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响世界的一百位人物中,中国秦汉之前选了三位人物,有两们思想家老子与孔子,还有一位政治人物,就是赢政大帝。对思想家我们能理解,中华文明的基础就是由他们创建的,而能选赢政大帝无疑是说他给中国留下了足以影响后世的许多东西,那么他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
统一
中华文明是从黄河流域发端的,其中黄河及它的两大支流渭河与汾河成为最主要的摇篮。而在渭河与汾河注入黄河处的三角地带,也就是后世所谓函谷关及崤山一线,成为关西与关东,山西与山东,简而言之就是关中与中原的界线。然后以这两块向南发展,关中之南就是巴蜀,中原之南就是江南,这四块地域成为中华文明最初的四大板块,
秦灭六国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把这四块完全融合一起,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区。秦先占的是关中,后来吞并了巴蜀,再后来向东灭六国,占据了整个的山东与江南,至于向岭南的延伸不过是对江南的继续扩大。
而且秦国不只是简单地把地域统一,而是为了把这四块融合在一起做了大量的工作,占巴蜀后,就开始向巴蜀移民,灭六国后又把六国的王室豪杰向关中迁移,在占据岭南后,更是移民五十多万到岭南,从人口布局上是要把这四块的人口重新安置。除此,还开挖运河,修建道路,让四块更好的联系在一起。赢政大帝还书同文,车同轨的进行了文化构建,大家可以因为各地的风俗而在说话上有方言,但就文字、度量衡等全一样了,这是把四块完全凝聚在一起的主要做法。也使得这次统一显得更为正式与正规。
因为在赢政大帝统一前,在中国历史上事实上还有两次统一形式存在。
一次就是大禹的治水。当年大禹为治水,共治有九条河流,从甘肃的弱水,黑水,到流经关中与山东的黄河,还有华北大平原上的济水、洛水和处于南方的汉水、淮河与长江,除了不涉及巴蜀地区的河流外,其他三大块区域全走遍了。我们把这由大禹因治水而行走的过程就成一个统一的过程,这一统一可以看成是禹迹之统。而中国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就与这治水有关,一条河流的治理,不是一个地方就可以完成的,而要上、中、下三游共同发力,各个支流一起治理。大禹用脚 步丈量的不是某一地区的领土,而是整个中华。简单讲就是大禹走过的地方就是中华领地。
后来的三代更有趣,因治水而强大起来的夏部落从中原崛起后建立夏王朝,成为三代之初。而后是从东夷崛起的商部落,和从关中崛起的周部落。周、夏、商三代刚好沿着渭河与黄河从西中东的分布着,三代是起于中而扩散于东西,将整个的黄河流域完全占据,也形成了最初的中华文明核心区。所以要说统一,大禹通过治水,已经用脚步为我们统一了一次中华,只是那时的区域还不是很大。
第二次统一可以看作是周分天下。武王灭商后,大分天下,关中是周王室的王畿所在,山东是各个封国,而江南的楚国、吴国、越国也是周的封国。巴蜀地区的巴国、蜀国及后来的充国、苴国也都接受周王室的分封,也就是说大家都承认周王室是天下共主,大家要按时到周述职上贡。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过由于分封制的原因,当是一个类似于联邦制的统一方式,各个封国有太多自主权,而这一点在周王室东移洛邑衰落后其独立性更强,但仍然改变不了为周王室封国的事实。
但即使各封国有强大的自主权,周分天下的统一方式也要比禹迹统一的方式进了一步。
所以说到统一,禹迹统一是第一步,周分天下统一是第二步,到秦制统一时已是统一的第三步,也就是于地方皆行郡县制,于中央有强大的集权政府。这种秦制统一成为而后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实行的统一方式。这当是赢政大帝给中华民族一个大贡献。
名称
赢政统一天下后,把皇与帝结合起来,也就是把我们常说的三皇五帝结合起来,觉得自己是最不了得的人,于是皇帝成为最高权力者的专有名称。同时还指定了一个自称的专有名词“朕”,也给全天下百姓起了一个名称叫“黔首”,还把皇帝命称为“制”令称为“诏”,而且废除谥法,认为这是儿子议父亲 ,臣子议君王,是不好的事。今后就一世,二世,直指万世的向下传就行了,不用太麻烦。
在这个名称创造中,皇帝、朕、诏这些名称被后世皇帝接受一直流传下来,而对黔首及谥法则没有。秦灭亡后这些就又改过来了。从这些继承与改变能看出后来的人的一些心态。比如把王称为皇帝,自称为朕,这是表明要比王高一个等级,是国家的最高元首,是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最高权力象征,后世的皇帝自然觉得好。而把百姓称为“黔首”,那多少有些对民众的侮辱在内,而且只有秦尚黑,所以汉开始就不这样叫了。而对自称“朕”的选择最有意思,这本是个极普通的汉字,在古字中从“舟”“灷(zhuan)”声.指船的裂缝,不过这意思也很少用。但灷是火种之意,再把灷分开来,就是一火一草,然后再加一舟,以后来舟向月的过渡,用这个词专指皇帝本人,实在可以有许多意象的解释。皇帝确实如水所载之舟,草所燃之火。但不论如何,赢政让这个生僻字,有了新意,而且变成了一个常见字。
