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特科首个卧底,51年被捕,临刑前喊陈赓作证!不料陈赓:管制为好
迪丽瓦拉
2025-08-18 04:33:12
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编辑:史在没有钱

前言

在1951年的南京,一个名叫鲍君甫的老人因被指控为反革命特务而面临极大的危险,面对即将到来的极刑,他不屈不挠地呼喊着:“让陈赓来,

他能证明我的身份!”这一声呼救震动了法院,

也让我们再次回顾了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那么,鲍君甫是谁?难道一个高龄的老人,真的是双重特务吗?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在新中国初年,南京的一处偏僻巷弄里,

广州路旁的随园后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摊,

每天早晨有一位年近六旬、身形略显发福的老人总会准时开摊。他是这个茶水摊的主人,说话带有明显的广东口音,附近的人都习惯叫他鲍老先生,有的则亲切地称呼他为“广东佬”。

尽管鲍老先生已经在这条巷子落脚多年,

他的生活却依旧神秘莫测。

除了知道他名叫鲍君甫,人们对他的过往所知甚少。他的日常简单而规律,忙碌时给客人斟茶递水,闲暇时则沉浸于书报之中。

在1951年的一个平常日子,巷口突然停下一辆轿车,

几名男子走下车来直接将鲍老先生带走。这一幕让附近居民大感意外,纷纷对鲍老先生的真实身份展开猜测。

实际上这已不是鲍老先生第一次被带走。就在一周前,市公安局的警车也曾将他从茶水摊直接带走,

那次事件在社区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多数人猜测,这位表面上文静的鲍老先生可能牵涉到一些重大的问题。

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天后鲍老先生被公安人员亲自送回。那位将他送回的公安干部看起来颇为威严,而且态度和蔼,彬彬有礼地与鲍家人交谈,

这让居民们对鲍老先生的身份更加好奇。

这次鲍老先生再次被轿车接走,居民们的好奇心与困惑再度被点燃。他们不知道这次来接他的是谁,也不明白鲍老先生到底有何特殊之处。

事实上接走鲍老先生的正是市政府的工作人员,

由南京市政法部门的高层领导陈养山亲自处理这一次接待。

在与陈养山的谈话中,鲍老先生得知,

就在几天前,周总理还特意提及他,向南京市及上海市的领导强调要关注鲍老先生的安危,他表示新中国不应忘记鲍老先生曾为国所作的贡献。

在1926年的初春,鲍君甫的家庭住宅在上海迎来了一位不同寻常的访客,中共的代表陈养山。

表面上陈养山的来访目的是向鲍君甫请教日语,

但他的实际任务远比这个简单得多。陈养山受党的派遣,其真正的目标是说服鲍君甫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利用他的能力和人脉在上海推动党的活动。

鲍君甫的背景非同小可。他出生于19世纪末的广东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族。在他的童年,家族就已经安排他前往日本接受教育,希望他能从中汲取更先进的知识。在日本鲍君甫学业优异,还广结良缘,

深入了解了日本的社会与文化,最终他被稻田大学录取,

这是一所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

在稻田大学的校园里,鲍君甫首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当时这一思想正通过学术交流迅速在日本高等教育系统中传播。

鲍君甫对这些新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开始深入研究,并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的理念。

毕业后鲍君甫没有直接回国,而是先在一家日本通讯社工作,

通过这份工作,他结识了众多政治和商业领域的重要人物。

他的视野和人脉在这段经历中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回国后他参与了五四运动,后来他加入了一家日资企业担任管理职务,同时也为几家报社撰写文章,借此机会传播先进的政治思想。

实际上早在1924年鲍君甫加入了国民党,抱着满腔热血,希望通过政治途径为国家寻求进步。

随后的1925年5月,当日本资本家在上海残忍枪杀了进步工人顾正红,

鲍君甫激愤地投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卅运动。在此期间他与李立三共同策划了我党上海总工会的组织建设,迅速在进步阶层中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鲍君甫与同乡的青帮大佬杨剑虹关系密切。

两人同龄而且共同怀揣救国志愿,成为了莫逆之交。他们几乎形影不离,同吃同住,无论江湖还是政界,鲍君甫都留有一席之地,其人脉和影响力在旧上海社会中不容小觑。

到了1925年底,鲍君甫开始向共产党员陈养山学习日语。在他们的交流中,讨论的话题常常围绕如何挽救国难。陈养山不断向他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念,而鲍君甫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

逐渐认识到这一思想体系对于国家未来的潜在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鲍君甫通过陈养山的引荐,陆续结识了多位共产党的进步人士,如沈雁冰、赵子昂、陈望道等。这些交流极大地拓宽了他的政治视野,

