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张居正改革成功,而王安石改革却失败了?
迪丽瓦拉
2025-08-05 21:03:35
0

北宋王安石改革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结果是失败的,改革的流毒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大明晚期张居正的改革却取得了成功,为大明续命五十年。

同样是改革,为什么王安石改革会失败呢?

人才准备不足

大明张居正隆庆元年,进入吏部任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之后进入内阁做了次辅,吏部尚书。

到了万历皇帝登基,他做了首辅。

之前张居正做了大量的吏治整治,作为吏部尚书,培养了自己的队伍。使得之后改革的执行力提高。

王安石中进士后,一直外任职,仁宗末年,曾经《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要求改革,未被采纳。

英宗继位,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都被他拒绝。宋神宗做颖王时,王府的记事参军韩维说起王安石,很多观点非常符合他的观点。于是他登基后,立刻召见了王安石长谈。

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和司马光进行了著名的“延和殿廷辩”。让神宗下定决心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史担任参知政事准备开始变法。

但在京城王安石没有人才储备,他可用之人并不多,吕惠卿是他推荐给神宗的,在前期是他的助手,俩人情同师徒,后与王安史有矛盾,关系破裂。

变法期间,朝中的保守派反对变法,王安石选用的人,一些是投机分子加入到改革派,一些没有经验或能力不足的人,导致改革派内部分裂。

变法的主要人员吕惠卿、蔡京、章惇、蔡卞、曾布、李定,这些人到了变法晚期,内部矛盾激化,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依靠这一帮人还指望变法成功?

到了变法晚期,王安石的儿子痛恨吕惠聊,而邓绾已经巴结上了吕惠聊。在邓的帮助下,吕拜了宰相之位。

吕惠聊借着郑侠的案子,开始攻击王安石,他罢黜了王安石的弟弟,在邓绾的帮助下又把王安石牵连在山东的一个谋反案中,企图彻底铲除他。

改革派之间,自己相互攻击,怎么能进行改革?

只有培养出一个源源不断的,支持自己变法的利益群体,改革才能持续进行。

当权者反复摇摆

大明张居正改革,万历皇帝年纪小没有摄政,太后信任,大太监冯保,他有着绝对的权力。

反观王安石,只有皇帝支持,而大宋皇帝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大部分反对,这样的局面需要皇帝的清醒认识。

宋神宗继位后,面临的是大宋的三冗问题,处处缺钱,他急于要改变这个状况。

当他遇到王安石后,对于他的改革观点很赞同,但是朝中的保守派都是反对的。他决定和王安石一起改革,但整个朝廷对于改革的认识不到位。

之前宋仁宗和范仲淹搞过庆历新政,持续一年就无疾而终了。

年轻的宋神宗,对改革思想认识不足,王安石改革是富国,要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全部收归国家所有。

到了宋代皇帝和士大夫共天下,大官僚和大商人结成了利益集团,非常稳固,现在改革就是要动他们的蛋糕。

改革就是要切下利益集团的蛋糕,去补国库和平民,阻力可想而知。

社会发展,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提高,没有专业化协作,社会财富的总量是无法增长的。

不在民,就在官。这个官,是指皇帝,而民,是士大夫,而王安石是士大夫中的一员,从一开始就不可能。

面对这样的改革,皇帝意志不够坚定,面对反对声音,经常做出一定的让步与妥协。

熙宁七年,宋神宗也对王安石变法产生怀疑,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但是改革派内部分裂,王安石又得不到支持,他无可奈何提出离职。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辞去宰相之职。他对皇帝、同僚实在太失望,再加上儿子去世,没有了改革的动力和信心。舍弃一切只为报国的王安石来说,这或许是一种最深层的绝望。

王安石性格执拗,是非分明,他的赤子之心始终是为国为民。

核心问题

王安石改革方案,脱离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与社会需求,他确实思想太超前。他要颠覆原来的传统制度,不是像张居正这样的修修补补的改革,因此要获得成功,非常困难。

