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碑通常用来纪念对国有功的先烈,早在汉朝,就有立碑的影子,只是那个时候的不叫碑,而是叫祀。虽然叫法不同,但他们都有同样的建造原因——为了纪念和歌颂。
“高尚者的丰碑是他们自己的美德。”
因此,古代经常都会以祀来纪念着属于那个朝代的美德。但他们又有不同,比如设立的原因,方式等,都会随着朝代的改变而产生变化。比如宋朝的生祠,就在传承和变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
一、宋代生祠开设的原因
宋代生祠是由百姓自发组织带头设立的,因为宋代推崇的是官亲民的理念,认为地方官应该帮百姓做好事,为百姓谋福利,因此,设立生祠是根据百姓的愿望而来的,哪个官员能真正为百姓做事,哪个官员才能记入百姓的好人字典中。
宋代可以设立生祠的官员可以是地方、州府官员,也可以是中央官员,包括皇帝等。其中,设立生祠的对象大多是文员,只有少数武将。除此之外,地方官员的生祠会更多一些,它们都是由百姓设立。可见,这很考验官员的亲民能力还有处事能力,其中更能亲民的是地方官员。
学历史的时候就知道,宋朝的杂税很多,所以要是哪个官员能帮百姓减轻税收,那百姓为了感激,也有可能会给官吏设立生祠。再者,官员若是治理地方的自然灾害治理得好,为农民解决生计的问题等,都会获得百姓设立的生祠,总而言之,只要能利民,都有可能设立生祠。
当然,有真真正正肯为百姓服务的官吏,也会有欺压和恐吓百姓的官吏。他们为了设立生祠,会威胁和压迫百姓去做这件事,虽然这是少数,但在宋朝还是存在过这样的例子的,一些地方官的身份权势大,没有百姓敢反抗,为了巴结官吏,被迫为他们设立生祠。
宋朝设立生祠的制度和其他朝代有所区别的一大原因就在于,百姓可以监督官员,官员可以为百姓办事。两方之间是互利互助的,这样有利于宋朝集权的统一。
二、生祠设立的方式
宋代生祠的种类有很多种,每一种,规模和经费的预算等都不一样,一般要看百姓请愿是否强烈,二要看官员的功德是否大。其中设立最多的生祠就有单独立祠、合祭立祠、附庙配食立祠、家庭祭祀四种。
单独立祠是为一个官吏设立生祠,假如某个官吏深受百姓爱戴,或者做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事,出于对他的感激,百姓会为他一个人设立生祠。因为费用并不是国家出,所以不是特别受欢迎的人,一般不会遇到单独设立生祠的好事。
合祭立祠是同时设立多个官员的生祠,如果某个地方发生了洪灾,一个官员或许不能及时解决,这时候有其他官员的帮忙,共同解决这件事情,地方官不敢居功的情况下,会把几个官员的生祠设立在一起共同感谢。
附庙配食立祠是在道观或者先朝的寺庙中为官员设立生祠,这种设立在寺庙中的生祠一般是针对做了很大贡献的人才有资格接受的。
一般来说,都是皇帝自己为民做事,比如除掉祸害百姓的奸邪,为生活困难的家庭减税等等,又或者是中央某个大功勋做了惠及更多百姓的好事,才会受到这样好的待遇。
家庭祭祀则是百姓单独将官员的画像挂在家中来祭拜,如官员为某个喊冤的百姓洗刷了冤屈,只要惠及这个百姓,那这个百姓就会私下为他设立生祠。毕竟一个人的经费是有限的,而除了家庭祭祀,其他的都很繁琐。
三、生祠设立的经费
建造生祠的经费是根据种类不同和程序的不同来计算的,但总体来说,经费不是由国家来出,而是由百姓自行想办法。因为为地方官设立生祠是百姓的事。
单独立祠会为官员在修筑的贡院、祠堂、或者是学舍等地方找出一个空地,把官员的画像挂在上面,让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知道他的事迹。所以对于百姓来说,花费的费用也不少,因为不止一处地方需要设立,要在很多地方实施。
合祭立祠的方式和单独立祠的方式一样,只不过设立的时候不会选择多个地方,因此,这种立祠方式更省经费。
附庙配食立祠和家庭祭祀的经费也是一般,通常情况只需要把画像放在道馆或者寺庙中接受更多人的祀奉就可以了,只不过画像需要做得更好,平均的经费也不会太多。
四、生祠设立的过程
只要地方官员做了能让百姓感激的事,就值得设立生祠。首先,设立生祠会先由百姓自动组织请愿。他们之间会形成一个消息传递的大网,等凑足人数后,派出一个人写请愿书,并签下所有请愿人员的名字,只有足够多的人请愿,才会获得批准。
