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罗马共和国晚期,罗马城粮食短缺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罗马所产粮食不足以自给,需要从遥远的海外行省进口粮食,行省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农业的发展。
据记载,公元前191至公元前188年,罗马在与安条克作战期间,在西西里增收什一税以及撒丁尼亚缴纳的什一税,主要用于供给海外作战的罗马军队。公元前二世纪前期,罗马向西西里增收什一税,用来满足在东方作战的罗马军队的粮食需求。
公元前151年-公元前150年,迦太基与努米底亚发生军事冲突,罗马以迦太基违反合约为由,也向迦太基宣战。
罗马步兵每月所需32万摩底小麦,骑兵每月需要4.8摩底小麦以及16.8万摩底大麦,这加大了西西里粮食资源的供应压力。直到公元前149年的春天,罗马军队前往北非地区,如果这里粮食收成不足,罗马城便会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依据西西里的粮食产量及其人口数量,学者估计西西里能用于出口的粮食量大约为250万摩底。西西里的一些实地调查表明,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西西里岛南部和西部的农业用地数量逐渐减少,这可能是农庄兼并小农场的结果。
公元前137-133年,由于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在恩那城爆发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经过这次起义,西西里行省的粮食生产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引起罗马城粮价上涨。公元前104年西西里又爆发了第二次奴隶起义,这无疑冲击了罗马稳定的粮食供应环境。
罗马共和国晚期,位于北非地区的阿非利加行省向罗马城输送的粮食很可能超过了其他地区,大约有800万摩底。阿非利加行省连遭蝗灾,粮食产量明显减少。并且朱古达战争也破坏了北非的生产力。西西里和阿非利加行省的粮食生产状况对于罗马城的粮食供应影响巨大,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直接关系到罗马国家的安危。供粮区北非行省粮食歉收、西西里行省粮食产量下降,并且粮食需要制作成面包食用,当时行省主要通过畜力或人力将谷物磨制成面粉,粮食加工效率低下,这些都是影响粮食供应量的重要因素。
河流运输存在的困难
罗马城日益依赖海外粮食来维持生存,如果运输路线被切断,罗马便会面临粮食短缺的危险。陆路运输一般只适用于短距离,主要是通过牛、马、驴、骡等驮畜作为运输工具,驮畜在运输过程中要消耗许多粮食,在运粮过程中还需要支付车夫劳力费用。
道路、桥梁建设也需一定的财力支持,有时道路无法通行,甚至会遇到劫匪的抢劫。陆路运输粮食这样的大宗商品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运费昂贵,因此主要是通过水路运输的方式将行省粮食运至罗马城。
与陆路运输相较,河流运输速度更快,但比海路运输的费用要高。罗马河流运输的作用有限,可通航河流的数量较少。意大利北部多瑙河等河流在冬天会结冰。台伯河是意大利中部地区最长的可通航河流,是罗马与地中海世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夏季,河水水量大大减少,在小河枯竭的情况下,河床用作临时性的道路,以免运输进程因恶劣天气而中断。
除季节性变化造成的水量不足的情况外,水流湍急河道变窄、途经瀑布会使航行困难,需要拖走船只。泥沙淤积也会造成河流堵塞。
此外,冬季暴雨和早春的融雪可能会引起河流决堤,台伯河水位上涨且水流湍急,通常会淹没罗马陆地和其他一些低洼地区。在向罗马运输谷物、橄榄油、葡萄酒在内的食物以及木材、石头等建筑材料方面,台伯河发挥着重要作用。
共和国晚期,罗马主要从拉丁姆、伊特鲁里亚和翁布利亚等地区获得造船所需要的冷杉、松树等木材,意大利南部森林一带也有丰富的供建房、造船需要的木材,主要通过台伯河进行运送。沿台伯河西岸航行,最终到达奥斯提亚港。当时大型港口还未建成,木材必须在有限的河流码头卸货。罗马粮食供应主要通过船只运送,如若台伯河泛滥,木材无法成功运至罗马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粮船的建造和粮食的运输进程。
塔西佗记载的台伯河突然泛滥时的情况:台伯河高涨的河水冲坏了苏布利奇乌斯桥,倾圮的桥又拦住了河水,使它倒流,结果河水就不仅淹没了城市的低洼地带,而且也淹没了平常不会遭到这类灾害的地区。许多人在街上被大水冲跑了,更多的人是在店铺里或是在床榻上淹死的。老百姓无工可做,又缺乏食物,都闹了饥荒。
