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程汝明是毛泽东家中的掌灶人,从1958年起,就来到毛泽东家中,做起了厨师。自此后的22年时间,毛泽东一家的伙食都是由他亲自料理。毛主席喜欢吃肉,对吃的标准也有自己的要求,红烧肉是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遇上了“饥荒”,毛泽东为了与百姓同甘共苦,决定将自己的伙食降低标准,并且让程汝明不许再做肉菜了,那个时候,毛泽东身体状况欠佳,因此程汝明表面答应了下来,却偷偷把肉藏在了暗处。
毛泽东最爱吃有腥味的鱼冻
毛泽东家的生活管理员名叫吴登连,他曾经这样描述毛泽东对于日常饮食的要求:毛主席的餐桌上,我们经常见到是四菜一汤,山珍海味和海参鱼翅都没有,这四菜一汤就是百姓常吃的家常饭—鸡,鱼,肉,蛋。
毛主席爱吃肉是众所周知的,红烧肉就时期最爱吃的一道菜,无论是牛肉还是羊肉,只要餐桌有这道菜,毛主席都能够食欲大增。
其次毛泽东喜欢吃鱼,不过他所喜欢的鱼,并不是什么稀有的品类,而是一种极其普通且常见的种类—胖头鱼。每次主席在吃这道菜的时候,必定也会将鱼汤喝完。
有一次,程汝明按往常惯例,做了一道胖头鱼,从端到桌上开始,毛泽东的眼睛就没从哪道菜上移开过一秒。吃鱼的时候,毛泽东一直盯着鱼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周围的人见状后都感到很疑惑,问其为何今天一直盯着鱼头瞧来瞧去。毛泽东笑了笑,随后幽默的说道:“这鱼头,可比一般的鱼头要打不少,不知道这鱼是否比其他鱼要聪明些啊。”说吧还用筷子戳了戳盘子里的鱼头。
周围的人听了都掩嘴笑了,毛泽东也跟着笑了,并且接着又说道:“多吃这种大鱼头,一定可以让头脑发达,来来来,你们也都吃点,我可希望你们越来越聪明哦。”
毛泽东的一番话,使得周围的人都乐的不停,其实在吃饭期间,毛泽东也总是会说一些逗大家开心的话,一下子使席间充满轻松欢快的氛围。
鱼吃的差不多了,毛泽东便会盛一大碗鱼汤喝,这种胖头鱼做成的鱼汤,熬的泛白,不过丝毫不影响口感和美味。
用餐最后,毛泽东便会叫人将鱼冻挑出来,然后细细品尝,这也是其最喜欢吃的。一开始他也经常叫身边的人与他一起吃这鱼冻,可是大家都认为鱼冻的味道有些腥味便没人再吃。
毛泽东身边有一位名叫孟锦云的贴身护士,平日里负责主席的健康起居。这一天她也与毛泽东一同进餐,看到主席吃鱼冻,便又想到很久之前,主席让她尝鱼冻的那一次。
第一次毛泽东叫她和自己一同品尝这道“美味”,孟锦云刚用筷子夹起来,便问到了一股鱼腥味道,她当即表示道自己难以下咽,于是她捂着鼻子,赶忙将这鱼冻丢到了桌上。
从此以后,每当遇到鱼冻,孟锦云都会避而远之,这一天见主席又兴致勃勃地品尝起来,孟锦云便出于好奇的问道:“主席,您吃这种鱼冻,腥了吧唧的,有什么好吃的啊,您干嘛总是要吃呢?”
毛泽东听到后又夹起一块放到嘴里,笑着说道:“孟夫子啊,你算是说对喽,我还就是要吃这种鱼腥味儿呢!”
