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些年,有一部叫做《少帅》的电视剧上映以来,好评连连,也勾起了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说到“少帅”的话,就不得不说其父张作霖了,他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传奇人物,是他一手建立了东北军,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军阀,甚至可以不加之一。
在他辉煌的时候有很多追随者,这其中就包括了他的结拜兄弟张作相,而他也是东北军二把手。在张作霖去世之后,很多人推荐他当东北军的首领,却被他给拒绝了,他扶张学良上位,甘心辅佐。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他竟然离开了东北军,到天津过上了隐居生活,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去参加红军,后来他的儿子还成为了红军的一代名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张作相
张作相是一个地道的东北人,出生在辽宁锦州的一个农村里,虽然是农村,但因其父半农半商,家里的生活也还过得去,幼年时也曾读过三年私塾,在那个年代已经算得上是个文化人了。
在16岁的时候,仇人找上门,他怕受到牵连,就逃到了沈阳一带,为了生计什么活都干,经常衣衫被人瞧不起。顿感世道不平,于是就铤而走险落草为寇。1901年的时候,他带着手下二十多人投靠了张作霖,俩人的力量组合到一起,成立了一个人数超过200的“保险队”。一年之后他们就被清政府收编,张作霖被任命为游击马队管带,而张作相就是他的哨官。
1907年的时候,包括张作霖张作相在内的八个人结拜为兄弟。如果只看名字的话,很多人都以为,他们二人是兄弟,其实不然,二人只是姓氏相同,恰巧第二字也相同,二人没有任何亲属关系。后来张作霖一步步成为了军阀总司令,张作相也成为了陆军少将,成为了张作霖的左膀右臂,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后来他面对唾手可得的东北军,还是选择了扶持张学良上位,被人们尊为“辅帅”,是东北军的泰山北斗。
威逼利诱仍不改爱国之心
自张作霖被炸身亡之后,东北三省就有点不一样了。前面也提到过,虽然很多人都想让张作相上位,他还是扶持了张学良。就在张学良上任后不久,东北发生了一件大事。
“中苏事件”的发生,令东北军难受不已。日本煽风点火,国民政府则是希望打退苏军的同时还能削弱东北军的实力。张作相主张罢战言和,这才留住了东北军的战力。
1930年,张作相在东北任职的期间,深知东北三省对于整个国家防御的重要性,所以主张闭关自守,不参与任何战争,休养生息。同时,他还修建了吉林大学,铺筑柏油马路,最重要的是,拒绝了日本人合作修铁路的请求。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张作相正好回到了老家锦州料理父亲的后事,他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给自己的儿子下了一个命令,一定要守住锦州。不过,当时国民政府不愿意抗日,这个决定寒了张作相的心,他辞掉自己的官职,隐居到了天津。当时日军对张作相百般拉拢,想让他出任伪军的司令,因为张氏在东北地区影响极大,被张作相直接拒绝。虽不能以身报国,也决不能为敌效命,不过好在,他还有一个儿子。
张廷枢:日寇不除,无颜见辽东父老
张廷枢是张作相的儿子,跟张学良是一代人。他年纪跟张学良相仿,因为父亲在张作霖派系里地位极高,他的升迁速度也很快,当然,始终比张学良低一档。
当年他跟张学良一起在东北讲武堂中学习,毕业之后又到了日本深造,回国之后立马就进入了东北军,成为了张作相的左膀右臂。到张学良即位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张学良手下王牌师的师长。
九一八事变之后,张作相让儿子死守锦州,而上面的命令却是不得抵抗。后来承德失守,张廷枢跟王以哲大吵一架,回到司令部之后,他就跟张学良说了辞职的事。
张学良百般劝阻,张廷枢扔下一句话,“如果东北军打日本的话,我明天就来报道!”此话一出,张学良哑口无言,张廷枢带着四个将领投奔了八路军,在太原,他见到了很多东北军的军官。
两个月后,他带领100余人携带精锐武器组成了“八路军第一游击纵队”,张廷枢是司令员,虽然手下人数不多,好在都是精锐,最重要的是,这次可以放开手脚打日本人。靠着这一百人,没过多久时间,他就将队伍扩充到了两千人。
在前线作战表现非常突出,他获得了到抗大学习深造的机会,1938年的年底,他进入抗大学习,深得总理喜爱。在学习期间患得肝病,总理听说之后,还亲自带着礼物去慰问。后来病情严重,他只好离开根据地,到香港治病。1949年的3月,张作相因为脑溢血去世,同年的7月23日,张廷枢在北平去世。他们都没能见到新中国的成立。
小结:
说的难听一点,张作相就是土匪出身。当然,这跟当时身处的环境有关。其实不难发现,张作相就不该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因为机缘巧合结识了张作霖,大概是他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了,跟张作霖一起将队伍发展壮大,还被收编成为了军官,完成了人生的逆袭,这还不算完。张作霖成为了东北军的总司令,他则成为了总司令身边的第一红人,这种人生的逆转,大概只有在小说中才会出现。
说句实话,张作相真是太值得尊敬了。首先,面对唾手可得的“张氏江山”,他选择了扶持张学良,自己则是一心一意的辅佐,这种胸襟,非常人可比;后来他在吉林任职的时候,做了很多有利于吉林发展的事情;当然,最值得佩服的是,还是面对家国大事之时的坚定,以及那颗什么都无法动摇的爱国之心。
只要他想,他大可以成为伪军的重要头目,继续过着人上的生活,但他拒绝了。而且还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可以打日本人的八路军部队,一句话,就是要抗日。张廷枢也是受到了他的影响,不抗日就要离开东北军,在八路军中发光发热,无论张作相还是张廷枢,从抗日的角度来说,他们都称得上是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