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夺取汉中,刘备倾尽了所有。当时在益州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诸葛亮为此也心力交瘁,甚至产生了动摇。
刘备已与夏侯渊在阳平关对峙将近一年,正于比较危险的境地,下辨曹洪的军队已威胁到其主力的侧翼安全。刘备军队损失惨重,再度用残余的部队攻取阳平关已无可能,甚至会遭到夏侯渊等人的反击。因此,刘备发出调令,将成都的部队全部调到汉中。
刘备不断地催讨粮草和兵员,远在成都的诸葛亮感到吃不消了。诸葛亮难以排解后勤补给的巨大压力,他觉得夺取汉中是否有点不太必要,劳民伤财,便征询蜀郡从事杨洪的意见。杨洪鼓励诸葛亮道:
“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杨洪认为汉中是益州咽喉,直接关系到益州的生死存亡,如今夺取汉中,应当男子出战,女子运输,尽出益州之兵,还能有什么迟疑。诸葛亮听取了杨洪的意见,顶着巨大的压力,再次向刘备输出益州的几近全部留守兵力。
男子当战,女子当运。
益州几乎是全民动员了,刘备这才一鼓作气消灭了夏侯渊,打败了曹操,夺取了汉中。
汉中经两番易手,最后成为刘备囊中之物,刘备多年夙愿得偿,简直心花怒放。今后,他终于可以凭借汉中险要的地势,进可以攻中原,退可以守益州,真正实现兼跨荆益的宏伟目标。
汉中险要,刘备回师成都前首先得找到合适的驻守将领。就在所有人都以为督汉中的重任非张飞莫属之际,却曝出极大冷门,名不见经传的魏延以牙门将军之职连升数级,被刘备钦定为督汉中的不二人选,群臣俱惊。
刘备属下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名将,关羽驻守荆州重地,自可排除在外。但刘备既然不选择张飞坐镇汉中,为何不考虑远比魏延知名且经验丰富的马超、黄忠、赵云呢?
汉中直接关系着成都安危,更是刘备今后北伐的前线基地。对于这样的战略要地,刘备自然要精心挑选一名忠心耿耿、智勇兼备、沉着稳重的将领镇守。张飞,虽然雄壮威猛仅次于关羽,而且爱护尊敬君子,注意选拔人才,但有个坏毛病,不关心、呵护下级。
“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为此刘备常常告诫他:刑罚杀戮既过分,又天天鞭打勇健的随从,却还让他们跟随在左右,这是招致灾祸的做法。刘备的告诫很有道理,可张飞却没听进去,仍有不体恤下属的毛病。
汉中是抵御曹军的前哨,将领及士兵融洽和睦方能一致对敌,而张飞却恰恰在这方面有缺陷,刘备当然不放心让张飞镇守。
赵云呢,刘备的宫廷守卫非他莫属。毕竟他在这方面优势明显,又颇有建树,刘备用着放心。
马超虽然智勇双全威望素著,但是,他毕竟是刚刚投降过来的,刘备还不太放心。因此,马超适合担任级别高、兵权小的虚职。
五虎上将还有一个黄忠。他亲斩夏侯渊,进川过程中也屡建奇功,武略只在魏延之上,而不可能不如魏延。为什么,刘备不用黄忠呢?
从三个角度考虑,黄忠的确不如魏延合适。
第一、从黄忠的角度考虑。
黄忠年事已高,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如果用黄忠镇守汉中,则可能给人一种临时过渡用人,无法做长期打算。
一旦一两年内黄忠突然病故,那么就又得重新考虑人选,不利于汉中的长治久安。尤其是这样的战略要地,频繁换人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从魏延的角度考虑。
魏延经过进川的大小战役,已经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武功修为和军事才干,深得刘备的赏识。魏延的忠心也是有目共睹的,曾三番两次要投奔刘备。
魏延永远也不会背叛刘备,这一点刘备深信不疑。
第三、从蜀汉政权接班人的角度考虑。
刘备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可以说是垂垂老矣,需要考虑蜀汉政权的接班问题了。
蜀汉的接班人大概率是刘禅。(当时刘封尚在)那么,为刘禅挑选和培养年轻将领是当务之急。魏延的年龄比黄忠占很大优势,比其他四位五虎上将也都年轻,有利于长期使用。
另外还有一点:
任用魏延,可以适当牵制诸葛亮,避免诸葛亮过于擅权而独断专行。
原因就是,魏延跟诸葛亮长期不和。
这样,刘备就给刘禅留下了一位可以独当一面、又保证只忠于皇帝的大将,可以确保一旦刘禅有危险,魏延能够挺身而出舍身死保的政治格局。
事实证明,刘备再一次发挥了自己知人善任的专长。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显示出驾驭有度统兵有方的气象。汉中在魏延手里,一直固若金汤巍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