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只讲一个字,即“耒”部的部首汉字“耒”。“耒”是现代汉语通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其实呢,“耒”,我们经常见到,就是我们看到大禹雕像时,他手中的拿的“神器”。
(大禹雕像)
耒,读 lěi。《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耒,手耕曲木也。从木推丯。古者垂作耒㭒 ,以振民也。”许慎认为是会意字。本义是耒。
这个“手耕曲木”,即手持用于耕作的曲柄木制农具。武梁祠东汉画像石有图可证,如图:
(神农氏手中的耒)
注意,神农氏手中的这个“耒”,是曲柄的,这是标准的用于耕作的“耒”。
“古者垂”这里的“垂”(有的书上也写作他的名字写作“倕”),传说他应为神农的臣子,耒和耜就是他发明的。在其他记载中,垂是一位知名发明家,他发明过“舟”(用于渡水)、“规”(用以画圆)、“矩”(用以确定直角)和“准绳”(即最早的尺,测量长度)、“弓”(用于打猎)、甚至还造出最早“钟” (即打击发声的钟)。
关于垂所处时期,有说垂是神农氏的臣属,有说他是“黄帝工人”,也有书上说他是尧舜时的人。总之,他是一位能工巧匠,耒是他的发明之一。
“振”《段注》为“举救也。”就是说,古代有个叫垂的人发明了耒和耜,用来举救老百姓(因为耒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关于“耒”的造字之法,许慎理解为“从木推丯”,即用木制工具推丯(草或草芥)。但这个造字会意之法并不正确。我们可以看一下“耒”的字形演变:
(耒的字形演变)
在西周金文里,耒的字形有两种,一种是字形1,就是“耒”的象形,这是象形字;一种是字形2,即在象形的“耒”之上又加了一个“又”表示使用这种工具的“手”,这是会意字。
(两个耒的区别)
也就是说,“耒”在小篆时是会意字,但它的会意方法并不是许慎所说的“以木推丯”。
以分杈的木叉去推除杂草这种说法合乎想象,但用以解说耒字则只是臆想。许慎这里把小篆中从耒形讹变来的“木”,解释为耒的质地是木,他所谓的表示乱草的“丯”,其实是握耒柄的手形演变而成的。
现在出土物越来越多,考古也越来越发达,我们可以见到更多“耒”的实物,也渐渐可以理解“耒”的来源了。
(与耒耜有关的出土物)
关于“耒”和“耜”,现在最主流的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耒”和“耜”是两种不同的工具,其作用基本相同(都是翻动土壤)。区别在于耒是双头,形似后来的分头木叉;而耜是单头,头部齐平或弧形,形似后来的铲或锹。这种说法,有出土实物支持,吉林大学林沄教授曾有文章《考古:耒·中国最古老的农具》加以论证,足可采用。
第二种:耒和耜为同一种工具的不同部分,即“耒”是“耜”的柄。而耜是耒前端用于突破硬土的锐器部分。耜这一部分的材质,早期为石制或骨制,后期多为金属制。这种说法见于《辞海》但却无考古支持,虽是较为传统的说法(自汉朝起即有此说),但却是错误的。
其实我们可以大致想象一下耒或耜的创制过程:
起初,一个叫垂的人,发现用尖木扎入土地会更有利于翻动土壤,后来,他发现曲形的尖木更便于发力(因为杠杆原理),再后来,他发现,在这根尖木的头部绑上一根横木,在刺入土地时,用脚蹬踩,会更加省力,渐次演变,就有了神农氏手中的那把耒的样子。
之所以作双齿形,是为了使入土时有一定宽度,而又减少阻力,双齿之间空隙又不宜过宽,这样可托起较大的土块,提高耕作效率。
大概在“耒”出现的同时,“耜”也应出现了,单齿,但刃口更宽了,铲起土或粮食时不会漏掉(其作用类似于后世的锹或铲)。
说回标题中的问题,在武梁祠汉石像中,大禹手中也拿了一把“耒”,但请注意,这把“耒”是直柄的。如图:
(大禹手中的耒)
将其放大,就是现代我们在黄河边看到的“耒”的样子。
(巨大的耒雕塑)
不难想象,大禹手中的耒改用直柄,当区别于神农手中曲柄的耒,因为神农的耒多用于耕作,而大禹手中的耒,多用于土木工程,直柄更有利于深入掘土的发力。
《易·系辞传下》中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断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伏羲氏去世后,神农氏兴。他砍削木头做成耜,弯曲木头做成耒,用它们翻耕和除草都很方便,教会了世上所有的人。
本义之外,耒还有其他用法:
(1)农事。《后汉书·章帝纪》:“故古者急耕稼之业,致耒耜之勤。”故古代重视耕地和种植,辛勤致力于农事活动。
(2)犁。《庄子·胠箧》:“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陆德明释文引李頤云:“耒,犁也。”犁锄所耕作的土地,方圆两千多里。
耒的小篆写法如图:
(耒的小篆写法)