并逐步塑造了他的进步立场。

直到1927年的“四一二”政变彻底改变了鲍君甫的命运。

蒋介石的疯狂行动——屠杀无数进步工人和共产党员,让鲍君甫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政变后,上海的街头河流成血,逾300名工人遇害,更多的进步分子被捕或失踪。这一事件极大震撼了鲍君甫,他公开谴责蒋介石的暴行,成为了政府眼中的钉子户。

不久鲍君甫因其大胆的行动被捕入狱,但由于他广泛的人脉和强硬的背景,蔡元培等知名人士出面,不久后他便被保释出狱。出狱后的鲍君甫在蒋介石的一言堂政治压迫下感到极度压抑,

内心的愤怒和无力感让他郁郁寡欢。

在监狱中度过的日子,让鲍君甫有了更多的时间反思和沉淀。

他重新审视了国民党的政治行径,结合陈养山之前的教导,渐渐确信了共产党的道路是救国的唯一出路。尽管“四一二”政变给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失去了如李大钊、陈延年等杰出领袖,鲍君甫仍坚信只有共产党能够真正引领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

而国民党内部,以陈立夫为首的特务机构的建立和运作,更加凸显了这一政权的腐败与黑暗。孔宋两家掌管财政和人事,密切的利益关系使得政府操作更加私利化。

这种政治环境更坚定了鲍君甫加入共产党的决心,

为了真正的国家利益而战。

在决定扮演双重身份后,鲍君甫开始在党内活跃,与多位共产党领导人建立了联系,包括当时的情报科长陈赓。经过精细的考察,陈赓向周恩来汇报,

认定鲍君甫是可信任的人选。

周恩来立即指示,将鲍君甫纳入中央特科,正式授权他渗透国民党,同时保证为其行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为了加强鲍君甫的可信度,陈赓偶尔会提供一些已被篡改的轻微机密文件,

让鲍君甫有所“功绩”可报,甚至安排他发现并上报已被中共转移的据点,增强他在国民党内的地位。

凭借这种巧妙的策略,鲍君甫逐渐消除了国民党对他的疑虑,其间谍生涯也因此更加顺利。他甚至设法帮助当时的党务调查科主任张道藩清除了一位政敌,

从而获得了张的绝对信任,使自己在国民党机关中的活动更加自如。

通过利用自己深厚的日本关系网,鲍君甫在英国巡捕房中也极为活跃,解决了不少中英、中日间的纠纷,使他能够轻松访问巡捕房,获取重要资料。

这些丰富的关系使鲍君甫能够经常在行动前就得知对共产党的抓捕计划,

及时向党组织传达情报,使敌人多次空手而归。

1928年8月,戴冰石的告密导致多名共产党人被捕,鲍君甫迅速将此消息通知陈赓,党内立刻采取行动,消除了这一威胁。鲍君甫还精心设计,将一个即兴的叛徒作为无用的棋子牺牲,

以此误导国民党,进一步确保了党的安全。

通过这些出色的表现,鲍君甫赢得了国民党的高度信任,还在1930年危急时刻救过周总理一命。那年4月黄第洪的自首和对周总理的汇报几乎让周恩来陷入危机,

幸得鲍君甫及时通报,周总理才得以逃脱可能的抓捕。

在充满危险的特工生涯中,鲍君甫多次解救了被捕的同志,还精准地消除了多名潜伏在党内的叛徒。

他的行动虽然充满风险,但每一次成功的行动都为党的生存和发展贡献了无价的价值。

在1931年,关向应留学归来后活跃于革命前线的共产党领导人,

突然被当地巡捕拘捕。

他曾在1924年赴苏联学习,归国后成为共青团中央的书记,并进而担任了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重要职务,还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关向应的被捕,对中共在上海的活动构成了严重威胁。

当时敌人从他的住所搜出了大量包含机密信息的文件。这些文件若落入国民党之手,将对党的秘密网络造成不可预知的打击。

关向应虽然在严刑拷打下保持沉默,

没有泄露任何重要信息,但文件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大隐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党决定派遣杨登瀛和“中共文件专家”刘鼎协同行动。

刘鼎,一位经验丰富的地下工作者,曾在莫斯科学习,熟悉如何处理这类敏感文档。他和鲍君甫一起,巧妙地将真实文件替换为精心伪造的无害文件。

在一周紧张而谨慎的“调查”后,鲍君甫向巡捕头目兰普逊报告称,搜集的资料不过是些学术性文献,对政府构不成威胁,

关向应在狱中也表现出一副悲观和消极的学者形象,

这进一步加深了敌人的误解。

兰普逊最终接受了这一解释,认为关向应不过是一位过于激进的学者,

决定对其宽大处理。

关向应被关押几个月后释放,他随即秘密前往香港,并最终加入了位于鄂西的革命根据地,继续与贺龙等革命同志并肩作战。

这一次行动成功保护了关向应的安全,

也确保了中共秘密文件的安全,避免了可能对革命事业造成灾难性打击的情报泄露。

关向应的逃脱和后续活动表明,即使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党的智慧和策略也能找到突破口,化险为夷。

