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起萧墙”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意思是祸乱产生于家中,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那成语中的“萧墙”指的又是什么墙呢?
其实“萧墙”一词,出自《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何晏在《集解》中引用郑玄的注解:“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萧,通“肃 ”,指的是庄重、严肃;“墙”是指“屏”,也就是作为屏障、隔挡的墙体。
在古代,君臣见面时,会有一定的仪式规范,这时就需要通过一堵墙、一道屏障来“隔离”彼此的身份差异,保持庄严与尊重。人臣到此就会肃然起敬,所以叫做"萧墙"。
祸起萧墙的典故:
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与天子争权。而在诸侯国内部,国君的权力也大多被卿大夫把持。当时鲁国的政权就掌握在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手中,季孙氏是公族中最有权势的,又和鲁君的矛盾很大。
当时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靠近季孙氏的封邑。季孙知道鲁国君一直想夺回权力,害怕鲁哀公借助颛臾的力量,于是准备攻打颛臾,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冉有、子路都在季孙手下做事,二人一同拜访老师孔子时,报告了此事,孔子责怪二人为什么没有劝谏季孙。
冉有认为颛臾城墙坚固,离季孙的封邑很近,如果不占领,将来可能会给子孙留下祸患。
但孔子认为,颛臾在鲁国的疆域内,是鲁国的藩属国,有什么理由打他呢?季孙竟然想在国境内使用武力,恐怕他担忧的不在颛臾,而是在萧墙之内吧。
这里的“萧墙"指的是鲁国君宫内的屏障墙,“萧墙之内”的自然是鲁君,也就是季孙担忧的不是颛臾这个小国,而是宫内的鲁君吧!
这件事本就是季孙与鲁国君的内部纷争,结果遭殃的却是颛臾,所以就有了“祸起萧墙”这个说法,用来形容很多问题都是由内部纷争引起的,结果却把灾祸扩展到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