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完王在之故居,朋友力邀我再看一处古建筑,对于这个邀请我是没有免疫力的,在离王在之开车不到10分钟的地方,我们来到一处也得到修缮的古建筑旁边。
在中牟刘集镇鲁庙村,我看到鲁太师祠堂,也是中牟县文物保护单位,鲁太师是谁?哪个朝代的?这个“祠”是个鲁氏家族祠堂还是官方修的?我当时一无所知。
朋友告诉我,鲁太师叫:鲁恭,汉朝的,不是中牟人,在中牟做过8年县令,最后位居太师之位,政绩非常突出,所以历朝历代中牟都会不断修建鲁太师祠,祭祀鲁恭。
我就好奇了,汉朝离现在2000多年了,鲁恭做了什么?让中牟民众感恩、祭祀2000多年?中国历史上当地民众给县令修祠堂还是不多见的吧?如果政绩突出,顶多送个万民伞就是了。
大家可以算算啊,从汉到现在2000多年,县令一般三年一届,就算连任也就是六年。一个县从汉到现在差不多要300多个县令,都修祠堂,每个县不得300多个祠堂?
上网搜一下,鲁恭还是比较有名的,跟袁绍、袁术的高祖袁安是一个时代的,袁安还曾经派人到中牟暗访鲁恭。
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鲁恭的:
鲁恭(公元32年一112年),东汉官员,字仲康,陕西省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不知道今天的咸阳有没有鲁太师祠)
鲁恭于东汉章帝建初年间(76一84年)任中牟县令,他着重以道德风尚感化人,不依靠刑罚命令惩治人,遇有讼争,尽量说服,使犯法者自感愧悔,深受人民爱戴,有“鲁恭三异”(蝗不入境,爱及禽兽,竖子有仁心)的传说。
鲁恭在三公之位时,选拔征召才学优良者,大到各级卿相小到郡守多达几十人。鲁恭八十一岁时,在家中去世。
南北朝时期,历史学家范晔所著《后汉书》有《鲁恭治中牟》一篇,真实记录了鲁恭在中牟的事迹。
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感化百姓,居然使得蝗虫绕着飞,连野生动物也保护,使得动物都不怕人,孩子们都很善良有仁爱之心。
我有点明白了,鲁恭是写进《后汉书》里的人物,那历朝历代能当县令的,都是通过科举考试,熟读四书、五经,熟读史书的人,那他们就对鲁恭就不陌生,有点抱负,愿意为当地民众做点实事的,来中牟做县令,那都要以鲁恭为榜样的,都会敬仰鲁恭,所以才会屡次复建鲁太师祠。
鲁太师祠旁边好多残碑,可能是这次修缮时找到的,还没有来得及立起来,其中就有乾隆年间复建鲁太师祠碑。
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是金子,就能光耀千古。
鲁太师祠得以保护修缮,这只是第一步,千百年来一定有一套完整的祭祀鲁恭的礼仪制度,如何恢复继承传统的祭祀礼仪,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