孟锦云没听明白,一脸疑惑地将头歪向一边。毛泽东又说:“鱼不腥就不是鱼了,鱼的腥味和香味,都要领略,吃一口鱼冻,饭一下子都顺下去了,我的口味就是如此。”
毛泽东对吃的东西虽有要求,但是没有太过于顾忌的,换句话来说,只要是想吃的,爱吃的,他认为就可以吃。不过他有一种辅料从来不吃,甚至于有一次,程汝明给他做了最喜欢的红烧肉,只因为里放了这道佐料,毛泽东说什么都不肯吃。
程汝明从一个农民,变成了国宝级厨师
程汝明生于1926年,原是是山东莱州乡村的一位普通的农户,由于家境贫寒,12岁的程汝明便跟着一位老乡,到天津永安饭店做起了小工。
那个时候,程汝明是第一次背井离乡出远门,在外打工遇到了很多挫折,不过他都坚持下来了,父母也曾希望他能够回家中继续务农,可是程汝明却不愿放弃来到大城市拼搏的这难得一遇的机会,因此他总是瞒着父母自己吃苦受罪的遭遇,对家里报喜不报忧。
当时天津有许多外国租界,饭馆里自然少不了西餐,程汝明见西餐的名气如此大,于是便离开了原来打工的饭馆,来到了一家西餐厅做事。
四年的时间,程汝明勤勤恳恳的工作,从一个小小的洗碗工,逐渐得到了赏识,已经可以接待来餐馆吃饭的宾客了,不过程汝明意识到,自己所在的餐厅口味偏向中国化了,因此他便又决定离开,去寻找纯正的西餐馆。
之后,程汝明来到了英租界的一家西餐厅,这里的厨师全部都是来自欧洲的顶级大厨,程汝明也在做工期间,学到了不少手艺,最后餐厅的领导见其对烹饪如此擅长,便决定好好培养他。
就这样,程汝明靠这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了过来,最后成为了我国的“国宝级烹饪大师”。
1954年,程汝明有幸为毛泽东准备餐食,由此受到毛泽东的钦点,开始同他人一同料理毛泽东的日常饮食,1958年,他跟随毛泽东一同去成都开会,在专列上,毛泽东的饮食服务都是由他一手操办。
最后毛泽东从众多厨师当中,选定了程汝明进入他的家中,做起专人的厨师。中南海的丰泽园里有一栋两层的小楼,程汝明就住在这里,此后的22年时间中,毛泽东的饮食都是有他所做负责。
不过一开始他对于毛泽东的日常饮食喜好还不是特别了解。只记住了毛泽东最爱吃鱼和红烧肉。
有一次,他在厨房忙活了半天,做了一道红烧肉菜端到了主席桌上,毛泽东贴近一看,便又放下了筷子。随后菜都上齐了,毛泽东除了拿到红烧肉没吃之外,其他菜都吃得见底。
程汝明纳闷,心想主席曾说过最爱吃红烧肉,在饭店必点这一道菜,怎么今天反而一筷子都没有动呢?
最后,他对着主席问清了原因,这才得知竟是这道菜中添加了一道佐料,才令毛泽东一口未动,这就是—酱油。程汝明听到答案后,有点不太愿意相信,在他的理解中红烧肉必须要放酱油,否则怎么能出锅呢?
他有一脸疑惑的深究主席为何不吃酱油,于是,毛泽东便将了一段自己早前的一段经历,听了之后程汝明才恍然大悟。
其实毛泽东以前是吃酱油的,小时候,毛泽东的家里还曾开过一间酱油铺子,那间铺子里摆满了大缸小缸的酱油,生意也做得挺红火。
有一次,他偶然打开了酱油缸子的盖子,朝里面看了一眼,他惊讶的发现,这黑黑的酱油上面竟然飘着一层白色的东西,毛泽东一下子产生了好奇,他将脑袋凑近了去,仔细观察。
这才发现,那白色的浮动物竟然是一堆活动的蛆虫,毛泽东当即感到一阵反胃,便发誓一辈子再也不碰酱油。可以说酱油给他留下了极大的阴影。
听到这里,程汝明才知道,毛主席不吃酱油到底是为何了。不过毛泽东爱吃红烧肉,这道菜可少不了酱油呀!于是乎,程汝明为了让主席吃到色香味俱全的红烧肉,特意想到用糖代替酱油。
每次做红烧肉之前,程汝明就会将糖放在油锅里先炒再熬,直到颜色变成深深的红色为止,将这层糖衣浇到红烧肉之上,不仅颜色看上去极富食欲,而且味道也更美味了。
毛泽东吃后连连点头称赞其手艺精湛,并且将这道菜称之为是“毛式红烧肉”,在所有打着毛泽东旗号的毛家菜馆当中,这一道菜可谓是镇店之宝。
毛泽东降低标准,程汝明偷偷藏肉