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当官员不求名利,不愿意百姓为自己设立生祠祭拜时,可以在官员去任后为其立祀,也可以在官员逝世后再进行请愿。但这种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请愿的人数,除非官员做的事真的能让百姓铭记很久。
在这四种立祀中,家庭立祀最不严格,因为他无需上报,无需告诉官员,也无需号召百姓一起请愿,只要自己一个人把画像挂在自家祭拜即可,过程非常简单。但这种形式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别人并不知道这个官员做的好事。
除此之外,单独立祠、合祭立祠、附庙配食立祠这三种生祠的设立需要进行乡党商议。需要召集百姓参与请愿书,由请愿者代表把请愿书报告给太守,太守找合适的寺庙,或学舍等,按照请愿的人数和地方官员做的,由太守生祠于汪公庙,才算立祠完成,除了家庭立祠,其他的立祠过程都相对繁琐。
五、生祠设立的功能
生祠的设立确实有很多作用,对于官员来说,他们可以凭借生祠的数量来作为政绩的参照,方便升迁,或者获得奖励。另一方面,也可获得名利和百姓的爱戴,稳固自己的官位。
宋朝吸取了前几个朝代灭亡的原因,故而设立了这个方法,让各方官员间相互借鉴。只有勤勤恳恳为百姓做事的,才有晋升和奖励的机会,而欺压民众的官员,会遭受相应的处罚,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官员的效果。
同时,朝廷还提倡上行下效的方式,要地方官带头做榜样,百姓借鉴和学习,这样,社会的动乱就会减少。以前常有一个词说:官逼民反,而设立生祠会使两者关系融合得更好,对宋朝的治理有帮助。人和,就能万事兴,经济也会提高。
我国古代自秦始皇以来,一直采取的都是中央集权制,所以这样的方式恰恰可以让官和民互利互惠,互相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同时,也能减少官员之间私下争强好胜的风气,上级人员可以通过百姓反映官员办事能力和行事作风,极大程度上减少了欺骗和蒙蔽。
六、生祠设立的好坏
宋朝设立生祠的方式,最主要的目的是官民相互制衡,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但它是建立在一个良性的环境下。为了让百姓感恩帮助过自己的官员,为了纪念他们。同时还有劝诫官员的作用,给百姓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但这还反映了宋朝的一个弊端,那就是过强的中央集权制会在财政方面造成空虚,加上宋朝杂税多,所以一层压一层的情况下,地方官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帮助百姓。
没有经济来源,而在宋朝兴修水利,发展基础设施的背景下,最终影响的,是最底层的百姓。没有高收入来源,还要上交杂税,这就很容易引起混乱。
而宋朝有一个很严重的现象,地方官员得不到经济支持,会和当地的商人进行合作,他们出钱修建工程等赚取名声,而官员为了完成任务。一旦完成任务,就有升迁的可能,这会造成官员队伍过于庞大,这也正是造成宋朝有很多冗官的原因。
由于冗官太多,导致一些毫无作为的地方官建立虚假的生祠,以此来进行升迁,国家就会出现很多没用的官吏,他们不仅拿着官饷,还会让好的官吏无机会施展才华,从而加剧了整个大宋王朝的治理腐败。
结论
“坟墓是死者的衣服,一座坟墓是一件普通的衣裳,而一块丰碑则是一件绣衣。”
但宋朝的生祠,不仅是一件绣衣,更是一件寄托了百姓感激与铭记的衣服。
虽然逝者已矣,但他留下的功德会永远载入史册,供后人学习。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生祠的建立也体现了宋朝税务冗杂和官员冗多的情况。幸而演变到今天,这种纪念方式变得更加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