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时候,看了很多演义,还有听了一些评书,当时对一些历史上的名将可谓是崇拜得五体投地。尤其是隋唐第一好汉李元霸,单人就靠两个铁锤,一战打死100万人。在三国中,关羽赵云等名将武功高强,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是后来长大了,明白了很多事情之后,总感觉这里面不大对劲,因为一个人武功再高,也不可能同时对付那么多人。后来明白了那些只不过是演义里面吹嘘的,事实上的将领根本不可能那么强大。事实上很多将领武功并不高强,而是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指挥能力相当的强,也就是说他们能指挥一支数万人乃至数10万人的军队打胜仗,最典型的就是韩信了。
可别小看了这个管理能力和指挥能力,那是非常难得的,需要长期的培养和锻炼,比学武功可难多了。在历史上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叫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安禄山,史思明,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最强的就是他们能够管理和指挥数万人的军队,往往是一呼万应。而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在安禄山之后,能力不行,指挥不了军队,最后就被史思明反杀。
这些将领在和士兵单人对抗中可能还不占优势,因为很多时候将领的年纪一般都比较偏大了,像郭子仪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已经过了60岁,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打得过年轻力壮的士兵的。但是他能够指挥数万大军,假如有哪些个别的士兵反抗不听话,他一句话就能让那些士兵人头落地。普通士兵再强也只能够跟个别的人对抗,是无法同拥有大量军队的将领对抗的。
还有一点说明将领指挥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在武昌起义的时候,清廷派北洋军南下,去镇压武昌起义的新军。但是当时北洋军只听袁世凯的,清廷派去的将领荫昌根本指挥不动他们。最后清廷迫于无奈,不得不让袁世凯出山,袁世凯随后和南方的革命党达成协议,反过来逼满清皇帝退位。
而当时满清的将领如果能指挥得动北洋军的话,镇压南方的革命党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当时在中国的大地,还没有哪支军队能和北洋军对抗。可惜当时除了袁世凯之外,谁也指挥不动北洋军,满清的权贵们最后眼睁睁地看着满清朝廷被自己统属的北洋军逼迫退位。
上一篇:70年代速写 看看当年的生产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