程汝明在毛泽东身边久了,早已对其口味偏好以及在吃方面的习惯和禁忌了如指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毛泽东所喜欢的厨师,显然在于他多年来在其身旁烹制饭菜,赢得了认可。
不仅如此,厨艺的高低并不是毛泽东选人的最关键因素,为人处世也是其考量的要素之一,甚至要高于厨艺是否精湛。程汝明为人正直善良,性情随和,给人的感觉很舒服,这也正是毛泽东钦定他跟随自己多年的原因之一。
在很长一段时间,毛泽东还选了许多厨艺精湛且品行端正的厨师加入到他私人的厨师班底当中,李锡吾跟随主席身边最久,程汝明来后二人一同搭档,一中一西的烹饪口味,在中南海为毛泽东提供周到的饮食服务。
在随后的时间当中,这二人还带出了很多年轻的厨师,亲自传授做菜的技艺。
程汝明来自山东,喜欢吃大葱,可是毛泽东却偏偏对大葱的味道无感,因此为了能够让毛泽东体会到葱香的美味,执着的程汝明是这给毛泽东做了一个葱花饼,谁知毛泽东只尝了一口,便爱上了这道美食。
吃完了之后,毛泽东那个还不忘向程汝明说道:“再给我来一个。”由此开始,毛泽东的饭菜盘里上添上了葱花。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各地虚报粮食收成和产量,导致全国范围内闹了饥荒,百姓的生活一度陷入了困难时期,生活难以为继,甚至有人因为吃不上饭而死于这场灾难。
心系百姓疾苦的毛泽东,决心与百姓一同度过这艰难的时期,他决定自降饮食标准,并且命令程汝明今后不许再做肉菜。当时的毛泽东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社会陷入萧条,他忙于解决危机,一时间劳心劳力,导致身体更不如从前了。
因此程汝明表面上答应了下来,但是却担忧主席营养跟不上,因此他私自决定,偷偷地将肉藏在了暗处。
1960年除夕夜,程汝明决定好好改善一下主席的饮食,虽然主席已经明确命令过餐桌上不许出现肉菜,但是程汝明还是耍起了小聪明。
这一天程汝明拿出了一大块肥猪肉,用其熬了一大碗油,接着程汝明又拿出了面粉,和面的时候,将这一碗用肉煮成的油水掺了进去。
然后又将几块瘦肉丁揉进了面团当中,不一会儿,新鲜热乎的葱香大饼就出锅了,这一晚,毛泽东并没有尝出任何异样,也没见大饼当中和往日一样有肉馅,并且感到味道还是如此鲜美,只连声夸赞:“程师傅,你的大饼做的真香!”
时隔两天,毛泽东隐约感到不大对劲,他看到程汝明这几天做饭总是独自在厨房忙活,而且不需其他人打帮手,又是毛泽东便来到厨房门口,看到了程汝明将肉藏在面团里。
事情败露后,毛泽东并没有厉声斥责程汝明,因为他知道,程汝明跟随自己多年,这么做也是为了自己考虑,因此他便小事化了,再次提醒其从此以后不许再做大饼了。
程汝明见主席决心已定,也便没有再这么做了。
不论是在经济萧条的饥荒年代,还是粮肉丰足的丰收时节,毛泽东一直都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的行为。年夜饭期间,毛泽东总是让程汝明将剩菜剩饭再次端上桌。
毛泽东喜欢吃豆腐乳,众人极力劝阻
毛泽东是长沙人,当地的美食最出名的就有“臭豆腐”,这也是他最喜欢吃的一道美食。
1922年,毛泽东正与李立三共同商议领导安源煤矿工人罢工的事宜,两个人来到了长沙有名的火宫殿,毛泽东一边与其聊天,一边给李立三点了一份臭豆腐。
毛泽东智者指着碗中的臭豆腐,和李立三讲起了臭豆腐的由来:“相传臭豆腐发明在康熙年间,发明者是一个落地秀才王致和··· ····”
李立三听得有些入迷,没想到毛泽东对于一道小小的美食都有着如此多的了解,毛泽东笑着说自己喜欢吃豆制品,臭豆腐啊,腐乳,豆皮都是他的最爱。
说起豆皮,其实毛泽东一生只吃过四次,虽然吃的次数不多,但是却次次赞不绝口。
建国之后,毛泽东偶然间发现了一种特制的白色豆腐乳,其味道深得毛泽东偏爱,因此每次饭桌上,总会有一瓶豆腐乳。一开始,大家都认为主席喜欢吃,便提他准备妥当就是了。可是程汝明却多了个心眼。
