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之后,一条密报被传到了蒋介石的耳中,而在听完密报后,蒋介石一时间气的差点没一口老血吐出来。
原来,密报中说:郭汝瑰在四川宜宾宣布起义,72军1万3千多人接受改编成解放军。
要知道,郭汝瑰招收这1万3千多人马所使用的经费,全部都是蒋介石兜里的钱,是蒋介石留给自己用来东山再起的最后机会。
蒋介石的钱,结果居然被郭汝瑰拿去,给蒋介石的死对头招兵买马了,这真是差点让人笑掉大牙。
而蒋介石此时可一点也笑不出来,整个人气的已经快冒烟了。
细想之下,以往郭汝瑰一系列的奇怪举动都变得合理了起来,再联想国民党曾经吃过的那些败仗,蒋介石这才明白,原来这郭汝瑰是共产党安排在自己身边的特务啊!
于是蒋介石大手往桌子上一拍,愤怒的站起身来,发泄着自己心中的怒火。
可事到如今再怎么发泄也没有任何用了。
那么这个郭汝瑰到底是有多厉害,才能让蒋介石如此的信任他,并将自己最后的老底毫不怀疑的交给他呢?
红色特工
1980年的4月,重庆北碚中山路中某处居民楼内,一名老人坐在沙发上,双手捧着不知道什么东西,正细细的打量着。
一旁,一名青年手里拿着拖布拖着地。
青年路过沙发时,见到坐在沙发上的老人手里捧着的东西,不禁停下了手里的动作,抬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向着沙发上的老人问去:
“爹,你今年都73岁了,怎么还坚持要入党啊?”
原来,这两人的关系是父子,那沙发上老人手里捧着的东西,是一枚崭新的党徽。
听闻自己儿子这般询问,那老人顿时来了兴趣,抬起头来,将视线从手中的党徽上移到了自己儿子身上,郑重其事的说到:
“可不是!我早在1928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了!但是那时候是特殊时期,我有任务在身,不能正常归队而已!”
听闻自己父亲这一番话,那青年明显也来了兴趣。
自己的父亲从未跟自己提及过此事,原以为父亲只是个弃暗投明的国民党,没想到在事情背后,父亲还有这一重身份啊:共产党的红色特工!
于是那青年也不管手里的拖把了,连忙好奇的继续说到:
“原来你不是投诚来的,而是共产党的特工啊!”
见自己儿子来了兴趣,那老人便开始讲述起了自己当年的故事。
这个老人,正是红色特工郭汝瑰。
军校追梦
五四运动期间,年轻的郭汝瑰受到了思想上的启发,心中萌生了科学救国的思想,想要为祖国出一份力。
可出力的方式有很多,对应着很多不同的人生道路,在选择上,郭汝瑰难免犯起了难。
郭汝瑰想做一名工人,用最扎实的劳动为祖国出一份力。
而郭汝瑰的父亲却想他做一名医生,医生不仅收入高,还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同时也能为祖国出力,可谓是名利双收。
而郭汝瑰的堂兄郭汝栋,在那时已经是川军的师长了,所以郭汝栋建议郭汝瑰报考军校,成为一名军人。
多方选择的纠结之下,郭汝瑰最后选择了从军。
毕竟没有哪个男孩子会拒绝上阵杀敌这样威风的事情。
于是,郭汝瑰在18岁的时候,就以优秀的成绩,成功进入了黄埔军校,成为了第五期的学员。
彼时正值国共合作,这也使得郭汝瑰有机会接触到共产党的思想,为他后续的人生选择做出了重要的铺垫。
在黄埔军校就读的郭汝瑰,接触到了萧楚女,恽代英等出色的共产党员,并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了马克思思想。
接触到马克思思想后的郭汝瑰,仿佛被扫清了未来道路上的迷雾一般,心中豁然开朗,瞬间更加明确了自己心中的向往,方开始了更加努力的学习。
然而变故很快便到来了。
1927年时,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国共合作的局势被彻底撕裂,郭汝瑰这才看清了蒋介石那伪善的面孔下真实的面目。
于是,尽管“白色恐怖”怎样肆虐,郭汝瑰还是毅然决然的加入了共产党。
随着蒋介石动作幅度的逐渐加大,他手底下的各个将士逐渐成为了蒋介石手中的一把把利刃,而郭汝瑰的堂兄郭汝栋也在其中。
在日常生活的接触之中,敏锐的郭汝栋很快便发现了自己这个堂弟的异常,于是便开始怀疑郭汝瑰是不是加入了共产党。
可大家都是一家人,你聪明,你堂弟就不聪明了吗?
