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是三国后期的顶级人才,他出身大士族颍川钟氏,是太傅钟繇之子,自幼才华横溢,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深交。在平定淮南三叛的毌丘俭与诸葛诞两次叛乱中,钟会都负责机密,屡出奇谋,立下大功。后来司马昭伐蜀,钟会大力支持,并以主帅身份主持伐蜀事宜,成功灭亡蜀国,打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然而,在灭蜀后钟会的表现却非常奇怪。明明已经立下了不世功勋,官封司徒位列三公,爵封县侯邑万户,已经成为了司马昭之下的朝廷第二人了。可钟会却先诬陷了同样灭蜀的邓艾谋反,聚拢兵权,然后又勾结了蜀国旧臣姜维,自己准备割据蜀地。可谋反准备仓促,毫无胜算,结果进退失据,自己也死于乱兵之中。为什么一向足智多谋,刚刚立下灭蜀大功的钟会,仍然要选择谋反呢?
其实,能灭蜀就是个意外。这个意外既打乱了司马昭的节奏,也打乱了钟会的节奏。司马昭之所以力主伐蜀,就是因为不久前贾充当街弑君,杀死高贵乡公,这件事足够司马家背上千古骂名了,所以他需要建立不世之功给自己增加有些合法性。而由于淮南三叛,淮南向来不是司马家的势力范围,所以没法伐吴,只能选择伐蜀。本来蜀国没有内乱,朝廷内部都反对伐蜀,作为司马昭心腹的钟会只能顶着头皮上了。
钟会一开始的思路就是慢慢推进,并成功打下了汉中,与姜维在剑阁对峙。这个战绩已经对得起司马昭了,要知道当年曹操就是在汉中被刘备击败,连西线主将夏侯渊都战死了。可这个时候邓艾跳出来了,他作为一个单纯的军人,为了建功立业,奇袭成都,居然成功了,刘禅居然投降了,蜀国就这么亡国了。
这下司马昭和钟会都傻眼了,因为司马昭这个时候他也只是一个权臣,还不是皇帝。灭蜀主帅钟会不是他的臣子,而是同僚伙伴,这才是真正的“功高震主”。颍川钟氏本来就是顶级士族,钟会文武全才,本人又与朝臣们关系紧密,现在又立下了不世之功,司马昭立时感觉到了威胁。于是,司马昭亲自率领大军进驻长安,准备拦截钟会。
司马昭之所以这么忌惮,就是钟会实在是太年轻了。在曹魏的权力核心里,一般都要六七十岁才能当上三公,像司马懿56岁的时候才当上太尉,已经是创记录了的。钟会父亲重要当上太尉的时候已经73岁了。而钟会当上司徒的时候,才刚刚39岁。当时朝中的三公司空王祥已经80多了,太傅司马孚85岁,太保郑冲是曹丕那代的人,太尉邓艾刚被诬陷收押,处死是早晚的事了。换句话说,朝中除了司马昭本人,已经无人能压制钟会了。而司马昭这个时候54岁,距离他的死亡还有一年时间。
司马家是怎么崛起成为权臣的?还不是靠司马懿的功勋与资历。这些不但司马师、司马昭知道,就是钟会也看在眼里。钟会在灭蜀前一直保持着低调与谦退,没有非常显眼。但灭蜀之后,钟会就站在了仅次于司马昭的位置,作为司马氏的心腹,钟会太了解司马昭是什么人了。消灭诸葛诞、构陷嵇康、冤枉邓艾,这些事钟会不但了解,而且是亲身参与,深切的明白司马昭就是这样一个面对一点威胁就会直接扑灭决不放过的人。钟会在灭蜀后,已经没法再像从前那样隐藏在阴影中韬光养晦了。
钟会收到司马昭的信,信里说贾充正率领万人前往汉中,他自己则率领十万大军进入长安,帮助钟会抓捕邓艾。钟会才智过人,又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这根本不是冲着邓艾来的,而是冲着自己来的。钟会这个时候的选择已经非常有限了,他并不想谋反,但不谋反能安全身退当一个吉祥物的可能性都不大,毕竟司马昭不可能允许一个功劳比自己还大的人成为手下权臣。
本来钟会就对灭蜀后的大功心怀恐惧,害怕功高不赏,结果司马昭的信一到,钟会确定了邓艾的悲剧要在自己身上重演,于是立马拉拢姜维,试图成为下一个刘备。钟会也知道姜维其实在利用自己,从他发动叛乱却迟迟不敢清洗魏军将领就能看出来。因为一旦魏军的高级指挥官被杀死,钟会就必然要依赖姜维的蜀将,这个时候他反倒会被姜维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