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想尝试的觉醒的清政府,连回光返照都没有呈现,就宣告失败了,这不仅是清政府亡国的前奏,也是满清200多年对中华文化的破坏,狠狠的打了一个耳光。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欣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时期顽固派的代表是倭仁。倭仁是道光九年(1829)进士,同治帝师,理学大师。历任大理寺卿、光禄寺卿、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位高权重,深受统治者信任。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大学士倭仁亲自出马,上书慈禧,坚决反对。倭仁最担心的是西方思想在中国的落地生根以后,造成自己在儒学上的地位而不保,毕竟自己可是大清国儒学大家,而倭仁也是在儒学的带头人。如果儒家思想被打压下去,人们不再学了,国家不再器重了,那么倭仁的地位自然就会一落千丈,朝不保夕,因此倭仁多次上奏皇帝,并且语言颇为严厉。
他们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结果导致后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
而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当然也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给民国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结果跟顽固派殊途同归: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为什么呢?包括传统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没有推翻满清的基础,一切就是徒劳,当然他们有积极的一面,虽然不多,但是在,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但是体制没有变,不能革自己命,从根里解决,以及人民没有得到解放,怎么可能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