程汝明见主席如此喜爱豆腐乳,便将这瓶豆腐乳拿起来仔细研究,以他多年烹饪的经验来看,这种罐装的豆腐乳吃多了,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负担。
程汝明劝了主席很多次,可是主席却总以为他小题大做,也从来没有听劝,最后程汝明将豆腐乳送到了医院里化验,医生给出的结果是,这种豆腐乳中含有一种白色念珠菌,虽然吃起来不影响口感,反倒增添了美味,但是长期食用对身体是很不好的。
程汝明听后,本想将这化验结果直接告诉主席,但是他知道主席的个性,只要是自己认定了的,很难被轻易改变。
于是他叫医生写了一份建议,并且和报告结果单一同交给了毛泽东身旁的孟锦云,由她代为转交。毛泽东听了这一结果,却丝毫不在意,仍是想吃就吃,对于他来讲,没很么能不能吃的,只有自己想不想吃罢了。
毛泽东笑问“谁请客”,却自己买了单
毛泽东对吃的东西颇有讲究,可是在工作期间,经常会去到各地视察工作,因此他也会入乡随俗,根据当地人的口味一同进餐,即便是身为主席,却也从不搞特殊,每次吃过饭后都会派人将钱结算清楚。
1958年3月21号,毛泽东为了视察灌县(今都江堰市)的水利工程建设,乘坐专车来到了这里,当地民众围成一团,县委的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多时,列队迎接。
此时,身穿一身灰色中山装的毛泽东,下了车后向众人打了几声招呼,便在县委工作人员的带领之下,直接来到了井福街的幸福餐馆用餐。
之所以选定这家餐馆招待主席一行人,是因为县委的书记领导对主席的餐饮要求一早就做好了功课,四餐一汤的标准配备,自毛泽东刚一落座,就端了上来。
毛泽东随手掏出了口袋里的一包香烟,然后给陪同人员一人发了一根,县委领导起身站起接过了烟后,连声谢过了主席的好意,接着帮主席点着了烟,再为自己点着。
期间,县委的领导们都表现的有些紧张,毕竟接待主席这样的活动,对于县委的领导来说,还是头一次。毛泽东为了活跃一下气氛,打趣的问道:“今天谁请客呢?”
众人争抢着说道“我请,我请”,毛泽东听了之后笑了几声,随后又说道:“还是我来请吧”。
吃过饭后,主席在临走之前,派自己的随行人员将饭钱全部结清,随后又接见了服务员和厨师,并和他们一一握手,毛泽东亲切的向众人表示谢意,道了一句辛苦。
这次午饭吃得很开心,毛泽东也被当地人民的热情淳朴所深深打动。
1965年5月22日下午,毛泽东又参与考察工作来到了井冈山,井冈山对于毛泽东来说是个充满回忆的地方,能够再次踏足此地,对毛泽东而言是一件难忘的经历。
当天井冈山人民考虑到主席舟车劳顿,便决定在井冈山宾馆内,为主席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以便主席饭后直接入住休息。
宾馆人员在餐桌上摆放了茅台酒,香烟以及水果,随后四菜一汤也都被端上桌,陪同毛泽东一同前来考察的人员知道毛泽东的个性,找来了管理人员说道:“不是说好了吗?首长每餐四菜一汤,每天是贰元伍角钱的伙食标准,你们赶快将烟、酒、水果都收起来。”
晚饭过后,毛泽东开心地表示餐品非常丰盛,很合胃口。一连在井冈山呆了数天时间,临行之前,毛泽东叫来了与自己随行的生活管理员吴登连,带着粮票和钱到宾馆财务室,找会计结算。
当时,时任井冈山宾馆的会计员雷良钊说什么都不肯收下,他动情地将道:“收下这钱,叫我怎么对得起主席,对得起井冈山的群众呢?”
吴登连随后解释了半天,他知道如果不叫其收了这笔钱,主席心里必定过意不去,于是乎他好说歹说,最终才说服了对方。
雷良钊缓缓地从抽屉中拿出了一叠发票,然后将主席来井冈山视察的住宿时间,伙食费用都如实地填写清楚,最后在写到收款人那一栏时,雷良钊轻声叹了口气,然后写下了“首长”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