胜国,虽然向欧洲派出十万华工,但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巴黎和会在没有中国发表意见的前提下,权益被让渡给了日本——太弱了,战胜国的地位有什么用呢?顾维钧的外交天才有什么用呢?国际正义有什么用呢?
看来,比起一战结束时的国际地位,中国总算是有所改善了。
其实,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来说,美国支持和苏联反对,出发点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没有道出他们的心里话。
这句话就是国际政客们常说的: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
苏联反对中国入常,是出于利益考虑;美国支持中国入常,也是基于利益的基础。
美国支持中国,除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和为二战做出的重要贡献这些明面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国一旦入常,就可以发挥遏制苏联和英法的作用。
苏联疆域广阔,面积几乎和整个北美差不多,在经受了卫国战争的考验之后,美国担心抑制不住她的成长。但美国离苏联太远(虽然阿拉斯加隔着白令海峡离苏联只有几十公里,但这里根本不是两国对峙的核心),英法在战后实力大损,无法单独完成抑制任务,所以,只有拉中国入伙,才能使美国的全球平衡战略得以实施。
而且,当时美国和蒋介石政府关系很好,罗斯福希望中国能够牵制北面的苏联和南面的英法殖民地。说白了,中国再大,也是美国的一枚棋子。
英国其实最早也是反对中国入常的,但看到美国这么坚持、苏联也不再反对,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不过,英国的妥协前提是:我不再反对中国入常,但你们也得同意法国入常!
罗斯福在设想最初的四大国际警察时,并没有考虑法国。
首先是法国在战前的绥靖政策使自己在国际上丢了不少分,之后战争后在德军的钢铁洪流冲击下一触即溃,如此强大的老牌陆军强国,居然一个月就战败投降。虽然戴高乐将军逃到伦敦,举起反抗大旗,但那管什么用啊,毕竟是流亡政府。
英国强拉法国入场,也是有原因的。英法两国在历史上也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但经过一战和二战的战斗友谊,两国走近了很多,英国日趋衰落,自己又是一个海岛国家,远离欧洲大陆,欧陆的平衡还需要法国的存在,两国的共同利益也有很多……
于是,在英国的坚持下,法国也搭上了五常的末班车。
实际上,美国还曾经考虑过巴西也入常,但因为巴西实在影响有限,又对二战没做出过实质性的贡献,因此这一动议很快搁浅。另外,大家最初曾设想每个大洲都在要常任理事国中有代表,但大家很默契地忽略了非洲。
其实,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在雅尔塔会议上的一幅合影最能说明问题。
这张照片非常经典,美、苏、英三国领导人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在克里米亚半岛南部海岸的度假圣地雅尔塔开会期间的合影。
罗斯福居于C位,一脸从容和镇定,仿佛战后美国的霸权地位手到擒来。
也许他是对的,二战后至今已经快八十年了,美国在称霸世界的道路上一骑绝尘;而昔日风光无限的大英帝国只能扮演陪太子读书的地位,苏联在二战后曾经选择和西方硬杠,终于在1991年土崩瓦解,荡然无存。
1945年,联合国成立,实现了罗斯福五大世界警察的设想,中、苏、美、英、法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开始在国际社会承担重要角色。
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使东亚的格局彻底改写,中国的实力得到真正体现。
1971年9月,中国首枚洲际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备了核武器的远程震慑能力。
一个多月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开始发挥巨大的国际作用。
如果说中国入常是由美国帮衬的结果,那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就是实力的体现。
注:
中国正式入常是在1945年6月26日,旧金山制宪会议结束,《联合国宪章》签署生效,根据《联合国宪章》明文规定,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中国、美国、俄国、英国和法国。但本文为表述方便,在此之前的事件中也使用“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