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与15日,随着日本裕仁天皇在全国演讲中宣告无条件投降,这也标志着最后一个轴心国集团的成员走向了失败、法西斯集团彻底消亡、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回顾历史,许多人可能会认为,日本之所以能够投降的原因,除了在太平洋战场和东亚地区的接连失利以外,美国的那两颗原子弹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日本正式决定投降之前,苏联曾经同样也发出过一个“公告”。
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后推断,相比于那两颗来自美国的原子弹,这份来自苏联的公告,对日本更具有“杀伤力”,这份公告才正是日本政府决定投降的“关键因素”。
那么,当初苏联颁布的公告究竟说了些什么内容?为何会对日本有这么强烈的震慑作用呢?
最后的顽抗
1945年4月30日,随着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德国全境皆被占领,纳粹元首希特勒,也在前一天凌晨在地下室开枪自杀。
就此,欧洲战场的战事彻底结束。
由于意大利早已经投靠到了盟军阵营当中,随着纳粹德国的覆灭,这个时候,整个轴心国集团仅仅只剩下了东边的日本还在负隅顽抗。
不过,俗话说“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盟国都已经玩完了,小小的日本又怎么可能靠着一己之力进行翻盘?
早在中途岛战役之后,日本在太平洋地区就已经是节节败退。
除了在中国战场和东南亚地区还残存着一些部队以外,其他部队已经被全部打回到了本土之中。
1945年7月,在在柏林西南方向的波茨坦,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首脑举行了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有关对日本战后处置方针的会议。
9天以后,中国、英国、美国,又联合在《开罗宣言》的基础上,推出了《波茨坦公告》。
随后,中国军队在本土战场开始对日军进行大规模的反攻。
美国海军也进攻到了西太平洋日本的外围海域。
而苏联则调派大批军队,奔赴远东战场,准备南下进行对日作战。
眼看“四面楚歌”,败局已定,日本却仍然是“死鸭子嘴硬”,抗拒投降,还狂妄地喊出了“一亿玉碎”的口号,想要将中、美、苏三国的部队拖入日本本土,然后进行最后的决战。
由于当时日本民众深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所以,如果真的将部队拖入到日本战场之中,那么所付出的伤亡代价可能要大大增加。
在这种局势之下,美国和苏联开始构想怎样才能够彻底将日本“打服”,让其主动投降的策略。
原子弹的威力
首先确定战略的是美国。
“既然无法用常规军事武装来消灭其意志,那么就用非常规的手段吧!”
在1945年7月16日,经过五年多的研究,美国终于成功引爆了世界上的第一颗原子弹。
这颗定名为“瘦子”的原子弹,直径0.61米、长度5.5米、重量3400千克。
虽然在看起来“相貌平平”,但是却蕴含着当时令人难以想象的威力。
下午5点30分,随着工作人员按动爆炸按钮,一颗巨大的“蘑菇云”,缓缓从新墨西哥州沙漠的天空中升了起来。
刹那间,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一道强光裹挟着强烈的冲击波,瞬间向周围四散开来。
方圆10公里的山坡砂砾被磨灭掉,所有建筑物被摧毁殆尽,所有植物也都在同一时间化为了尘埃。
即便是数百公里外的城市里,人们也能感受到明显的震动和远方的光芒。
然而,即便是如此巨大的威力,仍旧只是S-11研究小组所研制出来的三颗原子弹中威力最小的一颗。
其实在1939年,前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启动原子弹研究计划的时候,他的目标所针对的是军事强大的纳粹德国。
只不过,还没等原子弹完全研制出炉,德国就已经被战胜了。
于是,这个“倒霉的家伙”就变成了负隅顽抗的日本。
当爆炸成功的消息传到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耳朵里时,他十分的激动。
这让他找到了能够迫使日本迅速投降的绝妙招数。
“这种武器足以让世界上的任何国家胆寒!”