郭汝瑰深知自己如果暴露之后的严重后果,于是用尽各种巧妙的手段,掩盖着自己共产党的真实身份。
而郭汝栋,虽然没有在自己的堂弟身上找到任何“可能是共产党”的特征,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决定劝说堂弟出国前往日本士官学校学习。
这一步棋下的妙啊!
如果郭汝瑰答应去日本,那尽管郭汝瑰是共产党员,他在日本也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了,同时还能保证郭汝瑰的安全。若郭汝瑰不是共产党员,此次去日本进修也是有益无害的。
如果郭汝瑰拒绝去日本进修获取军事知识,那在这个关键时期,促使郭汝瑰做出违背自己梦想的决定的可能性就只有一种:那便是郭汝瑰是共产党。
深知自己被摆了一道,郭汝瑰没办法,只得顺着郭汝栋的劝说,定下了前往日本的行程。
到了日本士官学校后,郭汝瑰因为自身中国人的身份,备受歧视和排挤。
但郭汝瑰不在乎,他来这里是为了学习知识,好完成自己的梦想的,这点小小的阻力根本拦不住在追梦旅途上狂奔的少年。
在一天天的学习中,郭汝瑰十分刻苦,周围人的讥笑和嘲讽成为了郭汝瑰“卧薪尝胆”中最好的“苦胆”。
然而随着“九一八事变”的到来,“卧薪尝胆”的郭汝瑰再也坐不住了。
愤怒之下,郭汝瑰果断选择了退学,回到了中国。
1931年,凭借着自身的才华,郭汝瑰又考入了后由蒋介石担任校长的陆军大学的第十期。
很快,郭汝瑰就以优异的成绩从陆军大学毕业了。
又是日本士官学校出身,又是陆军大学毕业,那时的郭汝瑰可谓是前途一片明亮,只要进入部队开始工作,必定很快便能晋升高官。
可此时的郭汝瑰并不想进入军队,因为他不想为国民党出任何一份力,不想成为国民党的帮凶。
于是,郭汝瑰便选择到陆军大学的研究院,成为了一名军事教官。
见郭汝瑰如此选择,旁人都认为他是贪生怕死不敢上战场,然而只有郭汝瑰自己知道自己心中的远大抱负。
在如今的处境,众人的嘲讽声之中的郭汝瑰可谓是有苦说不出。
时间很快来到了1937年,西安事变爆发的年代。
日军的侵略下,国共再次合作,这也让郭汝瑰有了踏上战场的理由。
登上战场
然而,未等郭汝瑰向上级提交要上战场的请求,上级就先一步强制性的把他调到了战场之上。
是啊,如此一致对外的局面之下,国民党怎么可能放着郭汝瑰这般优秀的人菜不用呢。
于是,郭汝瑰便顺水推舟,来到了14师担任起了参谋长。
对于新来的郭汝瑰,14师的战士们起初是十分鄙视的。
在他们眼里,郭汝瑰只是一个靠着走后门,才能直接担任参谋长的富家子弟,文弱书生而已,是远远比不上他们这种真正上阵杀敌的将士的。
然而事实很快便化作了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到了他们的脸上。
随着战事的爆发,装备精良的日军在战场上可谓是大杀四方,所到之处皆是血流成河。
面对实力差距如此之大的日军,14师42旅的旅长竟直接吓得瘫软在了地上,失去了理智,再无法与旁人交流了。
见此一幕,14师师长霍揆彰可谓是气的头都快要炸了,关键时刻掉链子可是军中大忌。
在一阵叫骂中,霍揆彰看到了一旁新来的参谋长郭汝瑰。
说实话,对于这个郭汝瑰,霍揆彰起初也是不看好的,但事到如今,42旅再难找到比郭汝瑰更适合担任这个暂时代理旅长的人了。
于是,霍揆彰朝着郭汝瑰问到:
“敢不敢率部迎战?”