王安石试图突破帝国财政的根本性限制,获得更多的税收。

北宋商业发达,但是本身社会还是农业社会,王安石试图以商业行为增加财政收入,其实在北宋的框架内是无法成功的。

商业活动,需要个人产权基础,以及健全的市场中间组织,这些在大宋是无法实现的。

资本主义商业,16世纪荷兰才孕育出来系统的解法。老王实在太超前了。

王安石寻找新的财富源泉来增加国家收入,商业社会需要朝廷的各项支持,但南宋是农业社会,需要在国家制度与运行原则上有整体的转型。

北宋当时的官僚以及朝廷管理财政制度,还没有商业社会的管理经验,无法支撑国家向商业社会的转变。

首先要改变官吏的教育和选拔方式,科举是要培养国家精英,对商业是毫无概念,也没有服务的意识,要培养合适人才,也需要几代人。

大宋官吏以民众为导向提供服务,对民主制度提出了要求,在北宋是毫无可能的。

在北宋社会的框架内这些转变基本无可能,王安石改革不是大明一般性的的财政改革。

王安石在北宋时,就想用朝廷行政手段精确的掌控和调节市场。即使在今天社会也无法实现,更不要说在遥远的北宋。

后记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都是扶植起一个新的利益集团去对抗旧的利益集团,这样会成功。

但是王安石改革,并没有新的利益集团,就没有利益共同人,这样的改革怎么进行的下去。

他思想太超前,在北宋的环境下无论如何不能成功。

张居正的改革,没有触动地主集团利益,只是修修改改,百姓的生活依然比较苦,在他任内改革成功。

#王安石变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此...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原创 李...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决定唐朝命运的斗争,太子李建成与其弟李元吉在此战中倒下,但二人即便已经被李世民射杀战...
原创 晋... 从前年开始,有关李定国的一些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谁对谁错,我也写得挺多的了。一直想给晋...
原创 李... 引子 *本文摘自《晋江文史资料》第二辑(修订本一至五辑,1995年8月),作者李兆炳,原标题《和李子...
原创 独... 在韩国与日本之间的海洋上,有一组小岛,韩国称为独岛,日本称为竹岛。这组小岛有两个主岛和89 个较小的...
原创 老... 2014年7月7日,我党在中国抗日纪念馆为中国全面抗战爆发77周年举办纪念仪式。 令人意外的是在仪式...
原创 毛...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天津机械厂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工人,之所以将这位工人称之为“特殊的工人”,这是因为这位...
原创 成... 沙文主义的把戏,总带着一股子阴暗和无奈,你看那外蒙古独立,还有那地方文化被迫改变,哪个不是满满的槽点...
原创 北... 标题:北宋最后一位太子赵谌的结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物的命运如同流星般短暂而耀眼,而北宋的最后...
宁秀野专栏:《国家博物馆 美的... 美的多元(古希腊文物展)1 国家博物馆展 宁秀野专栏 之前南京博物院的古希腊展更加偏向民主制度方面...
原创 杜... 杜聿明怀疑郭汝瑰身份,当年不敢吱声,临终时问:你是不是卧底?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如火如荼。南...
原创 毛... 在历史的长河中,1919年的巴黎和会及其后签署的《凡尔赛和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深刻影响...
原创 明... 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瞬间都可能成为改写时代篇章的关键。明朝末年,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一位传奇的领...
原创 秦... 秦昭襄王时期,合纵连横策略,让秦国与六国之间达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让秦国东进的计划受阻。同时...
原创 汉... 因为大宛不肯交换汗血宝马以及杀害汉朝使团,汉武帝决定对其进行攻伐。而在选择主将时,汉武帝则因一己之私...
原创 李... 明朝末期,各地农民起义蓬勃兴起,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要属李自成。他以推翻明朝统治而声名鹊起,被百姓尊称...
原创 秦... 列位看官,今天来说说秦国的那些丞相。 1.秦国能有后来的辉煌,可离不开这几位厉害的丞相。先说说百里奚...
原创 若... 关羽在麦城被围,最后没能逃出来,这可以说是蜀国由强变弱的转折点。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关羽真的突...
改陈升级 在钱学森图书馆“预览... 图说:钱学森图书馆改陈升级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下同) 钱学森当年的护照、1955年9月7日陈叔...
原创 明... 在历史的长河中,朝代更迭如同潮起潮落,每个朝代都有其标志性的家族或民族统治。明朝是朱家的,清朝是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