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毛主席: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迪丽瓦拉
2025-08-19 02:33:50
0

学习毛主席的思考方式。

事例1

毛主席说: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这是毛主席对抗美援朝的观点:

这样做的利益,不这样做的害处,这种思考方法,就会得出唯一的、战略性的结论,当时

很多将领都对抗美援朝持反对意见。

通常一般人会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和坏处,不这样做的好处与坏处,历史告诉我们不如毛主席这种思考方式。

试想,如果出兵朝鲜,以“不放弃”好的结果为原则,就得出了“参战利益极大”的结论。

试想,如果不出兵朝鲜,以“不抛弃”最坏结果做准备的原则,这个准备的工作量和难度,一定是大到不可想象,就得出了“不参战损害极大”的结论。

这种思考方式,发现和确认了这是一个起点,不断地找起点,终于越走越远,越走越高,直至开国,直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事例2

“以连或营为单位,单独行动,分散在农村中,用游击的战术发动群众,避免目标,我们从一九二七年冬天就计划过,而且多次实行过,但是都失败了。

因为:

(一)主力红军多不是本地人,和地方赤卫队来历不同。

(二)分小则领导不健全,恶劣环境应付不来,容易失败。

(三)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四)愈是恶劣环境,队伍愈须集中,领导者愈须坚决奋斗,方能团结内部,应付敌人。只有在好的环境里才好分兵游击,领导者也不如在恶劣环境时的刻不能离。”

这一段话的缺点是:

所举不能分兵的理由,都是消极的,这是很不够的。

兵力集中的积极的理由是:

1)集中了才能消灭大一点的敌人,才能占领城镇。

2)消灭了大一点的敌人,占领了城镇,才能发动大范围的群众,建立几个县联在一块的政权。

3)这样才能耸动远近的视听,才能于促进革命高潮发生实际的效力。

这是毛主席给当时中央的信件:

他特意地纠正了早先的思维方式——只讲害处,改为只讲好处,该好处已经被证明了的。如果不讲好处,便不能创造和前进。

毛主席说:从发生到发展,从没有政权到夺取政权,从没有红军到创造红军,从没有革命根据地到创造革命根据地,总是要进攻的,是不能保守的,保守主义的倾向是应该反对的。

第一次的答复,是终点化的。修正后的答复,则是起点化的,能让人畅想出一段以之为起点的行动。

而只有找到起点,人才能行动和前时,依靠的是人性。找到终点,只会让人停滞,转而依靠意志力和道德,这种显然不确定性很大的。

事例3

毛泽东到湖南团结了过去各县农民协会的残余的武力,使之脱离了农民群众,而自己保存起来。这就是后来红军的一种来源。

毛主席保存了秋收起义的一个较远的起点,而不是从头再来。

同样,朱德元帅也是保存了南昌起义的一个较远的起点,避免了从0再来。

比如,老蒋,在失败面前三次保存了自己(其他军阀都不行),历史证明了,能保存起点的,才能站到历史的主角位。

事例4

在遵义的那12天,长征从精疲力竭的军事撤退,转变成既有革命目的又有民族目的的政治行动。他毫不拖延地在那个小军阀的家里召开了一个会议;他转变了形势,压倒了28个布尔什维克,并重新定义了长征。

这里,通过定义法,毛主席,也是把长征起点化了。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这是新的定义,也是新起点。

