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征商,建立西周后,分封天下诸侯。这一制度延续了整个西周时期。被分封的诸侯,在各自的封地不断发展壮大,有一些逐渐成长为可与王室抗衡的大国。到了西周晚期,随着周王室势力的衰微,中央王朝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早已大不如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逐渐成了一句华丽而空洞的口号。
野心膨胀的各路诸侯,在纵横捭阖间,迎来了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实力强劲的大国或者互相攻伐,或者缔结联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鱼得水,愈发壮大。而那些生存在历史角落里的小国,根本无力左右时代的洪流,只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即便如此,最后也难逃成为大国战争牺牲品的宿命。
据统计,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大大小小有140多个,除了少数实力较强的大国,在诸侯争霸的时代站稳脚跟,甚至争得一个霸主的席位。绝大多数最终湮没在森然的枪戟和喧嚣的鼓角声中。
下文例举的这些小国,甚至没来得及在历史上留下些许色彩,就黯然陨落。
莒国
莒国是山东东夷中最强的国家。公元前431年莒国为楚国所灭,但由于该地离楚国本土太远,反又被齐国占据。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联合五国攻田齐,占领齐国大部,田单辅佐齐襄王凭借莒、即墨二城复国。
邾国
邾国是鲁国的一个附属国,地理位置约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境内。战国时被楚攻灭。
杞国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寻找夏朝开国君主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杞东楼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其地尽归楚国。
蔡国
春秋时,蔡国经常受到楚国的逼迫。公元前531年,楚国灭蔡国。三年后,蔡平侯复国,迁都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公元前506年,蔡国曾随吴国伐楚,并攻入郢都。公元前447年,蔡国再次被楚国所灭。
任国
今济宁市境内,夏商周三代都有任国,春秋时属鲁、战国时属齐。秦废任国,置任城县。
滕国
公元前414年滕国被越王朱勾所灭,不久复国。战国时期,宋康王称王,滕国又被宋国灭掉。
费国
春秋末期兴起的一个小国,战国时代灭亡。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附近。都邑为鄪邑。
鄫国
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夏、商、周,存世时间约1400年,于鲁襄公6年(前567年)灭于莒。
邳国
邳国的先祖奚仲曾经担任过夏朝的车正之官,后来向南迁徙于邳,国的名称就称邳。商朝时,邳是商王朝的敌对国家,曾经反叛和抗拒商王朝的统治,后来被彭国打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楚人的压迫,邳人又重新北迁至薛。邳国迁回故地后,仍称邳。但原地区在南,居泗水下游,新地区在北,居泗水上游。后为了区别,称为下邳和上邳。邳国先后存在1500多年.对徐州东部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国
西周初在湖北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故地在今湖北省随州等地区,又名曾国,国君始祖为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随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
钟吾国
是东周时期建立的诸侯国,爵位为春秋时期王侯五等级中的子爵。所以又称钟吾子国。范围大致包括今江苏省新沂市全域、宿迁市宿城区宿豫区两地。国都是司吾城,位置在今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镇新宅村。后被吴国所灭。
刘国
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国,故城位于河南偃师市缑氏镇西南,约于前599年前建立。
道国
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故地在今河南确山县北10 公里处的道城。后亡于楚国,是周天子在汉水流域所分封的十余个诸侯国之一。
苏国
商、周时期诸侯国。前身为夏朝时建立的温国,商汤灭之,而后同宗有苏氏居其地,商末,有苏氏助周伐商,因受赐十二邑建苏国,都城温邑,在今河南省温县。
前396年后的春秋末期,苏国被狄族所灭,末代君苏明自尽,族人逃往卫国。
温国
周朝时期在温邑(今河南省温县)建立的诸侯国。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将温邑、州邑、原邑等十二邑赐给大司寇苏忿生分封为温国,温邑(今温县上苑村北)再次成为温国都邑。温国国君称温子 ,或以国君苏氏而称苏子。公元前650年,温国被狄国灭亡。温国国君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温氏。
蓼国
是夏朝远支宗室在中原地区建立的一个国家,系中华正统王朝之一。蓼国国姓为廖,黄帝后裔。廖叔安为西蓼国开国国君,其后人以国为姓,称廖氏。公元前639年亡于强楚,蓼国宗室举族外迁,在安丰、固始等地建立多个蓼国,史称东蓼。汉置湖阳县,属南阳郡。郡该地后世有湖阳城。
春秋时期,诸如此类的小诸侯国不胜枚举。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下,即使它们想要独善其身,也难逃沦为他国鱼肉的命运。也许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言“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这样一个诸侯大乱斗时代过后,大秦帝国迅速崛起,并缔造起强大的统一王朝,将中国的历史带入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