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二年(1379 年)三月二十二日,朱楩(pián)降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八子,他的母亲是来自高丽的 “贡女” 周妃。彼时的明朝,刚刚建立不久,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朱楩出生时,他的几位兄长已陆续被封王就藩,开始在各自的领地承担起拱卫皇室的重任。《明实录》中关于朱楩童年的记载近乎空白,他似乎并未得到朱元璋的重视,就这样在皇宫中悄然成长。
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朱元璋展开了第三次封藩行动,将剩余的十个儿子全部册封为藩王。年仅 13 岁的朱楩被封为岷王,封地定在遥远的甘肃岷州(今岷县)。岷州,地处青藏高原边缘,自然环境恶劣,与同时受封的十七皇子朱权的大宁和十九皇子朱橞的宣府相比,无论是地缘重要性还是封地面积,都显得相形见绌。大宁和宣府作为军事要地,地势广袤、资源丰富,而岷州则是气候苦寒、人烟稀少。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这一沉重打击令朱元璋心性大变,他开始对功臣集团进行大规模的清洗。而远在云南的沐英,因与朱标感情深厚,在听闻其死讯后竟悲痛至吐血而亡。沐英生前在云南苦心经营十余年,其家族势力在当地盘根错节,威望极高。朱元璋在考虑云南的治理问题时,先是将侄孙朱守谦封为靖江王派往云南,但朱守谦表现不佳,仅一年便被召回。此时,朱元璋的儿子们均已封王,无奈之下,他选择将朱楩的封地由岷州改至云南,期望他能在这片边疆之地有所作为,既稳定云南局势,又能对沐氏家族形成一定的制衡。
洪武二十六年,朱楩满怀憧憬地踏上前往云南的征程,然而,当他抵达云南后,发现原本计划为他修建的岷王府被沐英之子沐春以各种理由拖延。沐春上奏朱元璋,称云南地广人稀,百姓承担军饷压力巨大,若此时大兴土木修建王府,将不堪重负。朱元璋权衡之后,采纳了沐春的建议,下令暂缓岷王府的建设,这无疑给了朱楩一个下马威。朱楩虽心中不满,却也不敢公然违抗父命,只能暂居州府衙门,处境颇为尴尬。
洪武二十八年,朱楩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 成婚。他的王妃乃都督袁洪之女,与其他兄长动辄迎娶勋贵之女为妃相比,朱楩的婚姻略显寒酸。婚后不久,朱楩便带着妻子前往云南。路途遥远艰辛,等他们到达云南时,已临近新年。在云南的日子里,朱楩与沐春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朱元璋曾将云南的三个守卫军调给朱楩作为岷王府的护卫,以保障他的安全。但沐春岂会甘心,他再次上奏朱元璋,强调云南将士征战多年,是维持地方稳定的关键力量,若调走过多用于王府护卫,将影响社会治安。朱元璋经不住沐春的再三游说,最终决定将岷王府三护卫中的两卫划归沐府指挥。朱楩初来乍到,根基未稳,便在这场与沐府的权力博弈中败下阵来,失去了大部分护卫力量,其在云南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深感藩王势力过大对中央政权构成的威胁,在齐泰、黄子澄等谋士的建议下,毅然决然地展开了削藩行动。首批被削藩的五位藩王分别是周王、代王、齐王、岷王和湘王。岷王朱楩不幸成为这场政治风暴的牺牲品。
沐晟,沐春之弟,在这场削藩大戏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敏锐地察觉到朝廷的削藩意图,为了维护沐氏家族在云南的利益,趁机向建文帝告发朱楩的种种 “不法行为”。无论是真实存在的过错,还是莫须有的罪名,都被沐晟一一罗列在奏折之中。建文帝本就对藩王心存忌惮,收到沐晟的奏折后,未加详查便顺水推舟,下旨将朱楩废为庶人,并将其迁徙至福建漳州。朱楩满心冤屈,却申诉无门,只能无奈地离开云南,前往漳州开始了他的庶人生活。在漳州的日子里,朱楩远离了权力中心,生活困苦潦倒。
就在朱楩在漳州度日如年之时,明朝的政治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燕王朱棣以 “清君侧” 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艰苦征战,最终攻入南京,成功夺取皇位,改元永乐。朱棣登基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宽宏大量,同时也是为了稳定宗室人心,决定恢复被建文帝削藩的几位兄弟的爵位。朱楩得知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立即写信给朱棣,哭诉自己在削藩过程中所遭受的冤屈与苦难,恳请四哥为自己主持公道。
朱棣与朱楩虽同父异母,但毕竟血浓于水,且朱棣对沐氏家族在靖难之役中支持建文帝一事心怀不满,于是下旨恢复朱楩的岷王爵位,允许他重返云南。沐晟早已料到朱棣会恢复朱楩的爵位,因而在朱楩回云南后,处处与他作对。朱楩试图借助朱棣的支持来打压沐晟,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是沐晟的对手。在与沐晟的多次交锋中,朱楩屡屡受挫,无奈之下,他只能向朱棣告状,称沐晟以下犯上。但此时的朱棣已经意识到,云南的稳定离不开沐氏家族的支持,为了维护西南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他不得不改变策略,由打压沐氏转为拉拢。永乐元年,朱棣将自己最小的女儿常宁公主下嫁给沐晟的弟弟沐昕,以此向沐氏家族示好。
