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之中,“皇位继承”往往是相对比较严肃的问题,对于一个人国家来说,这是下一个延续者,另一方面,被立为储君,代表着将来至高无上的权力,按照我国自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传统,“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一直被沿用的。
当然,历经这么多朝代,并非所有的皇帝都坚持拥立嫡长子为储君,也有不少“立贤不立长”的例子,毕竟在古代,权力的诱惑早就已经超过了世俗的规定,多数朝代为了那万人之上的皇位掀起了腥风血雨,比如在清朝建立初期就曾发生过夺嫡战争。
长子豪格与多尔衮之间为了皇位发生了激烈的争斗,最终豪格落败,但奇怪的是,夺嫡失败的豪格为何让多尔衮成为了摄政王。
清朝的坎坷与皇太极的遗留问题
其实清朝的建立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简单,它并不像中原的势力建立那般取而代之,最初的它只是当年女贞族所留下的一支少数游牧民族,当时中原地区主要由大明朝统治,由于明朝后期的政治逐渐走向腐败和崩溃,所以根本无暇顾及边疆的少数民族。
所以在大明内部混乱的同时,引起了周边少数民族的猖獗,后金女真族就是在这个间隙发生了大分裂,包括努尔哈赤所在的部落在内,女真多个部族之间彼此征战不休,战争无情,年仅十几岁的努尔哈赤,在这频繁爆发的斗争之中丧失了双亲。
遭受大难的努尔哈赤并未就此放弃生的希望,他下定决心要为父母报仇,实现女真各大部落的统一,虽然理想远大,但现实情况残酷无比,失去了父母的庇佑,努尔哈赤手下能调动的心腹士兵所剩无几,军械装备也堪忧。
真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即使明廷混乱无比也曾派遣将领到此整顿,眼见努尔哈赤及其下辖可怜,送给了他一定的马匹,武器和女真部落专用的敕令,这些东西虽说数量不多,但却是可作为努尔哈赤发迹的基础。
尤其是敕令的授予,让努尔哈赤在族中有了交易的权力,有助于其地位的确立,一段时间的运作之后,努尔哈赤的势力逐渐强大,后来也完全具备了统一女真族各方的权力,最终在努尔哈赤的努力之下,让边疆地区女真诸多部落从分裂走向了统一。
未曾来得及执掌中原,努尔哈赤就去世了,此后继承汗位的是当年随他征战的皇太极,他的功业建立在努尔哈赤的基础之上,努尔哈赤对后金诸多部落的统一为皇太极执掌中原地区提供了条件,十七年之后,皇太极建立清朝,并着手对明朝作战。
在后来与明朝的斗争之中,皇太极占尽了优势,甚至利用明朝守将的失误长驱直入,兵临都城之下,而作为其中的领导者,皇太极无论是在政治上面的建树,还是在作战方面的能力,都是可圈可点的,唯一在位置继承方面留下的问题,对后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早年的女真族乃是少数民族部落,最高统治者称之为“汗”。根据对部落的作战军功大小确定位置高低,这是少数民族部落之中的规矩,至于后续汗位继承的问题,也是族中有威望的人继任,但这只是努尔哈赤时期的继承。
皇太极时期则不同,国家的建立意味着一切走向正统化,清朝建立之后,皇太极对朝政之中的一切都制定了相关政策,唯一对皇位的继承方面没有明确规定,而且在此之前,皇太极就暴毙了,这些皇位继承问题成为了朝中新的争端。
究竟是按原本女真族的规定让贤于他人,还是按照大清继承于子嗣,引发了长时间的争议,皇太极这个遗留问题最终演变成了皇位的争夺。
激烈的皇位争夺
皇太极暴毙之时与努尔哈赤亡故的时候不同,此时的清朝正处于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群龙无首不利于统一大业的推进,所以新皇帝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根据史书中的描写,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视神器。足可见多方皇族对王位的觊觎。
最终这场诸王斗争变成了亲王多尔衮和长子豪格之间的斗争,这俩人不仅代表着皇位的至高无上,还是两大思想的碰撞,多尔衮虽说不是皇太极的直系亲属,但在此前大清的立国战争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地位显赫,实权在手。
和多尔衮对立的势力,乃是坚守直系传承的皇长子一派,领导者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虽然没有建立什么功业,但是在血统上的确是要压过多尔衮一头的,所以最终的皇位继承权,演变成了多尔衮和豪格的皇位争夺。
此二人一为建国立朝之功臣,一为上任皇帝直系亲属,各有继位的理由,并且拥有各自支持者,大清满族八旗,其中的两白旗坚持拥立亲王多尔衮,但是这个观点遭到了两黄旗的强烈反对,这两旗都拥护新建立的封建统治秩序,力主立皇子豪格,誓死相争。
豪格和多尔衮还没有动手,双方各自的拥护者就已经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甚至险些刀兵相见,多尔衮见状,甚至当前不宜发生争夺,决定采取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皇帝,自己位居摄政王,辅佐朝政。
就这样,剑拔弩张的豪格与多尔衮二人最终以福临对皇位的继承而结束,毫不夸张的说,多尔衮的退让使得大清朝廷避免了一场争端和危机,让大清在即将问鼎中原之际保存了实力,但是作为嫡子豪格,又为何甘心舍去皇帝的位置,让多尔衮涉足朝政呢?