见霍揆彰朝自己问话,郭汝瑰当即高声回答到:
“军人何惧马革裹尸,为国家而战,是天职,敢!”
听闻此言,包括霍揆彰在内的一众战士们都不禁对郭汝瑰刮目相看,这个“文弱书生富家子弟”,好像还真有点能耐。
于是,郭汝瑰便以代理旅长的身份,率领42旅来到了塘口一线作战。
郭汝瑰的任务十分简单,在规定时间内守住塘口一线,不让日军突破即可。
不过这项任务只是听起来简单,不需要打赢日军,只需要防住日军不让其突破就行了。
然而实际上却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日军装备精良,战争打响到现在,还没有哪个军队能拦住日军的脚步的。
待郭汝瑰真正和日军接触的时候,42旅才真正见识到了人们口中日军的恐怖:日军不只是装备精良,甚至是还有飞机大炮这般重型武器,在几番交火中,敌人空中盘旋的轰炸机对当时的42旅来说可谓是降维打击。
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郭汝瑰不仅没有退缩,反而越发提起了干劲,甚至叫人拿来了纸笔,挥笔在纸上写下了遗书:
“如阵地失守,我就战死疆场!”
在那之后,郭汝瑰仿佛战神附体一般,靠着多年累计的知识,硬是待着装备不济,补给短缺的42旅,以各种高明巧妙的智慧,和日军打的你来我往,整整守住了塘口一线7天7夜。
此战42旅虽损伤惨重,但对于当前的局势来说,郭汝瑰已经是创造了神话了,将原本不可能守住的阵地,硬生生坚守了7天7夜。
同时,此战也让郭汝瑰一战成名,得到了诸多高层的关注与青睐,其中便包括了蒋介石。
于是,在那之后,郭汝瑰迅速的便得到了提拔,成为了蒋介石身边的红人,深得蒋介石信赖。
而与蒋介石更加近距离的接触,也长郭汝瑰更加了解到了蒋介石那令人反感的心思。
蒋介石行事的准则,完全只有“利益”二字,这让郭汝瑰感到恶心,甚至升起了不再从军,重新做回老百姓的念头。
然而就在郭汝瑰这么想的时候,改变郭汝瑰后半生的一个人出现了。
此人便是董必武。
成为特工
1945年,董必武找到了郭汝瑰。而面对自己心心念念的共产党,郭汝瑰也是十分激动,出尽肺腑之言,十分迫切的希望组织能让自己归队。
在听闻了郭汝瑰的诉求之后,董必武这般说到:
“郭汝瑰同志,欢迎你的归队。但关于你的工作,组织有新的考虑。国民党已经开始内战,我们特别需要有关的情报。你现在的位置很重要,老蒋对你还是十分信任的,做特工,你是最佳人选。”
于是,郭汝瑰的特工生涯便开始了。
由于郭汝瑰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所以郭汝瑰自然便有着很高的官职,许多绝密的情报都要历经郭汝瑰的手,这也使得共产党能够成功的获取许多国民党内高度机密的情报。
靠着这些绝密的情报,共产党在与国民党的作战下一次次取得大捷,拿下了一场场关键的胜利。
面对一次次的机密泄露,蒋介石把军中的官员都怀疑了个遍,他对郭汝瑰也没有半分怀疑。
毕竟在蒋介石眼里,曾经在战场上如此这般为了国民党不要命的作战的将士,怎么可能是卧底呢。
然而,上级虽然不怀疑郭汝瑰,但与郭汝瑰是同级的杜聿明却早早地对郭汝瑰产生了怀疑。
