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人物志-(四十三)葛洪
一谈到中国的道士,人们的印象基本都是仙风道骨,拿着个拂尘,留着山羊胡,守着个炼丹炉。如果对此还没有个具体的印象的话,可以去看看《西游记》,里面的太上老君基本就是这个形象。
但是,我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中国的道士可不是一开始就会炼丹的,起码老子那个时代是绝不可能有炼丹炉的。而中国炼丹界的祖师爷,就是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葛洪。
说起葛洪,很多人都对他有印象。有关他的故事,很多被传得神乎其神,甚至还有说他上了峨眉山成仙的。实际上,葛洪有无成仙,基本已不可考;而他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却是事实。
葛洪出身于江南葛氏,叔祖是孙吴著名道教“神仙”葛玄。受家族影响,葛洪自小就不喜欢儒家的那一套经史子集,也对尘世俗事不感兴趣,那些名士作风的摴蒱围棋他看也不看。从小到大,他只有一个想法——修道成仙。
秉持着这一个信念,葛洪先是跟着自己叔祖的学生郑隐后面学道,学成以后又去南海太守鲍玄那里继续深造。对这个虽然木讷但是勤勉好学的学生,鲍太守是非常欣赏的,不仅给他增开小灶——教他医术,还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他。
从鲍玄那里毕业以后,葛洪也像现在的年轻人那样开始了求职之路。不过,他找的第一份工作既不是道士也不是医生,而是将军。
太安年间,吴中有人作乱。吴兴太守任命大族子弟葛洪为都尉参与平叛,而葛洪也不负所望,带领义军大破叛军侧翼,并在事后被拜为伏波将军。对于这个因马援而扬名千古的官职,葛洪看也没看,收拾收拾东西又去了洛阳继续学习去了。
只是虽然学海无涯,西晋的国祚却是有上限的。此时的洛阳已经不是太康年间的一片盛世,五胡乱华的阴影已经笼罩在这座帝都的上空。感受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的葛洪意识到洛阳已不是久居之地,便收拾收拾细软重新回到家中,继续隐居起来。
此时的葛洪的名气已经逐渐铺散开来,司马睿也有所耳闻,于是数次征辟他为官,从自己还是个琅琊王到晋王再到皇帝,葛洪却一次也不出面。直到司马睿的孙子当皇帝的时候,葛洪听说交州(今越南)出丹药,才主动请表想要去交州为官。只可惜人刚到广州,就被广州刺史邓岳留住不让走了,葛洪倒也自在,隐居到罗浮山中,成了一名真正的隐士。
在罗浮山期间,葛洪主要干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抄经。五胡乱华时期,许多典籍散佚,而地处偏远的广州更是很难受到中土文化的滋润。葛洪将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典籍抄了数百卷,从而为广州地区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二件,是炼丹。这是葛洪来广州的正事儿,本来他就是听说南方有丹药才来的。只不过这件事,他干得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
第三件,也是对我们今天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写书。在罗浮山上,葛洪写下了他最重要的两部著作——《金匮药方》和《肘后方》。
《金匮药方》是一部药学著作,共有一百卷,今已散佚。它是葛洪对汉代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又称《金匮要略》)中各种病症的药物治疗的补充。在其自序中,葛洪说:
虽不足藏诸名山,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
看得出来,葛洪对他的这副药方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只可惜,一千多年以后我们已经无法读到《金匮药方》的全文了,只能读它的节略本——《肘后方》。
《肘后方》,全名为《肘后备急方》,乃是这部书对中医乃至世界医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这么说,屠呦呦教授能得诺贝尔奖,和《肘后方》都有着一定的关系。
《肘后备急方》收录了上古直至4世纪时民间多种验方验法。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而葛洪隐居的罗浮山又地处两广烟瘴之地,使得各种疫病层出不穷。闲居广州期间,葛洪也经常和家人一起对周围的民众进行义诊。在不断地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之中,他将《金匮药方》精炼成四卷,也就是现在的《肘后方》。
按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肘后方》是一本急诊医学教材。而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历经一千六百余年,《肘后方》的很多内容依然经得起实践和科学的检验。
身为一个道士,葛洪能很敏锐地意识到,疾病并非由鬼神所致,而是由“疠气”所致的。而且他还明确指出了沙虫病是由沙虱所导致的,这种流行病学的观点,领先了世界一千六百年。同时,他还是最早观察并记录天花特点的人。至于现在骨科大夫常用的小夹板固定骨折的手法套路,也是葛洪率先提出来的。
而《肘后方》最伟大的一点,在于它提出可以用青蒿汁治疗疟疾。2015年,当因为青蒿素的研究背授予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教授为中国人民所热烈追捧的时候,人们不应该忘记,屠教授是踩在一位已经寂然无名的伟人的肩膀上的。
据说葛洪去世之前,曾给邓岳写有一封书信,说自己要去拜访自己的师傅,请他来话别。想起葛洪已经八十岁的邓岳顿觉大事不好,赶紧快马加鞭地来到罗浮山,只见葛洪已经盘腿而坐,溘然长逝,音容笑貌,栩栩如生。
一代伟大的医学家,就此魂归天界。而在他去世后三十五年,另一位老人在玄奘之前两百多年,就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那么,他又是谁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