出租的房屋由于受到洪水的长期浸泡,房基都坏了,洪水退去之后房屋也就倒塌了。洪水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最为显著的便是中断粮食运输进程,罗马政府尽管采取了各种相应措施,但一直没有根除水患。罗马帝国初期洪水依旧经常发生,可见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洪水一直是常见的威胁,古代罗马的粮食短缺与台伯河洪水泛滥密切相关。
海上运输面临诸多风险
海上远距离运送粮食的费用相对低廉,但依然会面临许多风险。学界在地中海区域发现了大量古罗马时期的沉船,许多沉船已被打捞,目前尚未发现保存完好的运粮船只。
迄今发现的1500多艘沉船也表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期间,海上运输规模庞大。当一艘满载粮食的船只沉没后,粮食散落海底,船底也就空了,并且被海流侵蚀。海上航运也有许多限制性因素,如地中海地区秋季、冬季多暴风雨,大部分小麦都在这段时间播种。
播种时需要足够的降雨促进发芽,但雨水过多,容易淹没田地,不稳定的气候条件对粮食种植本身已构成威胁。气候条件恶劣、能见度低,常常发生沉船事件。意大利依赖外部粮食供应,但罗马人民的生活每天处在海上风暴的威胁当中。通航季节主要在夏季的三至四个月内,从十一月至三月,会封闭海域。一年中可通航时间较短,约有100天。逆风、洋流不利的情况下也增加了航运风险。
台伯河河口缺少船只可以安全卸货的天然港口,最小的船只可以直接到达罗马,但中型或大型粮船必须在其他地方卸货。罗马共和国晚期港口数量少,大型货船无法停靠。船只作为主要的运输工具,体积较小。公元前三世纪,罗马元老院就禁止船只超过一定规模。常规货船的载重量范围在在100至200吨之间。
同时需要足够的船员,因为在逆风情况下,船只需要桨手推动。许多粮船停靠在那不勒斯湾的普特奥利港口,再将货物转移到较小的船只,然后运往罗马。
位于台伯河河口的港口城市奥斯提亚,罗马共和国晚期奥斯提亚的港口设施不完善,停靠在那里的大型船只需要在近海地区航行,只能把他们的货物转移到驳船或小船上,在河流上游航行。罗马帝国早期的大型船只可承载1000吨货物,大约600人,但是普通货船只能载重约至多200吨的货物。从奥斯提亚到地中海的出海口加德斯的航程,需要花费将近一周的时间,至亚历山大里亚则需要近三周的时间。
相较共和国晚期而言,帝国早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造船技术也有所提高,但船只承载力依然有限,这可以间接说明共和国晚期罗马粮船运输能力的局限性。政府没有控制粮食贸易,只是提供便利,鼓励。对粮食市场进行间接干预。发放救济粮仅在小范围内进行。
罗马共和国时期,海上运输订立海上贷款合同的权利仅限于公民范围内,并由罗马法庭强制执行。这肯定会阻碍大规模的粮食贸易往来。除了自然因素对航运的限制外,古代地中海世界的海盗活动非常猖獗,经常劫掠粮船。在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粮食危机时期,国家不能保证海外粮食可以及时、稳定地输往罗马。
粮仓遭到破坏
公元前1世纪,罗马广场周边的确已经出现了一些宏大的公共建筑,其中就包括市场和大型仓廪。其中台伯河沿岸政府建立了许多粮仓,用于储存粮食。不幸的是,这些存放谷物的仓库有时也被洪水冲毁。粮食储存需要保持凉爽、干燥的环境。
洪水增加了粮仓的湿度,潮湿的环境易滋生真菌,粮食由此变质腐坏,甚至会毁坏全部粮食。罗马共和国晚期台伯河时常泛滥,洪水持续许多天,当时的罗马城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
房屋倒塌、动物溺亡、没有及时在高处避难的人都在洪水中丧生。粮仓遭到破坏,大部分储存的粮食被毁,粮食严重短缺。庞培于是离开罗马城,为罗马粮食供应作准备,以缓解饥饿。
洪水泛滥时,停泊在台伯河河口的船只沉没,罗马城大部分地区被淹没,特别是粮食市场,民众连续多天缺乏食物。洪水毁坏粮仓,储存的粮食容易腐坏,进而引起大范围的粮食短缺。此外,富人的房屋通常都是由石头建造,大多数平民住房主要由木头和泥砖搭建而来。穷人分别聚居在城里特定地区,贫民区的房屋多是承包商偷工减料草率建成的木结构楼房,没有必要的生活设备,如上下水道、采光、取暖、厨房等设施。
因为居住环境过度拥挤,缺乏维修,时常出现楼梯破裂、房屋倒塌等事故,由于街道狭窄、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广泛使用。罗马城过度拥挤,缺乏有效的消防措施,使得罗马共和国时期火灾频繁发生。
结语
总的来说,罗马城的房价十分昂贵,许多居民负债累累,每逢出现经济衰退和粮食缺乏时,贫民区的居民首当其冲,最先陷入饥饿状态,成为失业队伍的一部分。同时火灾使许多储粮建筑被毁坏,粮食供应量不足,加剧了粮食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