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毛主席的思考方式。
事例1
毛主席说: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这是毛主席对抗美援朝的观点:
这样做的利益,不这样做的害处,这种思考方法,就会得出唯一的、战略性的结论,当时
很多将领都对抗美援朝持反对意见。
通常一般人会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和坏处,不这样做的好处与坏处,历史告诉我们不如毛主席这种思考方式。
试想,如果出兵朝鲜,以“不放弃”好的结果为原则,就得出了“参战利益极大”的结论。
试想,如果不出兵朝鲜,以“不抛弃”最坏结果做准备的原则,这个准备的工作量和难度,一定是大到不可想象,就得出了“不参战损害极大”的结论。
这种思考方式,发现和确认了这是一个起点,不断地找起点,终于越走越远,越走越高,直至开国,直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事例2
“以连或营为单位,单独行动,分散在农村中,用游击的战术发动群众,避免目标,我们从一九二七年冬天就计划过,而且多次实行过,但是都失败了。
因为:
(一)主力红军多不是本地人,和地方赤卫队来历不同。
(二)分小则领导不健全,恶劣环境应付不来,容易失败。
(三)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四)愈是恶劣环境,队伍愈须集中,领导者愈须坚决奋斗,方能团结内部,应付敌人。只有在好的环境里才好分兵游击,领导者也不如在恶劣环境时的刻不能离。”
这一段话的缺点是:
所举不能分兵的理由,都是消极的,这是很不够的。
兵力集中的积极的理由是:
1)集中了才能消灭大一点的敌人,才能占领城镇。
2)消灭了大一点的敌人,占领了城镇,才能发动大范围的群众,建立几个县联在一块的政权。
3)这样才能耸动远近的视听,才能于促进革命高潮发生实际的效力。
这是毛主席给当时中央的信件:
他特意地纠正了早先的思维方式——只讲害处,改为只讲好处,该好处已经被证明了的。如果不讲好处,便不能创造和前进。
毛主席说:从发生到发展,从没有政权到夺取政权,从没有红军到创造红军,从没有革命根据地到创造革命根据地,总是要进攻的,是不能保守的,保守主义的倾向是应该反对的。
第一次的答复,是终点化的。修正后的答复,则是起点化的,能让人畅想出一段以之为起点的行动。
而只有找到起点,人才能行动和前时,依靠的是人性。找到终点,只会让人停滞,转而依靠意志力和道德,这种显然不确定性很大的。
事例3
毛泽东到湖南团结了过去各县农民协会的残余的武力,使之脱离了农民群众,而自己保存起来。这就是后来红军的一种来源。
毛主席保存了秋收起义的一个较远的起点,而不是从头再来。
同样,朱德元帅也是保存了南昌起义的一个较远的起点,避免了从0再来。
比如,老蒋,在失败面前三次保存了自己(其他军阀都不行),历史证明了,能保存起点的,才能站到历史的主角位。
事例4
在遵义的那12天,长征从精疲力竭的军事撤退,转变成既有革命目的又有民族目的的政治行动。他毫不拖延地在那个小军阀的家里召开了一个会议;他转变了形势,压倒了28个布尔什维克,并重新定义了长征。
这里,通过定义法,毛主席,也是把长征起点化了。
“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这是新的定义,也是新起点。
事例5
毛泽东认为,组织者的天才就在于,他能够把各种人的长处结合起来。他不应暴露别人的弱点,或者反复指责别人的弱点,而应当鼓励把所有积极的因素联合起来。
这也是起点化,把长处结合起来,则人人都有长处,人人都可用,这就有了起点。
而如果看人弱点,则人人都有弱点,人人都不可用。那是终点化的思维。
通过组织,把人的弱点隐藏起来,把所有的积极因素联合起来,这就形成了起点。
普通人把事情终点化,天才和战略家把事情起点化。这种把终点变成起点的思维方式,是战略家的核心能力吧。
历史奖励执行把事情进行起点化、把终点进行起点化的策略的人。
科学是最大规模的起点化运动,把所有东西都统一一致到数学的起点。
数学是天然起点化的。
做完终点化,务必要做起点化,那就是创新和可能性(Possibilities)。
标准化、流程化,也天然是起点化的。这是定义的过程。
商品化也是起点化的,把发明和创造进行起点化。这也是定义的过程。
作了起点化,才能让后人、让别人在这个起点上继续前进,这就形成了一棒交一棒的接力赛。
现代科学和现代帝国背后的动力都是一种不满足,觉得在远方一定还有什么重要的事物,等着他们去探索、去掌握。然而,科学和帝国之间的连接还不仅如此而已。两者不只动机相同,连做法也十分类似。对现代欧洲人来说,建立帝国就像是一项科学实验,而要建立某个科学学科,也就像是一项建国大计。
比如科学家:
不是把牛顿的物理发现,再发现一遍。
不是把爱因斯坦的发现,再发现一遍。
是以前人的发现为起点,再往前发现。
