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上海解放前,陈毅找来一个人,让守敌副师长放下武器,他是谁?
迪丽瓦拉
2025-08-17 03:33:48
0

1949年4月,在南京、杭州等城市相继解放后,解放军的脚步来到了上海地区。

上海对于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该如何打好这一场战斗,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造成人民群众伤亡这些问题,身为指挥者的陈毅格外忧虑。

不过就在听到负隅顽抗的敌方副师长的名字后,陈毅露出了惊喜的表情,当即便说道:再说一遍,他叫什么?

等到真正确定了对方的名字之后,他不由得开怀大笑起来!

敌方的副师长究竟是谁?在上海的战斗当中,他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一、从战火中走出的英才

陈毅出生的时候,晚清王朝还没有彻底覆灭,整个国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中。身处社会底层,陈毅格外能体会到人民的痛苦和不易。

虽然家境一般,但在家人的支持下,陈毅得以进行学业,1919年时,他还得到了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机会。

尽管身处法国,但陈毅也在时刻关注着国内的发展变化。同时他也在和身边同学一起,积极参与到了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当中去。

1921年十月,陈毅在一次由中国留学生组织的爱国运动中被法国警方逮捕,被迫中断了学业,回到了国内。

此后没多久,他就在蔡和森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进一步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3年,二十多岁、尚且还年轻的陈毅深深感觉到战斗是必要的,自己目前做的是不够的。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熟悉的家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在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一生。

他先后发表了《对法朗士的批评》《在列宁逝世周年纪念日与徐志摩的争论》等多篇极具革命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希望能用文字的力量唤醒国人的意志。

等到1925年从学校毕业之后,有着充分积累的他选择弃笔从戎,真正成为了一名革命战士。

1926年,陈毅受到组织任命前往四川进行工作。这一年,我国的形势相当不容乐观,且先不说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单说在国家内部,就有多方势力林立。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陈毅自然不会对此坐视不理,马上便投入到了革命斗争当中去。

土地革命时期,陈毅充分发挥我党优势,深入人民群众,进行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带领着我军战士在战场上顺利冲杀,始终身处战斗的最前列。

在终于将侵略者从祖国大地上赶出之后,陈毅战斗的脚步仍然没有停止。

二、战场上的意外决定

1948年3月,此时淮海战役刚刚结束不久,我军的作战形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49年4月,跟随着南京,杭州等城市解放的步伐,上海战役也终于来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不过,这场战斗不同于往常。

开始战斗之前,我军战士接到了一个命令,那就是在市区作战的时候,尽量不使用火炮。

火炮在战场上的作用无疑是重要的,如果不能在作战当中使用大炮,无疑就是在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

为何上级会下达这样的命令呢?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我军战士希望能通过这场战役获得上海成功解放的结果,另一方面,我军战士又希望能确保上海人民以及一些重要设施的安全。

毕竟一旦上海陷入了停工停电的混乱局面,人民群众的安危无疑会更加受到威胁。

出于为人民的利益考虑,陈毅才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

早在我军战士来到上海之前,国民党守军就对整个上海进行了相当严密的部署。

他们不但在上海市区内部驻扎了20多万的士兵,还修筑了7000多个防御攻势。

不得不说,这防守可真是严密,也因为这严密的防守,我军暂时陷入了艰苦的作战当中,双方都出现了大量的人员损失。

既然强攻不行,那就要用软的了。其实彼时有不少国民党成员也不想进行作战,进行接触过后,有不少他们的成员都选择了投降认输,撤离上海。

只是在上海杨树浦电厂和自来水厂,驻扎在此的国民党部队始终坚持负隅顽抗,丝毫不肯退步。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自来水厂和电厂就相当于保证它顺利运转的“器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故而尽管心急无比,我军战士也无法直接硬冲。

最稳妥的解决方法,还是对其中敌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主动投诚。

不过该由谁来进行劝降工作呢?正当大伙为了这个问题忧思不已的时候,陈毅来到了这里进行工作。

听闻现在驻扎在电厂和自来水厂的最高指挥将领是一名叫做许照的副师长后,陈毅马上便露出了欣喜的表情,连声问道:你再说一遍,他们的副师长叫什么?

