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时期的皇太子胤礽,是大清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公开册立的皇太子,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个。
在努尔哈赤时期,努尔哈赤曾经三度确立自己的接班人,分别是他的弟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以及次子代善,但是这三人最终因为各种原因为努尔哈赤废黜了继位人的资格,其中的舒尔哈齐和褚英还因此为努热哈赤所杀。但是废黜舒尔哈齐和褚英的时候,后金政权都还没有建立,而代善所在的时期,清朝也还是个偏居一隅的少数民族政权,并且代善的继位人资格也不是通过祭拜天地这样的中原王朝传统形势确认,所以并不能称之为正式册封。
而在后来的清朝历史发展中,尽管皇太极对于关雎宫宸妃海兰珠所生的儿子,以及顺治皇帝对于董鄂妃所生的荣亲王,都表现出了极度的宠爱,并且其一系列的政策也表达了自己想要将其立为太子或者接班人的意愿,但是这两位皇子皆以早殇收场,同时也没有经过前文中所说的祭拜天地的形势予以确认,所以也不能算作正式册封。
在康熙皇帝之后,从雍正皇帝开始,就是通过“秘密建储”的方式确立接班人,不在册封皇太子,而清朝末年的几位皇帝就连子嗣都没有,更不用说皇太子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胤礽成为了清朝皇太子中的“翘楚”,成为了清朝历史上以及整个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封的皇太子,而他也是唯一的一位。
康熙皇帝对于胤礽可以说倾注了半生的心血。
胤礽出生于康熙康熙十三年(1674年),而伴随着胤礽的出生,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也就是后来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也因难产去世。
康熙皇帝对于赫舍里氏皇后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是患难夫妻,共同经历了鳌拜专权的岁月,可以说是携手度过了难关;另一方面则是赫舍里氏皇后所在的赫舍里氏家族,在除掉鳌拜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赫舍里氏皇后的爷爷索尼以及其叔叔索额图,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于是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册封仅十三个月大的胤礽为皇太子。
这不仅仅是因为处于对赫舍里氏皇后的情感,同时也是对于整个赫舍里氏家族的褒奖。而当时正处于“三藩之乱”康熙最为困难的时期,因而康熙也是为了做到有备无患。
在此后的岁月里,康熙皇帝对于胤礽的培养和照顾可谓是尽心尽力。
这一点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胤礽出“天花”期间最能体现。此时的康熙是放下的全部朝政,一心一意的照顾胤礽长达十多天的时间,直至胤礽痊愈,康熙才重新开始署理朝政。除此之外,康熙还安排在康熙朝前期非常得宠的荣妃马佳氏照顾胤礽,不惜让马佳氏亲生的三阿哥胤祉送出宫外交由外臣抚养数年才接回宫中。
而在胤礽的培养和教育上,康熙同样是用心良苦,不仅是安排了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等一众当世之鸿儒且清廉强干的能臣教授学识,同时也给了胤礽非常多的机会去署理朝政,树立自己的威望。
康熙对于胤礽的抚养是极为用心的,对于胤礽培养也是全面细致的,可以说康熙在胤礽身上耗费了他半生的心血,一点不为过。
然而,面对康熙的辛勤付出,胤礽回报给康熙的却是无尽的失望。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在征讨噶尔丹的途中病重,胤礽与三阿哥胤祉前往探视,期间胤礽非但没有表现出任何哀伤之意,反而表现的兴高采烈,康熙愤怒将其赶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的时候,胤礽又公然违背禁令,擅自在府中接见内务府中下级官吏。
此后胤礽的不端之举更是层出不穷。
首先,胤礽变得极度贪婪。在俸禄远高于其他皇子的情况下,还要主动暗示或者直接安排自己的亲信向朝廷以及地方官员进行索贿。
其次,胤礽生活极度铺张奢靡。生活上极度浪费就不说了,其府上使用的器皿、配饰等,甚至比康熙使用的还要华贵。
再次,就是胤礽对于朝臣和兄弟们的态度是非常的傲慢,引得了朝臣和康熙众皇子的极度不满。
康熙在审视胤礽“变坏”的原因的时候,开始将责任归结在了胤礽的叔姥爷索额图的身上。
康熙发现,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南巡的时候,走到德州的时候太子病重,康熙急召索额图赶来照看太子胤礽,索额图与太子就此朝夕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在此之后,太子的种种恶习一下子全部都暴露了出来,并且是愈演愈烈。
于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下令将索额图圈禁,进而将其活活饿死。
康熙本想以此给胤礽一个警告,同时消弭索额图及其党羽对于胤礽的不良影响,然而此时的胤礽竟用一种近乎于报复的心态对待康熙,最终导致了其后来的悲惨结局。
最终,在经历了“两废皇太子事件”后,胤礽被彻底废黜了皇太子之位。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热河秋闱期间,康熙与胤礽之间的矛盾集中爆发了。
先是康熙非常喜爱的、年仅八岁的皇十八子胤衸在此期间不行去世,在康熙和众位皇子极度忧伤的时候,只有胤礽没有悲伤之意,康熙痛斥其“毫无骨肉兄弟情谊”。此后,康熙更是惊讶的发现胤礽在深夜靠近自己营帐,向内窥视,康熙瞬间想到的是胤礽有“弑逆”之意。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决定废黜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而在此之后,众位皇子表现除了对于储君之位的极度渴望,都想至胤礽于死地,此时的康熙一方面是为了维系朝局的稳定,另一方面则是感念对于赫舍里皇后的感情,于是不顾朝臣们的反对,重新复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然而,令康熙没有想到的是,胤礽非但没有任何的悔改之意,反而是更加的有恃无恐、肆无忌惮的挑战康熙的底线,而康熙也最终认为胤礽已经是“无可救药”。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一月,安郡王马尔浑去世,随后便爆发了“托合齐宴饮案”。
包括太子党重要成员步军统领托合齐、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都统鄂缮等二十余人参与了会饮。经过康熙认真调查发现,这些人借“会饮”寻欢作乐是假,帮助胤礽“缘结朋党”是真,目的就是为了皇太子胤礽能够顺利继承皇位而进行结党,并且密谋计划着种种“阴谋”。与此同时,康熙还惊讶的发现,参与者的手中,或多多少都握有兵权,这让康熙是不寒而栗,并下令严惩了参与的几任,同时对于胤礽也是彻底失去了耐心。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康熙皇帝终于在畅春园召集诸皇子宣布:
“皇太子胤礽复立以后,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断非可托付祖宗弘业之人,故予拘执看守。”
就这样,康熙皇帝第二次,也是最终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废黜,并将胤礽永久性的圈禁在了咸安宫之中。
其实,纵观胤礽两度被废,胤礽有他的问题,而作为君王和父亲的康熙皇帝,也是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的。
康熙过早的册立胤礽为皇太子,在这样“拔苗助长”的环境下,胤礽的品行和心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与发展,造成了胤礽自身条件上的缺陷。与此同时,康熙皇帝极大的忽视了其他皇子们对于皇位的觊觎之心,更忽视其他皇子在夺位竞争中对于胤礽的精神和心理上产生的负面影响。
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康熙皇帝过高的估计了心性,过高的估计了太子的人性,过高的估计了其他皇子们的人性,也过高的估计了朝臣们的人性,才最终导致了太子胤礽的悲剧。而在这一点上,康熙也还是要承担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