巧舌如簧
1948年时,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成功的剿灭了黄百韬的第7团,同时围困住了黄维的第12团,一举剿灭只是时间问题。
得知此事的蒋介石急的就差亲自上战场了,连忙下达命令,让杜聿明立即率领部队前去救援。
杜聿明在短暂了解之后,立即做出了决断:放弃徐州,暂时撤退到永城,集合兵力后,再一举向解放军发起反攻,便能起到“围魏救赵”的效果。
同时,对郭汝瑰早有怀疑的杜聿明,决定借此机会试探一下郭汝瑰,看看这个郭汝瑰到底是不是卧底,于是有关此次计划的所有消息,全被杜聿明封锁了,没有让郭汝瑰得知半点。
待有关杜聿明的计划走漏了风声,传到了郭汝瑰耳中时,杜聿明早就率领着30万大军开始向着永城撤退了。
此时再向组织转达杜聿明的计划,已经来不及了。
于是,心急如焚的郭汝瑰急中生智,决定从蒋介石身上寻找突破口。
于是,郭汝瑰连忙找上了蒋介石,说出了自己的一番“见解”:
黄维军团受困,杜聿明“围魏救赵”的计划确实绝妙,可被围困的黄伟军团并不知晓此计划,长时间的围困且无人援助下,黄维军团必然士气低落,届时很有可能出什么意外。
再者,如果杜聿明的计划失败,或者杜聿明心有异心,故意让计划失败,那黄维军团被剿灭之后,杜聿明依附的何应钦就失去了约束,便能一家独大,这般看来,杜聿明怕是居心叵测啊!
见一番劝说下,蒋介石仍有疑虑,郭汝瑰便立即装作一副“坦白”的样子,对着蒋介石说到:
“话都说到这里了,我和您坦白吧!我与黄维都是陈诚的属下,难免有点私心,还请校长海涵,言之凿凿,情之切切。”
闻言,蒋介石这才打消了仅剩的疑虑,原来这个郭汝瑰说这些话是有私心的啊!不过仔细想想,郭汝瑰说的话确实有道理,郭汝瑰的私心也与自己不冲突,于是蒋介石立马向杜聿明下达了命令,命令其停止撤退,立即直接向解放军发起攻击,正面直接解救黄维兵团。
然而此番结果就是,杜聿明在这一战中被俘,其手下的30万大军也尽数覆灭。
借花献佛
在战争后期,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已经差不多被消耗殆尽了。
然而,郭汝瑰深知蒋介石必然不会如此轻易的就被打到,他必然给自己留了后路,于是郭汝瑰再次找上了蒋介石,向蒋介石提出了“放弃当前职位,前往四川招兵买马组建军队,东山再起”的要求。
见自己的属下居然愿意放弃自己的官职地位,去四川重组军队,为自己日后东山再起做准备,蒋介石心里别提有多感动了,当即就拿出了自己最后的家底,并且任命郭汝瑰为国民党72军的军长。
拿到蒋介石老底的郭汝瑰立马前往了四川,开始招收人马。
不过这人马可不是为蒋介石招收的,而是全部为共产党招收的。
不久之后,蒋介石便得到了密报,得知了郭汝瑰在四川宜宾宣布起义,72军1万3千多人接受改编成解放军的消息。
得知此事,蒋介石差点气的晕倒过去,如今再回头去想,先前国民党的次次战败都有了原因,就连当年的杜聿明,也是忠心耿耿却被郭汝瑰陷害的啊!
可事已至此,生米早已煮成熟饭,任他蒋介石再后悔,也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