原因之所在
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多尔衮摄政,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如果说当时豪格与多尔衮的皇位争夺是两派对立,各执一词,那么在决定拥护福临继位之后,绝大多数人都会支持多尔衮的决定,因为这群人一方是追求继位合乎正统,一方追求大清安定。
多尔衮让出皇位担任摄政王,可以说是同时满足了这两点,首先多尔衮是追求朝政稳定的,清朝初建之时,多尔衮就提出了许多优化性的建议,促进了后金女真民族建立清朝之后的封建化,多尔衮的退让满足了大多数人的诉求。
而福临继位之后,年幼的他并不能独立执掌大清江山,况且还有问鼎中原的伟大事业需要清朝完成,如果没有多尔衮这个摄政王主持大局,注定大清难有以后的兴盛,如果豪格阻止多尔衮成为摄政王,那必定会将自己推向众人的对立面。
第二点原因就是多尔衮并非第一摄政王,也许是出于第一种原因的考虑,豪格的顾忌无非就是这个亲王叔叔在当上皇帝之后,在辅佐朝政的同时,很有可能会江山易主,所以安排了另一摄政亲王济尔哈朗,此人在位置上甚至比多尔衮要高。
最重要的是,济尔哈朗作为豪格的叔叔辈,在当时争夺皇位的时候就是坚定的站在豪格一边的,在豪格与多尔衮做出退让之后,成为了第一摄政王,这也大小了吧豪格心中的顾念,多尔衮的第二摄政王,有第一摄政王制约,加之与大清目前的需要,所以没有提出反对。
第三大原因是双方必要的制约关系,豪格所担心的,并不只是多尔衮这个第二摄政王,就连济尔哈朗这个首要摄政王同样有所顾忌,如果满清八旗的血缘论述方式,济尔哈朗属于正蓝旗血脉,而豪格处于正黄旗,所以双方并没有亲属关系,也就是说,这第一摄政王和新上任的福临皇帝没有亲戚关系,这在今后反而更容易爆发皇位的争夺,而多尔衮则不同,作为与皇帝的亲叔叔,总比济尔哈朗要更加亲近。
这样一来,一者是自己的亲信,一者是福临的亲叔叔,这两者必然能形成一种制约的关系,尤其是多尔衮在政治方面的杰出能力,更能促进大清朝政的稳定,双方任何一人势力失衡都有可能引发朝政的争端,因为当时参与皇位争夺的,远不止他们双方势力,还存在其他亲王。
一旦这第一第二摄政王之间失去平衡,那么势必会重新引起朝廷内部的争斗,这是豪格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当时最具实力的两个人摄政,是最好的选择。
豪格不反对的最后一点原因,是满洲三旗立场的转变,我们都知道,清朝的八旗制度,是维护其朝廷统治的关键,大都由满清的皇亲国戚组成,根据关系亲疏划分等级和旗色,一些高等级旗人甚至拥有自己的军队。
当时豪格之所以能够站出来和功劳显著的多尔衮直接争夺皇位,是因为得到了当年皇太极直系三大旗的支持,这三大旗堪称皇太极的亲卫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持站在皇太极这一系,这是豪格夺位的最大依仗,也是后来失去支持的根本因素。
三旗所支持的,乃是皇太极的后人,并非是豪格一人,所以他们可以在其与多尔衮相争的时候表明立场,但是不能保证在福临继位之后依然坚定的支持豪格,同样作为皇太极的后人,这三大旗很快选择站在皇帝福临一方。
豪格在失去了三旗的支持以后,根本就没有与多尔衮相争的能力,而多尔衮成为摄政王,或许是当时最好的结果,况且就算自己要拿下多尔衮,当时的诸多家族也不会答应,清朝贵族的多方面发展,是不允许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的。
从这一点看,即使豪格是先皇的直系亲属,也不能左右多尔衮摄政王的身份,因为自己权利的膨胀,会影响到其他人的直接利益。
所以说嫡长子豪格对摄政王的默许,既是他自愿的,也是他不得不自愿的,从国家角度出发,有利于国家的政局稳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他需要一个权利制衡的交汇点,从家族出发,又无法避免多方面势力的同时强大,所以只能允许多尔衮成为摄政王。
参考文献:
【1】 曲延巍.多尔衮摄政时期的吏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11)
【2】 陈作荣.论多尔衮摄政之历史的和个人的条件【J】.东北师大学报.1981(03):84-89
【3】 钱翠霞.清代肃亲王世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