1949年8月2日,在日本再一次拒绝了美国提出的投降要求以后,杜鲁门正式签下了同意对日本使用原子弹文件。
8月6日凌晨2点40分,在经过四天的准备以后,美国王牌飞行员保罗·提贝兹(Paul Tibbets),驾驶着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埃诺拉·盖伊号,从位于菲律宾海的“提尼安岛美军基地”起飞,跟随着“509号”飞行小队经过几个小时的漫长飞行之后,来到了日本重要的军工城市广岛的上空。
上午8点16分,在锁定目标之后,保罗按下了投放轰炸机内装载的那颗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的按钮。随后驾驶飞机,迅速远离了这片区域。
立刻弹仓之后,“小男孩”直挺挺地朝着下方的广岛市落去,许多日本人注意到了这一幕,在下方带着好奇的目光盯着这个“从天而降”的东西。
在经过十几秒的自由落体之后,小男孩在广岛的600米高空中爆炸开来。
一瞬间,随着一道强光降临,下方的所有物体全部都湮灭了,方圆14公里的建筑物和人群鸟兽,都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化作了尘埃。
巨大的震动将整个广岛都摧毁殆尽。
经过事后的统计,这场爆炸在当天带走了8.8万名日本人的性命,其中包括了将近4万名日本士兵。
此事发生以后,全世界都十分震撼。
如此强大的武器,第一次被用在了实战当中,这让许多国家都明白了掌握“核力量”在未来将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而日本政府也十分惊颤,他们没有想到,美国竟然真的研制出来了如此可怕的武器,其所带来的伤害,也是在事前难以预料到的。
然而,即便如此,日本政府仍然是不愿意接受无条件投降的命令。
他们竟然固执地认为,美国只研制出来了这一颗原子弹,用过之后已经没有了,也就不足为惧了。
这让美国大为恼怒,于是就立刻开始制定第二套原子弹的轰炸方案。
不过,这个时候同样着急的,除了日本以外,还有一个国家,那就是苏联。
苏联的决断
在《波茨坦公告》发布以前,苏联还并没有向日本出兵的打算。
在1941年4月13日,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得最为火热激烈的时候。
在西线战场上,德国向苏联发动了有史以来最为猛烈的进攻。
当时斯大林刚刚在苏联境内发动过“大清洗”行动,让苏联军队的实力大打折扣,所以,在战争的前期,苏联一直被德国压着打。
甚至一度被推进到了政治腹地的斯大林格勒地区。
眼看只是单抗德国就已经花费了全部的力量,如果这个时候东边的日本再横插一脚,从背后偷袭,那么苏联的形势将会变得岌岌可危。
而反观日本,当时也正忙碌于“侵华战争”和东南亚地区的殖民计划,漫长的战线,让他们的国力受到了极大的损耗。
也没有任何力气去应对苏联的进攻。
于是,在两个国家结合着自身的利益进行了综合考虑之后,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规定五年之内,不得向对方发动攻击。
也正是由于这个条约的限制,所以当二战进入反攻阶段,其他国家的部队在远东地区开始对日本发动猛攻的时候,苏联仍然是岿然不动。
一直到美国舰队开赴到西太地区,在菲律宾和东南亚进行驻军,准备随时对日本发动总攻,苏联才慌了神。
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如果让美国成功拿下日本,那么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将在战后遭受到极大的威胁。
于是,在波茨坦会议召开以后,苏联立刻开始调动部队,赶赴远东地区,与中美双方联合对日本进行钳制。
1945年8月8日,在美国向日本投下了“小男孩”之后,苏联立马慌了神。
毕竟,如果日本因此向美国投降,那么苏联所在远东地区做的一切准备就都将“前功尽弃”。
于是,在这一天,苏联政府草拟了《苏联对日本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宣言》。
并在下午三点钟,由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部长莫洛托夫,正式将其递交到日本大使佐藤的手上,同时撕毁了《苏日中立条约》。
这也标志着苏联正式对日宣战。
在苏联发布对日宣战公告的同一时间,早已驻扎在远东地区的苏联军队,一声令下,开始奔赴中国东北地区,对日本“关东军”进行作战行动。
苏军把这次战略性进攻战役称为“远东战局”,其主要军事目标,就是消灭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军队、占领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
当时的苏联军队,在将德国战胜之后,吸纳了大批的武器弹药,其陆军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海军和空军武装也是世界顶尖。
如此庞大的“军事帝国”宣布参战,自然给予了日本高层很大的压力。
而美国在看到苏联参战以后,也明白对方的意图,于是,又紧急在8月9日当天,向长崎扔下了第二颗名为“胖子”的原子弹。
再次将这座日本西海岸的著名军事港口毁于一旦。
日本宣布投降
接二连三的打击,彻底摧毁了日本仅剩的希望。
于是,他们开始准备接受无条件投降的命令。
可是,由于那个时候,日本陆军方面又许多的激进派,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之下,他们宁愿与对方同归于尽、战死沙场,也不愿意接受投降。
所以,日本内部陷入了激烈的争论当中。
可苏联却没有那个耐心等待着日本的商讨结果。
他们先是发动了三次战役,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地将中国东北地区的日军清除干净。
之后又组织部队,开始在千岛群岛进行登陆作战。
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日本投降前尽可能多地获取“战功”,避免战后的利益全部被美国给瓜分走。
甚至苏联高层的一群人还在私底下秘密制定了一个名为“引爆富士山计划”,就是用足够多的炸药,将这座庞大的火山激活,让整个日本都沦入一片火海之中。
虽然这样日本本土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但是却可以有效阻止美国的进军。
不过,由于这项计划所需的炸药数量过于庞大,根本不是当时的技术所能够实现的,而且也严重违反了国际所遵循的人道主义,所以最终未能成行。
眼看苏联来势汹汹,日本政府知道,如果真的让苏联军队登陆,那么他们的下场可能会比德国更加惨烈。
于是,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匆忙地宣布了接受美国的提议,无条件投降。
不过,由于当时军国主义的思想渲染地十分强烈,所以许多士兵仍然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仍在继续反抗。
而苏联军队则继续与这些顽固的敌人进行交战。
一直到9月2日,当日本正式向盟军递交投降书时,这些人才绝望地放下了手中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