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岛屿读书#
对诸葛亮的安排:
试探与警示: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放权,甚至允许他在刘禅不成器的情况下取而代之,但实际上也可能是一种试探。刘备深知诸葛亮的忠诚和才能,料定他不会夺权,但当众说出这番话,让诸葛亮在群臣面前表态,使其不敢有二心,只能尽心尽力辅佐刘禅。这样既给了诸葛亮巨大的权力和责任,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行动,让他时刻牢记自己的臣子身份。
道德绑架:刘备让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这进一步加强了诸葛亮的道德约束。在古代,“父”是一个非常尊崇的称呼,诸葛亮既然成为了刘禅的“相父”,就更要对刘禅尽到教导和辅佐的责任,否则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这种道德绑架使得诸葛亮在处理政务和对待刘禅时,不得不更加谨慎,也为刘禅的统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对李严的安排:
权力制衡:刘备托孤时选择了诸葛亮和李严两人,让李严担任尚书令等职务。李严是益州本土势力的代表人物,在益州有一定的影响力。刘备让李严参与托孤,一方面是为了拉拢益州本土势力,稳定蜀汉的内部局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制衡诸葛亮的权力。诸葛亮是刘备的主要谋士和重臣,在蜀汉政权中拥有很高的威望和权力,如果没有制衡,可能会出现权臣专权的情况。李严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牵制诸葛亮,防止他权力过大,威胁到刘禅的统治。
对赵云的安排:
忠诚护卫:刘备单独对赵云说“我们相识于患难之中,今天我们就要分离,如果朝廷有什么变数,你一定要保护好刘禅,如果你怀疑任何人想要谋反,可以先斩后奏”。这表明刘备对赵云非常信任,将保护刘禅的重任交给了他。赵云是蜀汉的名将,忠诚勇敢,有他在刘禅身边,可以震慑那些心怀不轨的人,确保刘禅的安全。同时,赵云的存在也可以对诸葛亮和李严形成一定的制约,如果他们有任何不利于刘禅的举动,赵云可以采取行动。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是出于真心的信任和无奈之举。刘备在临终前深知自己的儿子刘禅能力不足,而蜀汉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他需要找到最可靠的人来辅佐刘禅。诸葛亮的忠诚和才能是刘备所认可的,李严和赵云也是蜀汉的重要将领,他们的参与可以为刘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护。因此,刘备的托孤之举是为了蜀汉的未来着想,而不是所谓的“毒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