这一举措让朱楩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他本以为自己是朱棣对付沐氏的重要棋子,却没想到朱棣会与沐氏握手言和。永乐元年九月,朱棣以朱楩在祭祀宗庙时 “沉湎酣醉” 为由,削去岷王三护卫,朱楩再次沦为光杆藩王。尽管如此,沐晟仍未放过朱楩,他继续寻找机会向朱棣进谗言。永乐四年,沐晟征讨安南立下赫赫战功,被朱棣晋封为黔国公,权势更盛。此时的沐晟在朱棣面前更有话语权,他趁机上奏称朱楩骚扰百姓,请求朝廷将其召回京城。朱棣考虑到云南的局势以及沐晟的影响力,最终同意了沐晟的请求。
永乐六年,朱楩离开云南,回到京城,开始在朱棣的眼皮底下过着被监视的生活。在京城的日子里,朱楩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再次触怒皇帝,失去仅有的一点自由与尊严。朱楩在京城一待就是 16 年,这 16 年里,他尝尽了世态炎凉,深刻体会到了命运的无常。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第四次北征途中驾崩,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炽生性仁慈,他见叔叔朱楩在京城过得如此凄惨,于心不忍,决定为其重新安排。于是,朱楩被改封到湖南武冈。到了武冈后,朱楩的生活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他依旧没有自己的王府,只能寄居在州府衙门,与普通百姓无异。
朱元璋开国时规定亲王俸禄为一万石,但朱高炽以朝廷 “粮饷不敷” 为由,仅给朱楩岁禄一千石。朱楩虽心中不满,却也无可奈何。他深知自己在皇帝眼中已无足轻重,能有一个安身之所便已不错。朱高炽在位时间不长便驾崩了,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宣德后期,朝廷终于下旨为朱楩修建岷王府。
历经三十多年的漂泊与等待,朱楩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王府,这本该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但现实却依旧残酷。《明宣宗实录》记载,朱瞻基免去了岷王朱楩每年三次给京城送贺表的差事,原因竟是岷王身边没有多余的使者能够承担此项任务。由此可见,朱楩在大明藩王中,生活可谓是极度寒酸,身边连个像样的侍从都没有,更别提昔日的荣华富贵与权势威严了。
宣德十年,朱瞻基驾崩,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朱祁镇在位期间,朱楩上奏朝廷,请求增加俸禄。当时内阁由 “三杨” 主持,他们向朱祁镇禀明情况后,认为应彰显朝廷的尊老之心,于是给朱楩加俸三百石。此后,朱楩便逐渐被朝廷遗忘,在武冈过着平静而又寒酸的生活。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 爆发,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掳走,明代宗朱祁钰在危难之际被于谦等人推上皇位。朱祁钰登基后,一面全力抵抗蒙古瓦剌的入侵,一面努力稳固自己的皇权。为了加强宗室的支持,他决定对宗室进行加封。当内阁将需要加恩宗室的名单呈递给朱祁钰时,朱祁钰惊讶地发现,朱元璋的第十八子朱楩竟然还在世。朱楩此时已 71 岁,按照辈分,朱祁钰得称他一声 “曾叔祖父”。
朱祁钰出于对长辈的尊重以及巩固皇权的需要,下旨给朱楩加俸禄两百石。这样一来,朱楩的岁禄达到了一千五百石。景泰元年(1450 年)三月二十九日(5 月 10 日),朱楩在武冈去世,这位从12岁封王到72岁去世的老岷王,一生三起三落,虽然在史书上的名声不怎么好,但却做了近60年藩王,并且得享高寿和善终。朱楩是朱元璋最后去世的儿子。而在朱楩去世18年后,朱元璋的第十五女含山大长公主也去世了,后者是朱元璋最长寿、也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女儿。
朱祁钰为其谥号 “庄”,朱楩的嫡次子朱徽煣承袭岷王爵位。在明朝,岷王爵位一共传了 9 代。崇祯十六年,天下大乱,岷王府在农民起义军的冲击下势单力薄,最终被灭,标志着岷王这一藩系在历史舞台上的落幕,也预示着明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即将走向灭亡。
岷王朱楩出生于皇室,本应享受荣华富贵,却因种种原因,一生坎坷波折。他历经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共七位帝王。他的存在见证了明朝从盛转衰的历史变迁,从朱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明朝宗室成员的命运多舛。他们虽拥有尊贵的身份与地位,但却时刻受到皇权的制约与政治斗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