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比较有趣,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状元这个称号是在殿试之上的第一名,并不是在省考之中,那么这件事究竟是什么情况呢,让我来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
这个事情针对的是苏轼写了一篇文章,名为《刑赏忠厚之至论》,这场考试的主考官恰巧是欧阳修,当他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直接拍手叫好,大声称赞,不过想到这么优秀的文章,那必定是自己的底子曾羫写的吧?那自己能给他第一名?那不得让别人笑话?自己以后还怎么混了在官场之上,于是他为了避嫌,大手一挥,直接判定为第二名!所以就穿出来了没中状元。
但是比较有趣的事情就来了,前文我们说过,这个只是省赛,也就是地方的最高的比赛,和国家级的比赛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国家级比赛中,苏轼到底获得了第几名呢?其实根据资料记载,国家级的比赛,即1057年(嘉佑二年)一共有388名进士,第一等也就是一甲的前三名只有三个人,那就是章衡(状元),窦卞(榜眼)和罗恺(探花)三个人,可以注意到,苏轼并不是榜眼,为什么苏轼不是榜眼,原因很简单,这场殿试人才太多了!苏辙、曾巩、张载、程颖和吕惠卿等人都是后代的出名人物,苏轼虽然很出名,但是和他们一比还是稍有逊色。
那么问题就来了,苏轼究竟获得了第几名?其实苏轼真正的名次是第二等也就是二甲之中!虽然名列二甲,但是在那个年代能够考上就算是比较厉害的人物,而这个成绩也仅仅能代表起点的高低,后续的发展还是要看自己的能力!所以总结下来,苏轼被欧阳修列为第二名不是殿试而是省考,所以和状元没有任何关系,一切都是美丽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