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1911年(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中国大陆,推翻满族建立的清朝、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2月12日发表宣统帝退位诏书为止。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始自西元前221年秦朝起共2132年的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新纪元,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不仅结束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国内各民族间关系等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辛亥革命前后清朝军队的变化、袁世凯背叛清廷并策划溥仪退位以及溥仪退位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辛亥革命前,清朝军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旧式八旗军和绿营军;另一种是近代化改革后建立的新式北洋新军和地方新军建设部队。据估计,在1908年光绪帝去世时,清朝全国陆海军总数约为100万人左右。但这个数字并不能反映出清朝军队真正的实力和水平。事实上,清朝军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编制混乱、装备落后、训练不足、士气低落、腐败严重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旧式兵制与新式兵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旧式兵制指以满族为核心、以汉族为补充、以蒙古族为外围组成的八旗体系;新式兵制指仿效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近代化武装部队。旧式兵制在19世纪中期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战乱后已经衰败不堪;而新式兵制虽然在洋务运动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管理混乱等困难。两种兵制之间存在着利益分配不均、思想观念不同、政治倾向相异等问题,在很多时候相互排斥甚至对抗。
辛亥革命后,清朝军队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全力镇压起义,而是出现了很多动摇、投降、响应的情况。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清朝军队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经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争的消耗,清朝军队已经衰落到了一个低谷。尤其是地方上的八旗驻防军和绿营军,更是腐败无能,无法与革命军抗衡。而新式的北洋新军和地方新建部队虽然在装备和训练上有所改进,但也存在着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管理混乱等问题。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虽然调集了各地的部队前往镇压,但却屡战屡败,无法阻止革命浪潮的蔓延。二是清朝军队的忠诚度已经大大降低。由于满汉之间的矛盾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许多汉族士兵对满族统治者已经不再忠心耿耿。他们或者对革命有同情或支持之心,或者为了自身利益而倒戈一击。比如武昌起义中最先发难的就是湖北新建陆军第八镇第九团团长秦瑞林所率领的部队;而袁世凯所控制的北洋新军也在关键时刻背叛了清廷,并与革命党达成妥协。三是清朝政府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和动荡。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两派势力:一派是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顽固派;另一派是以袁世凯为首的议和派。两派之间在如何应对革命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和斗争,导致政令不通、行动失措。同时,在皇室内部也出现了权力斗争和暗杀事件。这些都削弱了清政府及其军队对抗革命运动的能力和信心。
袁世凯是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要政治人物,他曾经创建新式军队,推动近代化改革,但也因为权欲过大而引起民众反感。在辛亥革命期间,他利用手中的北洋军队,逼迫清帝溥仪退位,并与南方革命党达成妥协,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策划溥仪退位的过程和原因如下:一是他看到了清朝已经无力抵抗革命浪潮。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革命党的号召,宣布脱离清朝建立各省军政府。清政府虽然调集了各地的部队前往镇压,但却屡战屡败,无法阻止革命浪潮的蔓延。袁世凯作为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掌握着北方最强大的新式军队——北洋军。他深知清朝已经不堪一击,如果继续效忠于清廷,则可能会陷入两败俱伤的局面。二是他想借机夺取国家大权。袁世凯虽然是清朝官员,但他并不忠于满族统治者。他有着极强的个人野心和权力欲望。他曾经参与了戊戌变法,并因此受到慈禧太后的打压和罢免。在辛亥革命期间,他趁机出山复职,并拥兵自重。他不愿意与南方革命党硬碰硬,而是想通过谈判和妥协来换取自己成为共和国元首的地位。三是他受到了南方革命党和列强的影响和压力。南方革命党在武昌起义后,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曾经派遣黎元洪、宋教仁等人与袁世凯进行谈判,并表示愿意让出总统职务给袁世凯,只要袁能够促使溥仪退位并接受共和制度。同时,在辛亥革命期间,列强也对中国局势保持关注,并对袁世凯施加影响或压力。比如英国、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都倾向于支持共和制度;日本则想趁机扶持溥仪出任伪满洲国皇帝。综上所述,袁世凯策划溥仪退位是出于多重考虑和动机,并非单纯地为了推翻满族统治或者实现民主共和。而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它结束了清朝政府和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共和立宪国体。袁世凯在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退位诏书,标志着清朝政府的灭亡,也标志着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这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成就,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二是它促进了中华民族对外抗争和对内团结。袁世凯退位是在西方列强疯狂侵略和清王朝反动统治长期压迫下,中国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而进行的一场革命。它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主义等一切反动势力的坚决反抗和斗争。它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生存和发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共谋复兴的高尚品质。三是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退位虽然推翻了清朝政府和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也没有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土地问题、生活问题等根本问题。相反,在袁世凯掌权后,他背叛革命原则,恢复封建专制统治,并与帝国主义勾结出卖国家利益。他甚至企图称帝复辟,并发动二次革命战争镇压革命力量。这些行为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和愤慨,并激发了他们寻求新思想、新道路、新组织来拯救国家危亡、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心。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它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社会变革的热潮。辛亥革命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促进了中华民族对外抗争和对内团结,激发了人民群众和爱国知识分子寻求新思想、新道路、新组织来拯救国家危亡、实现社会变革。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起来,并登上政治舞台。它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提供了有利环境,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并孕育出中国共产党这个新型政党。可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身和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磨灭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