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多年前,中国上海诞生了我国第一条运营铁路——吴淞铁路。当时的中国百姓对这个冒着蒸汽的大家伙感到既稀罕又恐惧。自此,中国铁路开启了曲折澎湃的前进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建设时期,中国铁路也开启了跨越般的飞速发展,如今,中国的铁路已经成为了国人的骄傲。
而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深圳,铁路的发展速度自然也是居于全国前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原有的深圳火车站已经很难再满足时代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于是1989年11月,当时深圳市委书记李灏领头,新的深圳火车站开始投入建设。1991年初,李灏来到建设工地查看建设进程,看到一片繁忙的劳动景象,想到深圳的发展路程,李灏不禁想到:如果能请到邓小平同志来为新的深圳火车站题写站名,那该多好啊!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邓公和深圳这座城市,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1977年,邓公组织专人前往深圳调研。调研小组发现,在深圳和香港各有一个以“罗芳村”命名的村庄,虽然名字相同,但经济发展状况却大相径庭。深圳这边的罗芳村年平均收入仅有一百多元,而一河之隔的罗芳村年平均收入却是一万多元。这巨大的差异引起邓公的思考,他明白了有一些政策必须改变。 两年后,邓公将深圳设定成了经济开放的重要试验田,他鼓励深圳当时的领导班子放手去搞,杀出一条路,从此,这个原本不为人知的小村庄开始一路奋斗,创造了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的经济神话。但随着经济的腾飞,非议也随之而来,有些人为深圳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争论不休,让披荆斩棘中的深圳一时陷入迷茫。1984年,邓公来到深圳特区,深圳市领导班子结束工作汇报后,邓公进行了视察工作,在参观了电子厂、国商大厦等场所后,邓公亲笔写下题词肯定了深圳发展的路线。这一举动无疑是让深圳的干部和群众安了心,为经济特区的正确性定了调。 从此以后,深圳人民的干劲更足了,他们更加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用独有的特区精神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公共服务等领域不断改革,持续创新,让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焕然一新,同时也为其他城市的改革提供了可进行复制的经验。我们再说回开头的故事。李灏想方设法的希望联系上邓公,终于在1991年4月底,拿到了邓公给深圳火车站所做的题词,但当他小心翼翼打开宣纸后,只见上面赫然写着“深圳”二字,却没有那个“站”字。原来,这饱含着一番深意,邓公希望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将来,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永远都不要“停站”,不要“靠站”,而勇立潮头,充满活力的一直向前冲!
1991年10月12日,深圳新火车站顺利完工并举行竣工典礼,邓公挥就的“深圳”二字被放置在幕墙上部的正中央,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又是三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深圳,人口已经超过两千万,GDP稳居亚洲城市前五,出口规模连续二十多年居全国第一,城市竞争力为全国首位,被称为“东方硅谷”。而这样的深圳,相信肯定没有辜负老人家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