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个官职,初设时地位不高,却越来越重要,地位越来越显赫。唐代贞观以后,将其“封存”,不再授予任何人。这个官职就是尚书令。
尚书初设时其实是君主的服务人员
尚书令这个官职是秦代开始设立的,是少府(主管皇室的钱财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的属官,俸禄六百石,大体上与县长(小县主官称长,大县主官称令)俸禄相同。尚书实际上就是君主的贴身服务官员,秦代及西汉初期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尚书相对于其它“五尚”而言,因为掌管文书以及群臣章奏,显得高雅些。
汉武帝以后的西汉时期,尚书令权力越来越大
起初,尚书地位相对较低,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跑腿的角色,没有实际的权力。汉武帝刘彻改变了这一切,为了减弱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进一步加强皇权,他选拔尚书、侍中组成“中朝”(或称内朝),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机关。尚书是皇帝近臣,地位越来越高。
汉成帝时,在尚书署内增设尚书四人,每人负责一
曹
,位置在尚书令和尚书仆射之下。这四个曹分别是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客曹,每曹的长官称“尚书”。其中,常侍曹尚书负责和公卿有关的事,二千石曹尚书负责郡国有关的事,民曹尚书负责处理普通民众、官吏的上书。客曹尚书则负责少数民族和国外来客的事。不久,汉成帝又在“尚书署”内增设“三公曹”,长官称“三公曹尚书”。三公尚书,主断狱事。概括而论,到汉成帝时尚书署已经有正式编制,还有内设机构“曹”,各曹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尚书令、尚书的地位越来越高。
西汉尚书署的职责是收集管理奏章、文书,并进行分类。天下的奏章、文书,都要经过尚书署筛选之后,才能送到皇帝手里。一般来说,这些奏章和文书一式两份,一份交给尚书署审查并存档,另一份经尚书署审核没有问题后呈送皇帝。
东汉时期尚书令地位更高
东汉建立之后,“尚书署”改称“尚书台”,也称“台中”、“台阁”和“台省”,长官仍然是“尚书令”。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限制三公的权力,同时也是对西汉外戚专政的反思,尚书台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负责的事务也随之增多,乃至天下事务都归尚书台。即使在精简官吏的大环境下,尚书台反而得到“增编”,新设了许多官职。
东汉尚书台的架构和职责如下:
尚书令,尚书台的长官,官秩由西汉时的六百石,增加到秩千石。主要负责尚书台的人事任免、惩罚尚书台内的属官,以及臣民上书等事。
尚书令的副手称“尚书仆射”,秩六百石,负责尚书台日常管理工作。当尚书令不在的时候,代替尚书令向皇帝诵读奏章。定员一人。汉献帝建安四年,尚书仆射分置左右,称“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各一人。
尚书台内设机构仍然称为“曹”。尚书分掌各曹,官名只称尚书,不冠以某曹名义。
三国时期,尚书令地位进一步提升
西汉、东汉官员没有品级之分,差别在于俸禄不同。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官员才有了品级。曹魏时,尚书台下设五曹。尚书令、左右仆射、尚书级别为第三品。曹魏共有五位尚书令,分别是桓阶、陈群、陈矫、卢毓、司马孚,其中陈群成为曹丕的托孤大臣,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曾任太尉、太傅,是曹魏地位最高的官员。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去世后,不再设丞相,常设尚书令这个官职。诸葛亮逝世后,刘禅晋升丞相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主管政务,后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接替蒋琬为尚书令,其后也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除大将军外,尚书令的地位首屈一指。
晋代以后的尚书令及尚书令职务的“封存”
晋代将尚书台改名尚书省,将内设机构“曹”改称“部”,共设六部。尚书令、仆射、尚书均为第三品官员。
南北朝时期,尚书令不仅是中央政府的重要职位,还是国家政治决策的重要参与者。北魏时期的崔浩作为一代雄主拓跋焘的重要谋臣,几乎参与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的所有重大军事决策,显示了尚书令在国家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隋、唐中央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为尚书令,副主官为左右仆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最高长官称尚书。
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子时曾任职尚书令,李世民称帝后不仅避名讳,也避官讳,自己担任过的尚书令不允许别人再担任,干脆将“尚书令”职务封存,此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为左右仆射。
#秋日生活打卡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