不论是想当物理学家、考古学家还是政治学家,在读大学的第一年,就会有人告诉他们,要把目标放在超越爱因斯坦、施利曼(Schliemann)和韦伯所告诉我们的知识。
只做终点化,和只做起点化,两者的对比就会是这样:
世界在1750年看起来还没什么差异,但这其实只是假象。这就像是有两家建筑商同时开始兴建高楼,一家使用的是木材和泥砖,另一家则是使用钢筋和混凝土。一开始,两个工地无论兴建速度或是建筑高度都相去无几,看起来这两种建法也就没什么差别。但等到一过了某个门槛,木材和泥砖盖的高楼就再也无力支撑,于是颓然倾塌,而钢筋和混凝土却还是能屹立不摇,继续向上伸展到人类目光的极限。
前者早早是终点,后者竭尽全力地进行起点化,自然盖得更高,屹立不摇。
起点化的方法
毛主席
:
用辩证法
,
以不放弃好的结果为原则
,以积极面对为起点,向前推导展开。
试想,如果出兵朝鲜,以不放弃好的结果为原则,就得出了“参战利益极大”的结论。
用辩证法
,
以不抛弃最坏结果做准备
,从准备角度为起点,向前推导展开。
试想,如果不出兵朝鲜,以不抛弃最坏结果做准备的原则,这个准备的工作量和难度,一定是大到不可想象,就得出了“不参战损害极大”的结论。
用矛盾论
,发现主要矛盾,遵从次要矛盾服从主要矛盾的原则,确立和保存更优的起点。
用组织法
,把长处结合起来,把弱点隐藏起来(不起负面作用),把积极因素联合起来,这就得出了一个起点。
用定义法
,重新定义一个事件,从而获得起点。
普通人的方法
数学化
对看到的现象,看到的思想,尽可能地进行数学化。
尤其是圣人的言论、事迹;伟人的言论、事迹,进行数学化。
找出里面的数学表达,一致到数学,统一到数学。
只要能将信息转成数学符号,储存、传播和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就能快到令人叹服。
实行傅立叶变换
通过对事物进行傅立叶变换,实现起点化,把我们从关注“是什么?”转到“是怎么生成的?”
傅立叶变换就是把一堆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函数或数据(在傅立叶眼中他们杂乱,冗余)进行统计、分类、归纳、整理,并在频率谱上进行展示。
傅立叶变换可以理解为一段序列信息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在变换过程中总信息量保持不变。
通过傅立叶变换来
逆向还原出配方,从消费者转向创造者。
实例1
通常角度的人生,显得错综复杂,如果
你一直记录自己一生的所有事件,能写出厚厚的几大本
。
傅立叶角度的人生:
傅立叶统计了人生各种事件发生的频率,比如频率最高的可能是睡觉、上厕所、吃饭、学习、闲聊、工作等事情,这样傅立叶只要把这些事件按照发生频率高低排列在坐标轴上。
这样归纳整理后的好处:整洁,清晰,节省空间,甚至突破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实例2
比如,
商人对客流量这个时间序列做傅立叶变换:
问题1,总客流量就是所谓的零频率成分。
问题2,上午和下午的人数差就是低频成分。
……
问题12,12个小时中偶数小时的人数减去奇数小时的人数,就是最高频成分。
通过改变信息的呈现方式,提供了一个从全局到细节的分析角度,傅立叶变换的低频信息,对应于整体面貌,傅立叶变换的高频信息则对应于具体细节。这种变换,也得到了一种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
客流分析能帮助实体门店做两件事:优化资源配置和预判发展趋势,比如“导购员在接待与自己年龄相仿的顾客时成交率更高”。
实例3
又如,
有一种饮料叫做:橘子香蕉牛奶冰沙。
你很想喝,但是现在你发现市场上卖得简直太贵啦,一杯居然都得10刀。
这时,我们可以对这杯饮料实行傅立叶变换,
将各个成分按过滤得到的比例加以混合,就可以得到和市场上一模一样的橘子香蕉牛奶冰沙了!
傅立叶变换,就让我们从“是什么”转到“是怎么生成的?”这是一种知其所以然,这就实现了模仿能力、创造力和发明能力。
实例4
再如,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也是一种傅立叶变换,为马斯克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尽一切可能用“原材料”信息,通过最基本的因果关系和逻辑推理,来进行问题的推导与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而不利用“半成品”信息来推导与分析。
火箭是由什么制成的?航空级铝合金,再加上一些钛、铜和碳纤维。然后我会问自己,这些材料在市场上值多少钱?结果是,这些火箭原材料的成本大约是火箭价格的2%。
几年时间内,SpaceX公司将发射火箭的成本削减至原本的十分之一,尽管如此,还是能够赚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