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年,53岁的明珠大摆寿宴,他端坐正中等待鱼贯而入的朝臣来送礼。这时,御史郭琇前来“祝寿”,他将一份特殊的礼单塞到明珠手中,待明珠打开一看,顿时昏厥过去。
康熙朝出过许多颇有名气的官员,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必须名列其中,也都是国之栋梁。有趣的是,这三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索额图就是被明珠和高士奇联手扳倒的,而明珠和高士奇倒台也是因为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郭琇。
郭琇为官清廉,有着“铁面御史”的美誉,他的一生有三大奏疏相当出名,自此名动天下,并被载入史册。而被郭琇弹劾的三个人,也是近期热播剧《天下长河》中的三大主角。
所谓三十而立,郭琇31岁中秀才,32岁中举人,33岁便考中进士,真可谓春风得意。
郭琇是山东人,有着山东人特有的耿直。他的三大奏疏分别拉下了朝堂三位重臣,而他人生的第一封轰动朝堂的奏疏,正是猛烈抨击河道总督靳辅的。
1688年,50岁的郭琇突然来了个平地惊雷,他第一次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弹劾靳辅治河不利,导致江南百姓民不聊生。此时,距离靳辅着手整治黄河水患已经过去了11年,郭琇参的就是他正式治理水患九年而无功,浪费国家财力人力和物力。
这一次,郭琇一举成功,让靳辅被革了职。但是,治理黄河唯有靳辅经验最为丰富,所以此后三年间,他又三次接受朝廷安排的临时性任务。可以说,靳辅的半生都心系水患治理,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确实不是易事。
在靳辅一心扑在与黄河抗争之时,朝中如于成龙、徐乾学等名臣也总是不停参奏他,其实就是对靳辅治理方案的不认可。最终,却唯有郭琇的奏疏起了作用。
郭琇的第二次惊天奏疏直指当朝权臣纳兰明珠,这是很多人都始料未及的。
1687年,于成龙以一封密奏,向康熙举报明珠。第二年,郭琇便给了明珠狠狠一击。
明珠的53岁大寿,一如往年般热闹非凡。往昔朝臣想要给他送礼,都要排队预约,时间长的甚至数十天都见不到他的面。寿宴恰好是敛财的最好时机。
明珠身穿一品官服,就像一尊大佛一样,端坐在自家中堂。明府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而明珠自己始终紧闭双目,任由一些品阶低的官员献礼、祝寿,他都不肯睁眼看上一下。但是,若有品阶高的、身份地位高的大官来贺,他倒是会睁开眼睛,却仅限于微微点下头而已。
明珠这副气派,就是来自他在朝堂数十年的积累,是深受康熙倚重的底气。当然,也是让康熙必须将他打回原形的缘由。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已经让明珠忘乎所以了。
就在明珠气定神闲地享受着众星捧月之时,门外高呼:“左都御史郭琇,郭大人到!”
闭目养神的明珠突然打了一个寒战,他内心先是涌起一阵不安和疑惑:“这个郭琇向来刚正不阿,怎么可能给我送礼?”随后,明珠又自信地想到:“想我如今的地位,他能来也不算一件奇事。”
说着,郭琇这就被引着来到了中堂,他先是向明珠行了个官礼,而后手便向袖中掏去。明珠见状,心里不免得意:“就说你得向我送礼吧!”
果然,郭琇竟然真的掏出了一份红包,明珠想都没想就派人收下了这份礼物,他还不知道,这份“礼单”甚至可以要了他的命。
这时,早有侍从给郭琇递来一杯喜酒,明珠和郭琇各怀心思,却都相对一饮而尽。随后,郭琇做出个告辞的手势,转身潇洒离去。
与此同时,门廊上再次传来一声高呼:“圣旨到!”
整个院子哗啦啦顿时全跪下了,明珠突然意识到郭琇给的礼单有猫腻,当他展开一看,顿时腿一软,两眼一黑,直接瘫软在地。家仆只得搀着他,强撑着接下了圣旨。
原来,郭琇给明珠的正是自己参他的奏疏的副本。他斥责明珠结党营私、贪腐弄权、卖官鬻爵等等近十一条罪状,桩桩件件都触了康熙的逆鳞。
就这样,郭琇扳倒了明珠,再次名动京城。
就在明珠倒台的第二年,郭琇又拿康熙最器重的挚友高士奇开刀了。如果说康熙重用明珠,是为了制衡索额图,那么他对高士奇便是纯纯的欣赏。
即便满朝都知道高士奇地位尊崇,郭琇依然无所畏惧,再次上了一本奏疏,直指高士奇拉帮结派,贪污纳贿等等。而且,郭琇所奏皆有证据。
最狠的是,郭琇弹劾高士奇,是挑了高士奇和康熙在南书房交谈的契机,当着当事人的面,毫无畏惧地上奏疏。如此一来,康熙即便有意偏袒高士奇,甚至都找不到与郭琇辩驳的证据。最终,高士奇被罢官了。
倘若清朝有热搜,那么郭琇一人就能霸占三次榜首。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郭琇为人正直,行事公允,后来他病重时,康熙更是忍不住感叹:“琇病甚,思一人代之不可得,能如琇者有几人耶?”意思就是说,朝堂之上又能找到几个如郭琇一般品格的人呢?
然而,郭琇的三大奏疏也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诸多麻烦,引起了各路政敌的不断抨击。
康熙四十一年,郭琇终于退休了,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是郭琇回乡时的全部家当只有两个箱子:一箱衣服,一箱书籍。
他被誉为骨鲠大臣,一生清廉,一生无私。他不依附于任何党派,心思纯净,忠心可鉴,可谓是康乾盛世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