事例5

毛泽东认为,组织者的天才就在于,他能够把各种人的长处结合起来。他不应暴露别人的弱点,或者反复指责别人的弱点,而应当鼓励把所有积极的因素联合起来。

这也是起点化,把长处结合起来,则人人都有长处,人人都可用,这就有了起点。

而如果看人弱点,则人人都有弱点,人人都不可用。那是终点化的思维。

通过组织,把人的弱点隐藏起来,把所有的积极因素联合起来,这就形成了起点。

普通人把事情终点化,天才和战略家把事情起点化。这种把终点变成起点的思维方式,是战略家的核心能力吧。

历史奖励执行把事情进行起点化、把终点进行起点化的策略的人。

科学是最大规模的起点化运动,把所有东西都统一一致到数学的起点。

数学是天然起点化的。

做完终点化,务必要做起点化,那就是创新和可能性(Possibilities)。

标准化、流程化,也天然是起点化的。这是定义的过程。

商品化也是起点化的,把发明和创造进行起点化。这也是定义的过程。

作了起点化,才能让后人、让别人在这个起点上继续前进,这就形成了一棒交一棒的接力赛。

现代科学和现代帝国背后的动力都是一种不满足,觉得在远方一定还有什么重要的事物,等着他们去探索、去掌握。然而,科学和帝国之间的连接还不仅如此而已。两者不只动机相同,连做法也十分类似。对现代欧洲人来说,建立帝国就像是一项科学实验,而要建立某个科学学科,也就像是一项建国大计。

比如科学家:

不是把牛顿的物理发现,再发现一遍。

不是把爱因斯坦的发现,再发现一遍。

是以前人的发现为起点,再往前发现。

不论是想当物理学家、考古学家还是政治学家,在读大学的第一年,就会有人告诉他们,要把目标放在超越爱因斯坦、施利曼(Schliemann)和韦伯所告诉我们的知识。

只做终点化,和只做起点化,两者的对比就会是这样:

世界在1750年看起来还没什么差异,但这其实只是假象。这就像是有两家建筑商同时开始兴建高楼,一家使用的是木材和泥砖,另一家则是使用钢筋和混凝土。一开始,两个工地无论兴建速度或是建筑高度都相去无几,看起来这两种建法也就没什么差别。但等到一过了某个门槛,木材和泥砖盖的高楼就再也无力支撑,于是颓然倾塌,而钢筋和混凝土却还是能屹立不摇,继续向上伸展到人类目光的极限。

前者早早是终点,后者竭尽全力地进行起点化,自然盖得更高,屹立不摇。

起点化的方法

毛主席

用辩证法

以不放弃好的结果为原则

,以积极面对为起点,向前推导展开。

试想,如果出兵朝鲜,以不放弃好的结果为原则,就得出了“参战利益极大”的结论。

用辩证法

以不抛弃最坏结果做准备

,从准备角度为起点,向前推导展开。

试想,如果不出兵朝鲜,以不抛弃最坏结果做准备的原则,这个准备的工作量和难度,一定是大到不可想象,就得出了“不参战损害极大”的结论。

用矛盾论

,发现主要矛盾,遵从次要矛盾服从主要矛盾的原则,确立和保存更优的起点。

用组织法

,把长处结合起来,把弱点隐藏起来(不起负面作用),把积极因素联合起来,这就得出了一个起点。

用定义法

,重新定义一个事件,从而获得起点。

普通人的方法

数学化

对看到的现象,看到的思想,尽可能地进行数学化。

尤其是圣人的言论、事迹;伟人的言论、事迹,进行数学化。

找出里面的数学表达,一致到数学,统一到数学。

只要能将信息转成数学符号,储存、传播和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就能快到令人叹服。

实行傅立叶变换

通过对事物进行傅立叶变换,实现起点化,把我们从关注“是什么?”转到“是怎么生成的?”

傅立叶变换就是把一堆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函数或数据(在傅立叶眼中他们杂乱,冗余)进行统计、分类、归纳、整理,并在频率谱上进行展示。

傅立叶变换可以理解为一段序列信息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在变换过程中总信息量保持不变。

通过傅立叶变换来

逆向还原出配方,从消费者转向创造者。

实例1

通常角度的人生,显得错综复杂,如果

你一直记录自己一生的所有事件,能写出厚厚的几大本

傅立叶角度的人生:

傅立叶统计了人生各种事件发生的频率,比如频率最高的可能是睡觉、上厕所、吃饭、学习、闲聊、工作等事情,这样傅立叶只要把这些事件按照发生频率高低排列在坐标轴上。

这样归纳整理后的好处:整洁,清晰,节省空间,甚至突破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实例2

比如,

商人对客流量这个时间序列做傅立叶变换:

