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约在3000年前有了青铜文化。南宁地域除了各地土坑墓、岩洞葬考古出土一批青铜器之外,还零星发现了一些先秦青铜器,可以分为商和西周时期、春秋时期及战国时期,对于了解南宁早期文明社会是不可缺少的资料。
广西出土的能确定属于西周及之前的青铜器为数不多,只有20余件,其中有6件出于南宁境内。分别为武鸣勉岭铜戈和铜卣、 武鸣敢猪岩铜戈、横县那桑铜钟、宾阳刘村铜钟、宾阳木荣兽耳蝉纹铜尊。这一时期零星发现的商—西周青铜器大多具有中原文化色彩。
武鸣区马头镇元龙坡墓葬出土的商代铜卣 (黄云忠、王梦祥 摄)
南宁一带的青铜文化在春秋时期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岭北(主要是江淮地区)的青铜器仍然在不断流入,在青铜器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南宁地区自身的青铜铸造业也在稳步发展,出现了一些造型稳定、制作精良、特色鲜明的铜兵器和炊具。具体有宾阳勒马江铜钺、邕江铜钺、南宁通蒙铜钟、宾阳芦圩铜钟、宾阳凉水坪铜钟、横县南乡铜钟。
南宁地域也有战国时期铁器出土,但青铜器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出现了大量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器物,如扁茎短剑、弓形格剑、靴形钺、双肩铲形钺、竹叶形刮刀、羊角钮钟、铜鼓等,表明了当地青铜铸造业的发展。具体有人面弓形格剑、匕首、铜矛。此外,在宾阳县古辣镇刘村还出土有战国时期的双耳三足兽纹铜鼎和雷纹铜钟,与中原地区同时期的青铜钟和青铜鼎在造型、花纹上比较相似,反映了南宁的青铜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
宾阳县古辣镇出土的战国时期双耳三足兽纹铜鼎 (程勇光 摄)
南宁一带先秦时期的青铜文化有一个自身的发展过程。一开始是在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的,从商、西周到春秋时期,都有长江流域甚至黄河流域传入的青铜器,而且占主要地位。在这个基础上,本地的青铜铸造业也发展起来,但在造型和纹饰上多模仿中原,铸造工艺师承岭北地区,但由于和楚国邻近,有浓厚的楚文化色彩。从商到春秋时期,本地青铜文化发展缓慢,器类仅仅是小件兵器、乐器、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未见大型礼器,大型礼器毫无例外来自岭北。到战国时期,随着骆越的强大,本地青铜文化发展到鼎盛阶段,产生了多种极富地域特色的青铜器,但总的来说,骆越青铜文化重视兵器而忽视礼器,表现出与中原青铜文化不同的思想观念。
来源:“方志南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