确认了对方确实是自己所熟悉的许照之后,陈毅很是高兴,连忙让人将蒋子英找过来。

原来,这许照不是别人,正是蒋子英的得意门生。

而蒋子英可以说是陈毅的老战友,两人之间的交情十分深厚。得知陈毅的来意之后,蒋子英想都没想,就答应前去劝说许照。

就这样,通过蒋子英的劝说,原本还坚决抵抗的许照决定和解放军代表见面。

并且在经过一番周旋之后,原本坚定的他改变了想法,决定投降认输。

不费一兵一卒,一枪一弹,原本坚不可摧的电厂和水厂便得以解放,当真令人振奋不已。

三、不朽的功勋

上海一战,我军战士的付出的不可谓不多,但无论如何艰巨,子弟兵们都坚决做到了不损害人民群众的安全利益。

在开战之前,陈毅提出了三个不打,即看不见敌人不打,打不中敌人不打,有人民群众不打,致力于从各个方面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利益。

也正因此,哪怕经历了15天的艰苦卓绝战斗,上海城还能保持几乎是奇迹一般的完璧无损。

当战斗停止后的一刹那,当枪声停止后的一瞬间,上海人民怀揣着紧张不安的心情迈出家门时,看到的就是裹着衣服、躺在湿漉漉地面上休息的解放军战士。

为了不干扰到人民群众,他们选择以这种方式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此情此景,何其令人动容。

而这样一支队伍,就是由陈毅所领导的。

敌人在言论上攻击我方时,总爱说我方战士是伪装出来的良善,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就拿陈毅在南方三年的经历来说,当时红军战士们的处境十分堪忧,经历了多达五次的反“围剿”战斗,最后不得不踏上长征的道路。

然而,彼时我方有将近1万多名伤员,就算能带走其中大部分伤势比较轻的战士,却还有两千多人被迫遗留在原地。

敌人可不是什么良善之辈,倘若被他们发现这些战士的踪影,必定会对其展开丧心病狂的报复。

在这种情况下,留守的陈毅没有选择放弃他们,而是积极地为他们想方设法寻找掩护。

最后,陈毅通过化整为零的手段,将战士们送进了老百姓的家中疗养,顺利躲过了敌方的搜寻。同时,他还对每个愿意接受伤员战士的家庭送上了五斤粗盐。

要知道那可是在山区,盐是相当珍贵的存在,对物资匮乏的我军来说,更是极为重要的物资。

陈毅的举动不仅完美解决了战士们的生存问题,也让百姓从中受利,当真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如果陈毅并不是真心为了人民作战,他还会这么做吗?仅凭这一点,谣言就不攻自破。

1972年1月6日,陈毅去世,那年他七十一岁。

虽然陈毅过早地离开了祖国大地,离开了他深深热爱的人民与国家,但他的功绩却会被我们一直牢记在心中,他的精神也将会永远被我们继承下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伊... 《——【·前言·】——》 在伊朗的一次考古发现中,一张元朝的羊皮信让学者们震惊不已。 羊皮信上写的内...
原创 为... 前言 秦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竟是"四代乱政"这短短27年。两位国君被杀,一对母子被抛尸深渊,八位...
原创 此... 听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吗?在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个人,他不仅明知有虎,还故意把自己送进虎口。这...
原创 对... 征和二年,大汉皇后卫子夫自缢,震惊朝野! 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第二个皇后,她出身平民,原本是平阳公主府歌...
汉代玉器除了金缕玉衣还有些啥?... 汉代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的一个高峰。澎湃新闻获悉,12月19日,“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展在良...
原创 为... 前言 巍峨高耸的太行山脉,雄壮而又陡峭。它绵延八百余里,横跨北京、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一市,就像擎天...
原创 震... 【震撼揭秘】泸定桥:人力扛鼎的桥梁传奇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的大渡河上,矗立着一座古老而雄伟...
原创 收...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原创 戴... 在革命年代,间谍是极其危险的人物,一旦被发现,将会遭受极其严厉的惩治。然而,有位“间谍”却格外的与众...
原创 开... 严于律己 唐亮将军生活朴实,从不因自己过去的功勋而骄傲。对于自己是严格要求,对于身边的人同样如此!当...
邻水邓氏联谊会工作稳步推进 这句喊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四海寰宇的邓氏家族的口号,是我们的心声和愿望。邓氏族发南阳,写进国史家谱,无...
原创 他... 他可以说是军统中活的最大的特工了,戴笠亲自介绍进军统,还当过他的秘书,因为戴笠,毛人凤和他都是江山人...
原创 李... 贞观23年,大唐皇宫内,秋风肃穆,落叶缤纷。 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英明君主,已至暮年,病...
原创 1... 1975年蒋介石病逝,蒋经国为何不得“大统”,严家淦上位真相 如果说,当一个位高权重之人将要不久于人...
原创 南... 1955年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的798人中,有几位资历是很深的,即便评上更高的军衔也不奇怪,之所以低配...
原创 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注...
原创 日... 黎明的光芒还未完全驱散太平洋上的黑暗,珍珠港的宁静被一阵阵飞机引擎的轰鸣声打破。1941年12月7日...
薛城遗址明确为南京地区已知年代... 记者从12月19日召开的“南京文明之光——高淳薛城遗址考古阶段性成果专家论证会”上获悉,薛城遗址被明...
原创 他... 标题:他是被历史黑的最惨的人明明造福后世但都只记得他一无是处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物的命运如同过...
“饿殍遍野”中的“殍”,不读f... 饿殍遍野,是个成语,形容老百姓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出自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