问题1,总客流量就是所谓的零频率成分。

问题2,上午和下午的人数差就是低频成分。

……

问题12,12个小时中偶数小时的人数减去奇数小时的人数,就是最高频成分。

通过改变信息的呈现方式,提供了一个从全局到细节的分析角度,傅立叶变换的低频信息,对应于整体面貌,傅立叶变换的高频信息则对应于具体细节。这种变换,也得到了一种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

客流分析能帮助实体门店做两件事:优化资源配置和预判发展趋势,比如“导购员在接待与自己年龄相仿的顾客时成交率更高”。

实例3

又如,

有一种饮料叫做:橘子香蕉牛奶冰沙。

你很想喝,但是现在你发现市场上卖得简直太贵啦,一杯居然都得10刀。

这时,我们可以对这杯饮料实行傅立叶变换,

将各个成分按过滤得到的比例加以混合,就可以得到和市场上一模一样的橘子香蕉牛奶冰沙了!

傅立叶变换,就让我们从“是什么”转到“是怎么生成的?”这是一种知其所以然,这就实现了模仿能力、创造力和发明能力。

实例4

再如,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也是一种傅立叶变换,为马斯克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尽一切可能用“原材料”信息,通过最基本的因果关系和逻辑推理,来进行问题的推导与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而不利用“半成品”信息来推导与分析。

火箭是由什么制成的?航空级铝合金,再加上一些钛、铜和碳纤维。然后我会问自己,这些材料在市场上值多少钱?结果是,这些火箭原材料的成本大约是火箭价格的2%。

几年时间内,SpaceX公司将发射火箭的成本削减至原本的十分之一,尽管如此,还是能够赚一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历... 标题:历史上最残忍的一道菜,厨师通过这道菜当上丞相,随后饿死皇帝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道菜,它...
原创 美... 自近现代史以来,前往美国留学的中国人多不胜数,其中有不少都是为咱们中国做过巨大贡献的人。如:华罗庚、...
原创 美... 近代开始,大量的华人,以劳工或者留学,或者偷渡等方式离开祖国,背井离乡,到海外打拼。 这逐步形成了我...
原创 夏... 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周礼》 据《周礼》记载,天皇氏创立了《连山易...
原创 非... 在我们固有的认知当中,人类都是直立行走的,而这直立行走的能力,也是我们从猿类进化成人类的标志。而如果...
原创 和... 清嘉庆四年正月十三,北京城前海西岸,和珅府邸。 此时的和珅拥有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
原创 韩...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
原创 苏... 第一次,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苏联利用中国内乱,无暇顾及,支持外蒙古实质分裂独立。1921年以八世哲...
原创 高... #历史开讲# 高句丽是东北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古国,曾经在朝鲜半岛上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与中国和日本...
原创 美... 孙子兵法有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在灰色的废墟上,身处战争中的人民,用伤痛...
原创 苏...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
原创 苏... 苏联解体后的街头 文 | 冯无畏 编辑 | 冯无畏 这是一段让人百感交集的名场面,不知俄乐公此刻会不...
原创 苏... 谈到苏联解体,必须承认内因是主因,但也不能不承认,外部因素也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苏联不是孤立存在的,...
原创 苏... 苏联,曾经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曾经人才辈出,曾经与美国肩并肩……说起苏联,相信世界各地的人都无不感慨...
原创 战... 一九三一年对中国而言是个特别重要的年份,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衰落,日本人的野心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是东三...
原创 韩... 韩非子死了,死在了与姚贾的论战中。还是秦王嬴政做的裁判。 这位稀里糊涂就死掉的韩非,就是那位喜欢刑...
原创 苏... 苏联曾经的超级大国,它的同盟国都有着响当当的实力。1991年硕大的变故,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扬起的烟尘...
原创 皇... 内务府,清代官署名,掌宫廷事务。长官称总管大臣,无定员,由满族王公或满族大臣兼充,秩从二品,乾隆时改...
原创 “... 阿提拉是公元5世纪时期古欧洲匈人首领,欧洲的匈人和中国的匈奴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目前历史上暂无...
原创 努... 公元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去世。当得知这一消息后,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大福晋阿巴亥哭得几乎晕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