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秦亡以后,汉朝史学家对此事件的总结。
不管是南公还是范增,绝不可能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司马迁在记录历史事件时,采取选择性的,与历史事件相符合的谶语,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历史上也有学者曾经预言“亡秦者胡也”,此谶语为什么没有成真呢?现在来分析一下“亡秦必楚”,为什么能成真呢?
一、反秦领袖陈胜、项羽和刘邦
我认为“三户”指的应该是陈胜、项羽和刘邦,因为三人皆是楚人
。并不是楚国的昭、屈和景等三氏,也不是指三户人家。为什么“三户”指的是三位起义推翻暴秦的首领呢?
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秦王朝的政权,做出了很多正面的措施,但横征暴敛,苛刻残忍的刑法,令各阶层的民众感到恐惧。秦朝采取了一系列的高压手段,激起了民变。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推翻暴秦,在反秦的斗争中,承担艰巨的任务。在反秦过程,只有陈胜、项羽和刘邦三人领导反秦,具有特殊的历史使命。
1、陈胜起义
陈胜在大泽乡发生起义,攻占陈县后,建立“张楚”政权,虽然最后失败,但他是反秦的首义之功臣。
《史记》中记载:“陈涉虽已死,其已置遣侯王将相竞相灭秦,由涉首事也。”
2、项羽起义
项羽叔侄虽为旧楚国贵族,蓄意夺取天下。起义之初,尊陈胜为首领,在“张楚”政权的旗帜下。项羽梁死后,项羽率反秦之师北上,消灭秦朝主力军,为反秦做出了贡献。
《史记》中记载:“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并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项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
3、刘邦起义
刘邦起义反秦,后来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在反秦过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项羽北上,率楚军,入关兰田,占领了秦都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宣告灭亡。
《史记》中记载:“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拔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二、楚国人与秦人仇怨很深
秦国灭楚国之后,楚人不愿做秦国的民众,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的条款中,以战获首级来计算战功受爵,秦人每次战争中,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再加上秦国的律法残酷,楚国民众有抵触情绪,导致各国民众不愿接受秦国统治。
秦国与六国的战争,斩杀民众极多,对秦人有着非常严重的仇视情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用法治推行秦制和秦国风俗,让楚人从不适到不满,再到无法忍受,激起了楚人反秦情绪的原因。
秦人把“亡秦必楚”的谶语,信以为真,引起秦人的焦虑,保持高度的戒备,同时楚国人凭借谶语,激起民众反秦的信念。
“亡秦必楚”之所以应验
,源于楚国的民众是一股巨大的中坚力量,他们
忠君爱国的精神,深深烙在楚人的心里
,危难之际担起重任,再加上对秦人的恩怨情仇,起到了推动作用。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与“亡秦者胡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是一种政治手段,用谶语激起民众对秦的不满。楚人与秦人原来有联姻之亲,遭到灭国之痛,有心利用谶语,把注意转意,楚国人成了秦人的头号敌人。
在推翻暴秦的过程中,率先起义的是楚人,最后取得胜利的也是楚人刘邦,后来汉朝史学家对秦朝这段历史的记载,大家以为是预言成真。其实具有他的必然性与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