至于这谥法,是周朝时的一个发明,认为人死后要由后人给他起一个绰号,这个绰号要达到对这个人是好是坏,还是不好不坏的概括作用,也就是说盖棺定论的意思。周礼认为这样会对一个人起到约束作用,也就是说想在死后有上好的绰号,那活着的时候就要好好表现。比如把姬昌叫文王,把姬发叫武王,当是好的绰号了,而把子受叫纣王,把姬宫涅叫幽王,就是不好的绰号了。但这种用死后绰号,用以约束活人的做法实在是想当然了,所以赢政弃之不用,但秦亡后,儒家又加以恢复,而且还不断发展,绰号是越来越长,让人一口气难以读完,比如万历皇帝的绰号就是“范天合道哲肃崇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基本上是把世间有的美好词语全用上的,可这样的绰号,除了写起来占地方,读起来要喘气外没有什么好处。
之所以把这些名称的创造也看成是赢政的一大功绩,不是说这些创造有多神奇,而只是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周礼儒家所规定的那些繁琐的礼仪除了对人有束缚作用外,完全可以弃之不用。从名称的改变,至少可以看出赢政大帝还活力充沛,没有被条条框框束缚住,而是能睁眼向前看的大步前进。
体制
在秦统一以前当然也有体制,但秦统一前官员任命与来历与秦统一后大不同。秦统一后一个郡有郡守(民政)、郡尉(军事)、郡监(监察)三个平级的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而县一级也有县令、县尉、县监三人,他们可以自行任命署吏。其中郡守下可有郡丞。当时的全国有40多个郡,近千个县,这就有了数千人的官僚队伍。这些官吏们如何产生,如何任命,如何考核,如何升迁,如何调动,如何与平级、上级搞好关系,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会成为一门学问,就会形成一个最大的职场生态,而这个生态就成为一种体制化生存状态。
后世围绕官员的出处有过许多变动,从门阀递补,到贵族继承,到九品征招,到举孝廉,到科举,到军功,到我们今天的招考,以及围绕官员们的管理、考核、选拔、任用等当政者大费脑筋,当官者也是施出浑身解数,首先为进入官僚系统,为进入这个体制努力,然后是进了体制后如何升迁再想各种办法。这一切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官场文化,体制文化,这种影响到今天仍然强大地影响着社会的运行。
当然赢政大帝是想不到后世所有这些围绕体制而有的竞争,但他没有想到大一统在出现时所产生的这个体制对中国的影响才是巨大的。
长城
修长城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匈奴挡在外面,也是给游牧民族与中华本土划了一条线,这里面就是中华的,外面是你们的。你们没事别过来,有事也最好别过来。
这条从甘肃临洮到辽东,长达万里的城墙其于中国人的意义远不是他成了世界奇迹,是什么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体现。它给后世的影响就是那条线,那条过去是无形,现在成为有形的边境线。中国后世的历史就是围绕这条边境线展开的,统一的中华帝国都要面对这条线外的敌人。因为在中国本土四周,东南为在海,西为高原,基本没有什么祸患与外敌,能有的就是北方。
当我们能抵挡住长城以北的外族入侵时,中华帝国基本统一,当我们无法抵挡时,中华帝国基本分裂。而以蒙古入侵,建立元朝为早,是长城以外的民族完全越过长城到了中华本土,所以由汉族建立的明王朝重新夺回中华本土的统治权后,再次把修长城提到日程上,再次要用这条城墙划出一条边界来。
所以当年赢政大帝派人修筑长城就是想用其把中华本土保护起来,就是想划定一条边线,用以告诫大家不越线。这条线在两千多年来一直划在中国人的心头,能守护好长城以内的领土,就是守护好了中华,就不屈辱,如同守护不好就是一种耻辱,就觉得自己的土地被外族夺去了。当然如果我们能出长城北击外族那就是胜利与光荣。
赢政能成为千古一帝,就是在他手中完成的第三次统一,以及由他创造的许多名称,形成的统一下的体制,还有为保护中华本土而建的长城成为至今仍然在对中国人发生着影响的事情。这位没有太多个人生活,个人爱好,没有多少亲情的君王,一生所系所念就是统一及统一后的中华本土能不受侵犯。
作为一个帝王,赢政走了,但他的影响如他的秦俑一样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