鲍君甫表面上似乎是军统特务机构徐恩曾的亲信,

实际上却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隐秘战士。他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多次向党组织输送关键情报,救助了无数革命同志于绝境,他的行动完全不顾个人安危,真正体现了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战场并非只有枪林弹雨和明争暗斗的前线。

还有那些像鲍君甫这样的无名英雄,

他们没有身披战袍,也未曾在战场上直接挥剑,而是选择在敌人的核心圈内进行更为微妙和危险的斗争。这些人虽然时常遭受外界的误解和质疑,甚至受到来自同胞的冷眼与诋毁,但他们仍旧坚守着对革命的忠诚,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撑着抗战的胜利。

鲍君甫的工作虽然缺乏公众的光环,但他的牺牲和贡献却是革命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经常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冒险从敌人的情报系统中窃取信息,

甚至多次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影响力,

安排救援行动,成功将许多即将被捕的同志从敌人的魔爪中解救出来。

正是有了鲍君甫这样的无名英雄在幕后默默付出,新中国的曙光才得以从漫长的战争岁月中缓缓升起。我们应当记住,每一位在历史的阴影中默默无闻地奉献的战士,无论他们的战场在何处,无论他们的名字是否为人所知,

他们都同样值得我们铭记和赞扬。

他们是那场伟大斗争中真正的英雄,是新中国从暗夜走向光明不可或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白木,子荫.中共情报三杰之一鲍君甫传奇[J].文史春秋,2003,(02):36-40.

[2]程堂发.鲍君甫:镇反中发现的一位特殊人物[J].党史博览,1999,(07):33-36.

[3]滕小阳.陈赓大将与传奇人物鲍君甫[J].政府法制,1998,(09):30-33.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兴... 提起四川都知道是天府之国,喜辣,美女众多,是有名的安乐窝。可是在很久以前,四川却只是个鸟不生蛋的地方...
原创 梁... 北京,行政的中心、经济和历史的发展地、多个朝代的国都,见证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变迁。从发掘于北京周口店...
原创 李... 李达是中共一大13位代表之一,当年一大在上海召开,就是他和李汉俊负责筹备的,李达也被选举为中央局宣传...
原创 被... “ “拨开历史迷雾、静看风云变幻”,一家之谈,欢迎探讨。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即使是史书也不一定...
原创 毛... 前言:历史的阴影与光辉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事件如同被迷雾笼罩的宝藏,等待着勇敢者去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原创 粟... 粟裕将军半生征战路 1984年初,一则消息在军委高层引起波澜:功勋卓著的粟裕大将病危住院。当时任军委...
原创 朱... 要说古代历朝历代,对于贪污的容忍度最低的朝代,想必明朝洪武年间一定能够“名列榜首”,并且几乎没有什么...
原创 姑... 清朝历史上,共有27位皇后,如果加上被追尊的肇、兴、景、显四祖的皇后,这个数字则变成了31位。在这些...
原创 洪... 1864年的夏天,火辣辣的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仿佛连空气都快被点燃了。天京城墙外,清军的炮火声震耳...
原创 苏... 苏联红军,作为二战时期的重要力量,其军纪问题一直是历史研究中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议题。为何会有人说苏联红...
原创 古...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更迭,也出现了许多名垂史册的人物。历史上曾出现了这四位出将入相的奇人,他们无不有着经...
原创 汉... 长沙在汉代叫什么? 1.马楚王国,马楚国都,后梁封马殷殷商的殷为楚王。这里有开福寺,现在还有,地铁有...
原创 东... 西晋统一仅经历了短暂的太康盛世,就进入动乱状态,这与汉朝建立后国家蒸蒸日上迥然有别。在八王之乱的影响...
长知识丨古人为何用“鸿雁”代称... 我们经常能在诗文中看到古人用“鸿雁”代称书信,比如黄庭坚那首有名的《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
原创 关... 有一句知名的俗语:大意失荆州。讲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丢失荆州的故事,从俗语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关羽是...
原创 古... 1938年3月10日下午,德国陆军的装甲兵总监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被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贝克将军召见到...
原创 诸... 在公元234年,蜀汉的“智者”诸葛亮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悄然陨落于北伐前线,留下了一个“卧龙梦”的未...
原创 杀... 本号之前写过不少关于北宋末年那些事,本来没想再重复这个话题。但最近“被迫”看了一本书,其中按“传统视...
原创 为...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春秋与战国是两个紧密相连却又截然不同的时代。春秋时期,虽然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但...
社交生活上:《曙光时代——意大... 社交生活上 曙光时代——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文明 特别展-浙博佳展回顾之五 “曙光时代——意大利的伊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